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雷雨》和《北京人》在其创作主题、艺术特点及类别性质上 ,既有相似又有不同 ,各具特色。这两部剧作分别描写了代表着官僚资产阶级家庭的周公馆和封建世家的曾公馆 ,通过对剧中周朴园、曾皓、蘩漪、曾思懿、鲁侍萍等典型人物的塑造 ,深刻描绘了人物的灵魂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无论《雷雨》中错综复杂的矛盾 ,还是《北京人》中隐晦、曲折的纠葛 ,最终揭示了两个不同时期剥削阶级大家庭必将走向坟墓的命运。《雷雨》是一部悲剧 ,而《北京人》则是一部悲喜剧交融的社会正剧。  相似文献   

2.
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的普希金不仅是一位诗人、小说家,还是一名伟大的戏剧家。谈到普希金的戏剧创作,就要说说他的四部小悲剧《吝啬的骑士》、《莫扎特和沙莱里》、《石客》和《疫病流行时的晚宴》。俄罗斯老剧新拍让我们重新审视这部作品,该文对作品进行了从形式到内容上的分析,阐述了应在剧中剧的模式中欣赏这四部小悲剧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雷雨》的通行版删去了初版中的《序幕》和《尾声》,而《序幕》和《尾声》却创造了诗般纯美的悲剧氛围,起到了强化悲剧色彩的作用,并且通过把剧情推向“辽远”,从而造成一种欣赏的距离,并不象某些评论家所言它体现了宿命论思想;通行版还删改了初版中的某些细节,虽强调了周家与鲁家的阶级对立,增强了作品的斗争性,却减弱了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真实性。  相似文献   

4.
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与曹禺的《雷雨》这两部剧作在创作背景和表现主题以厦女主人公的塑造上有着惊人的相似。《雷》与《榆》的这种并置形成的互文性凸显了家庭悲剧所映射的广泛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雷雨》《日出》《原野》被称为曹禺的三大悲剧,三部剧作始终表现出阴郁的色彩和深邃的悲情这一深厚的内在意蕴。这一内在意蕴贯穿于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之中,是剧作家气质、性格与审美风格的自然流露,这也使得其作品具有独特的传情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6.
嘉兴名人     
《嘉兴学院学报》2008,20(1):F0002-F0002
孙道临(1921—2007),嘉善人,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导演、朗诵艺术家。1921年生于北京,幼年生活在一个知识家庭。1938年入燕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曾参加燕京剧社的演出,1943—1944年先后加入中国旅行剧团、上海国华剧社和北平南北剧社,演出过话剧《雷雨》《日出》《家》《茶花女》等,并导演《青春》一剧,开始在舞台上崭露头角。  相似文献   

7.
嘉兴名人     
孙道临(1921—2007),嘉善人,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导演、朗诵艺术家。1921年生于北京,幼年生活在一个知识家庭。1938年入燕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曾参加燕京剧社的演出,1943—1944年先后加入中国旅行剧团、上海国华剧社和北平南北剧社,演出过话剧《雷雨》《日出》《家》《茶花女》等,并导演《青春》一剧,开始在舞台上崭露头角。  相似文献   

8.
《德伯家的苔丝》悲剧成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托马斯·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小说中饱含激情地塑造了苔丝这一悲剧艺术典型,揭示了造成苔丝悲 剧的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和宗教的迫害、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摧残及其性格的弱点等合力。  相似文献   

9.
“雷雨”作为一种以“郁闷、压抑、触目惊心”为特征的意象在《雷雨》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雷雨”既是作品人物性格特征的象征,也是整个戏剧的氛围和剧情展开的节奏,更是作品矛盾冲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戏剧作家曹禺的剧作《雷雨》诞生后,国内外学者对其戏剧冲实主线一直争论不休。本文从剧中主要人物的表现、矛盾冲突、结局,以及作者所采用的艺术手法等展得出“情与理、善与恶的冲突”是《雷雨》戏剧冲突主线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在其作品《诗学》中阐述了有关悲剧的理论,提出五点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征以及悲剧主人公和悲剧人物性格,他认为悲剧主人公应是出身高贵、品德居中、犯有错误和过失的中间人。这些悲剧理论反映在莎士比亚的悲剧尤其是《奥塞罗》的创作中,从《奥塞罗》的情节布局,即情节的严肃复杂、有机组成和结局效果等方面可以看出莎翁对亚氏悲剧理论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黛茜·密勒》是亨利·詹姆斯早期的代表作,描述的是天真、开放的美国女孩黛茜,在古老的欧洲游历而最终客死他乡的悲剧人生。悲剧是亚里士多德《诗学》中主要探讨的问题,他的悲剧理论对西方后世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本文从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的情节论和人物性格论入手,分析《黛茜·密勒》的悲剧性以及分析造成女主人公黛茜悲惨结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哈代的悲剧观是其创作的指导思想。这种悲剧观在其代表作《卡斯特桥市长》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本文主要分析了这种悲剧观在《卡斯特桥市长》中的表现手法,指出这种悲剧观是通过通过人物命运的安排、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建筑物的刻画来表现的。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文学理论早期杰出代表,《诗学》集中体现了他的悲剧理论,是西方悲剧学说的开端。本文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情节论和性格论出发。对赛珍珠作品《大地》中的女性人物阿兰的个人命运悲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悲剧源于欧洲文明的悠久传统,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中国文学中缺少悲剧。而司马迁在《史记》中撰写了众多悲剧性的人物,使《史记》具有了浓厚的悲剧性。司马迁通过这一悲剧人物的群像向我们展现了他的悲剧观。  相似文献   

16.
《卡斯特桥市长》是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体系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哈代在创作中受到希腊悲剧,特别是 亚里斯多德悲剧主角“过失”说理论的影响,小说具有凝重的悲剧色彩。《卡斯特桥市长》以俄狄浦斯王的神话故事为 悲剧模式展开情节并完成对亨察尔这一悲剧主角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7.
《李尔王》是当今评论越来越多的一部剧作。因为莎士比亚在该剧中主要揭示的是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因此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本文通过对剧中的主要人物的剖析,分析了老一辈兴衰原因,新一辈的忠贞与奸诈。该剧通过两人家庭的悲剧来反映整个社会。莎士比亚通过对其理想人物考狄利亚的刻画,谴责了人伦颠倒的社会现象,从而唤起人们共同创造一个友情和爱的世界。使人间更加美好。该剧《李尔王》对当今社会也有及其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先前作品透析视角停留在对现实世界和客观存在的人物关系的关注,而《怀念狼》则转向对人与自然、人类命运的关注。在《怀念狼》中,叙事方式和透析视角有了很多的转变,以往柔和细腻的叙事方式被粗犷糙砺取代。论文从创作观念和精神领域中投射出的悲剧色彩、"狼"这一形象抽离出的悲剧内涵,以及"怀念"这一内心行为的悲剧意味这三方面,对《怀念狼》的悲剧意识给予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和根据其改编的昆曲《血手记》中女巫这一角色是不同的,因而其主人公麦克白和马佩的悲剧也不同.通过比较两剧中女巫的形象以及预言的性质和内容的不同,可以看出:《麦克白》中的女巫对麦克白具有绝对的控制力,麦克白的悲剧是自甘堕落,更是身不由己;《血手记》中削弱了女巫的作用,增加了马佩杀人的主动性,他的悲剧更多是咎由自取,自食其果.并且,通过对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的比较,分析了造成女巫形象差异以及主人公悲剧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天边外》是尤金·奥尼尔的早期成名作。悲剧一直是他作品的主要形式,《天边外》也不例外。而在奥尼尔的很多剧作中,都能看到弗洛伊德思想理论的烙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奥尼尔拓宽创作思路、加深作品表现力都有非凡的影响。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分析分别代表三重人格——自我、本我和超我——的三位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揭示《天边外》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