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35kV无避雷线输电线路的有效防雷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建成  郑江  林苗  吴永田 《广西电业》2005,29(12):82-83
35kV输电线路无避雷线保护,杆塔及线路完全暴露在雷击环境中,这是35kV线路的主要防雷缺陷之一。采用线路型头部分裂均压式避雷针专利产品,有效地保护杆塔,避免雷击杆塔现象的发生,使雷电的击杆率降低为零,是大幅度提高35kV输电线路防雷水平的主动防雷措施。  相似文献   

2.
爽岛~谷塘~龙圩110kV输电线路防雷改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要介绍爽岛~谷塘~龙圩110kV输电线路的防雷改造及运行情况。该线路采用头部分裂均压式避雷针及多层短针散流式集中接地装置进行防雷改造,经过近1个雷电年的运行实验,线路的雷击跳闸率由原来的年均6次降低为年均0次,取得了一定的防雷效果。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分析了目前35kV及以下配电网的防雷现状,明确各种配网防护措施的优劣势。然后采用ATP电磁暂态软件,构建雷电波形、线路及杆塔以及雷击闪络等仿真模型,并选取10kV典型线路杆塔进行仿真分析得到,配网线路耐雷水平随着过电压保护器的安装组数的增加而提高,若在雷害严重地区,可在区域内每基安装过电压保护器;若受限经济情况,建议在易遭受雷击的几基杆塔平均布置过电压保护器,为改进和完善目前配网相关防雷改造提供一定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江明 《广西电业》2012,(8):88-90
在广西北部地区,线路所经地区多为地形十分复杂的山区,雷电活动强烈,土壤电阻率也较高,据近几年的运行数据表明,因雷击造成35-110kV线路的事故频频发生,线路因雷电跳闸率高,供电可靠性较差,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供电企业效益。降低杆塔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是提高输变电线路耐雷水平,降低线路雷击跳闸率的主要措施之一。对于线路杆塔接地装置,它的接地电阻值越低,雷击时,发生反击闪络的机率就越小。对于多石少土山区线路杆塔,用传统施工方法施工往往使杆塔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很难达到要求。笔者根据多年施工经验,提出一种既经济适用又效果显著的降低山区输电线路杆塔防雷接地电阻的方法,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5.
张雷 《中国电业》2010,(2):64-67
北京地区的气象情况与输电线路的雷击特点紧密相联,2005年~2009年北京市电力公司35千伏及以上架空输电线路共发生跳闸488次,雷击跳闸235次,占各类线路跳闸总数的48.15%。线路防雷是北京电网技术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近两年,随着北京奥运会和国庆60周年供电保障工作的圆满完成,北京电网防雷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效果,本文就北京电网防雷技术措施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找出了适合北京电网的防雷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对输电线路进行防雷性能的评估是电力设计部门的重要任务。由于当前对雷电波在接地网传播过程中的物理过程还不清晰,因此亟需建立雷击输电线路时杆塔及接地网的准确模型,并计算出该输电线路的雷击跳闸率,从而为防雷性能的设计和评估提供较为准确的判据。所以建立输电线路杆塔和接地网的宽频等效电路对模拟杆塔在雷电冲击作用下的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提出了一种基于输电线路杆塔和接地体冲击特性的场路耦合建模方法,该方法汲取了黑箱理论建模方法与传统的物理建模方法的优点,避免了其不足。然后将该方法应用于计算多种典型线路杆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击跳闸率,最后选取其中五种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的结论可用于指导750kV输电线路具体的塔基接地和施工。  相似文献   

7.
正为减少雷击对输电线路安全运行的影响,通常采取多种防雷措施,主要有降低杆塔接地电阻、架设避雷线、提高线路绝缘水平、加装耦合地线等等。但是在旧线路不具备架设避雷线、不具备更换绝缘子以及在防止绕击雷对线路造成影响及高土壤电阻率的线路杆塔防雷问题上,仍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为此秦皇岛供电公司研究了一些线路避雷器防雷的基本原理和安装前的准备工作,并对易遭受雷击的35千伏线路安装线路避雷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江宇科 《广西电业》2014,(Z1):104-105
雷电对电网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并且随着电网建设的发展,雷击事故引起电力设备和输电线路损坏的数量也是逐年增多。目前,县级供电企业主要的输电线路大部分为35kV线路,环境复杂,更易遭到雷击破坏,因此,必须对输电线路进行防雷设计和安装防雷设备。本文就35kV输电线路防雷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架空输电线路的防雷性能,在合成绝缘子下面增加一到两片玻璃绝缘子,建弧率减小而冲击耐压得以提高,降低了线路的雷击跳闸率。该方法在220kV输电线路上进行防雷改造,效果良好。理论分析和实际运行表明,增加一到两片玻璃绝缘子是经济可行的,能较大地提高输电线路的防雷性能。  相似文献   

10.
农春刊 《广西电业》2007,(12):139-140
一、前言 如何做好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输电线路的防雷工作,有效降低雷击跳闸率,长期以来都是供电企业线路运行维护部门深感头痛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架空线路杆塔接地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降低杆塔接地电阻是提高线路耐雷水平,减少线路雷击跳闸率的主要措施.由于线路大部分位于山区,地质条件较差,许多杆塔的接地电阻不合格,接地电阻在100Ω以上,造成线路耐雷水平低,经常发生雷电绕击、反击,使线路跳闸,影响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降低杆塔接地电阻,使之达到合格范围,对防止雷击跳闸,保证电网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钦州网区35kV输电线路防雷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钦州市位于广西北部湾地区的中心,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雷雨季时间较长,雷电活动频繁,雷电强度猛烈。钦州电网的35kV输电线路大多位于山地丘陵或离海边较近的开阔地带,雷击跳闸率高,雷击造成线路断线或绝缘子炸裂的事故时有发生。由于钦州电网的35kV输电线路均呈放射状分  相似文献   

13.
目前输电运维单位对输电线路防雷保护的要求,已从单纯的降低雷击跳闸率向着避免绝缘子故障损坏、降低雷击事故率、避免负荷损失及系统事故等多层次多维度方向发展,目前应用比较普遍的防雷方法之一为加装并联间隙,并联间隙在实际运维中能有效降低线路跳闸事故率,保护绝缘子不受伤害。但并联间隙应用后明显增加了线路的雷击跳闸率,文章针对承德地区安装的并联间隙应用情况及雷击跳闸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绝缘子串并联间隙安装的原则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黎荣勋 《广西电业》2003,(6):110-110,109
雷害事故一直以来是输电线路常见而又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每年雷雨季节都频繁发生。110kV磨武线是一条1960年投运的单电源线路,线路全长59.84公里,共250基杆,部分线段处于多雷区,常因雷击跳闸直接影响用户的正常供电。以前对防雷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收效甚微。近年通过对该线路运行资料的详细统计及分析研究,针对雷害事故发生的特点,制定了应对措施,在防雷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5.
中煤化工公司具有110kV架空输电线路用户专线约24km(简称"安化线"),自2012年带电投入运行,在2016年出现雷击跳闸3次,在2017年出现雷击跳闸3次,给安全生产带来了很大压力,文章探讨对线路防雷的理论分析、隐患查找和隐患排除的研究及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统计钦州输电网110kV燕江线路雷害故障情况,分析了雷害故障的特征,并运用向量电气几何模型分析其原因,指出海拔高、档距大和接地电阻大的杆塔最容易产生故障,是造成线路跳闸的三个主要原因;提出应采用接地长度最长的接地形式,以有效降低反击跳闸率等一系列的防雷措施,以指导线路的防雷改造.  相似文献   

17.
电力系统事故中输电线路故障所占比例较大,而输电线路故障中又以雷击故障所占的比例较大。防止因雷击引起线路跳闸事故可大大降低输电线路的故障率,进而减少电网出现停电的次数。分析并总结高压输电线路发生雷击的特性,充分考虑输电线路走廊的地理位置、气候特性及线路状况等,结合线路设计可行性、经济性等多方面因素来合理选择防线路雷击跳闸措施,可有效指导在电力生产中因地制宜开展防雷工作,避免或减少输电线路雷击跳闸事故。  相似文献   

18.
高土壤电阻率地区无避雷线输电线路的杆塔横担接地,并采用连续伸长接地体将每基杆塔的接地装置连接起来,以为大地表面被雷云感应的与雷云相反的异性电荷随着雷云的移动而流动提供一条低阻通道,可以防止杆塔顶部和杆塔附近的地面突出物的雷电场强发生畸变,即防止线路遭受雷击。这也是避雷线的主要作用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一、石山地区配电网35千伏线路现状及雷害统计 以广西东部大石山区马山县为例.马山县供电公司共有35千伏线路13条,线路长度约140千米,90%以上的线路处于丘陵、石山地带,线路起始两端1~2千米的线路架设架空地线,线路中间绝大多数的线路长度无架空地线,杆塔采用金属或混凝土.2007年6月4至2008年6月4日共发生24起35千伏线路雷击故障,重合成功17次;试送成功4次;设备故障3次.  相似文献   

20.
2004年~2005年,在雷雨季节,苍梧县水利电业有限公司的10kV农村配电线路跳闸、断线事故频繁发生。严重的一个月跳闸十~二十次,有些故障难以查找,有的线路要三天才查找到故障点。故障线路长期停电,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企业效益带来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