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本文尝试将消费习惯引入信息消费增速提升的福利效应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运用1992~2012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信息消费数据,测算了信息消费增速提升给中国不同区域城镇居民带来的差异福利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内部习惯特征对中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的福利效应具有显著影响。引入习惯特征后,信息消费增速提升1%相当于在其未来无限生命期界内每年补贴0.27%~26.05%信息消费产品或服务;第二,无论是同质性偏好还是异质性偏好假设,四大板块中的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的福利效应均高于东部地区,区域间信息鸿沟转化为福利差异。因此,在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同时,应当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政策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2.
引入常数相对风险规避效用函数,构建信息消费增速变动的福利效应模型,采用1993-2011年中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数据,从总体和收入分层视角对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增速变动的福利效应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表明信息消费增速变动具有相当大的福利效应:信息消费增速提升1%,相当于在农户无限生命期界内每年增加0.39%~17.73%的信息消费产品或服务;而信息消费增速下降1%,相当于在其无限生命期界内每年减少0.52%~22.28%的信息消费产品或服务。同时,信息消费增速变动的福利效应具有明显的群体差异性,对高收入农户的影响比对低收入户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在促进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总量增长的同时,应稳步推进制度改革,从而缩小不同收入水平农户间的信息消费鸿沟。  相似文献   

3.
中央明确提出要建立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并将消费提升到“三驾马车”的领先位置.近年来,河南省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效果欠佳;河南省消费增速呈减缓态势,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至今仍未建立.当前影响河南省扩大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消费失衡、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及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等.稳定经济增长,构建河南省扩大消费长效机制颇为必要.  相似文献   

4.
从宏观经济运行角度考虑,中国的消费率和消费结构有以下几个特征:资本形成率过高,最终消费率过低;政府消费率过高,居民消费率过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有所上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上升缓慢;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支出差距有所扩大;经济发达地区居民消费支出与欠发达地区居民消费支出的差距有所扩大。要调整经济增长模式,从投资主导型和外贸主导型的增长模式向消费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化;政府要通过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来提高消费率;政府要扩大公共品支出,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对我国国民收入、居民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投资和居民消费的增加在短期能够带动经济的增长,但是从长期来看投资和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明显。同时,投资能带动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但是消费增加在拉动投资方面并未收到显著效果。因此,要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既要要控制投资过快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投资效率;又要培育和巩固消费热点,扩大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6.
不确定性预期与居民消费需求紧密相关.根据中国当前经济增长方式中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现状,结合学术界关于消费经济理论的研究前沿,利用1998~2008年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城镇居民的相关数据,就未来收入、未来支出、未来流动性约束的不确定预期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计量结果表明,增强城镇居民对未来收入的确定性预期,是促进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制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民消费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居民收入的增长.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居民消费需求,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在目前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由于过大城乡收入差距造成的内需不足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十分不利.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刺激居民消费需求,以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常态下中国消费成长: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消费成长的现状特征主要表现为:消费规模稳步增长,但消费能力有待提升;消费结构持续攀升,但消费品供给体系有待完善;消费倾向有所提升,但消费潜力有待挖掘;消费方式趋向现代,但消费环境有待改善。新常态下推进消费成长面临的现实困境在于如何拓宽居民增收渠道、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攻克新"三座大山"。为此,相应的突破路径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升消费能力;多举措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夯实社会消费基础;多方向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民生福利水平;多手段完善产品供给体系,引导国内消费增长;多层面加强消费基础设施建设,释放居民消费潜能。  相似文献   

9.
以居民消费的结构变迁特征及其总量增长效应为切入点研究发现,自经济新常态以来,居民消费表现出结构升级加快而总量增长减缓的分异特征。TVP-SV-VAR模型分析显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总量增长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减缓了这一负向作用;居民消费意愿冲击总体表现为正向,居民消费的增速下降则由正向的需求结构冲击以及负向的总产出冲击所驱动。结论表明,中国居民消费增长长期疲软的成因在于供给结构无法随快速升级的需求结构及时调整导致的有效供给不足,而非居民消费意愿下降。  相似文献   

10.
造成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是居民消费增长缓慢、居民心理预期不稳定及收入差距过大。促进消费增长的对策:想方设法增加中低收入阶层居民的收入,稳定居民消费心理预期及采取宏观手段控制收入差距过大。  相似文献   

11.
通过扩展ELES模型和面板数据,对福建省城镇居民在边际消费倾向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城镇居民的人均生存需求总额为7178.52元,最低收入户的收入不能满足其生存需求;而中等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有很大的增长潜力;福建省整体对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倾向偏低.基于此,福建省应加强基本生活保障和医疗保健方面的建设,同时适度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从而实现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危机造成中国出口大量减少给经济增长带来巨大压力,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成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首选。基于对1978—2009年广东省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短期内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入效应,长期内具有挤出效应,并且财政支出变化是居民消费变化的Granger成因;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消费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都具有挤入效应,长期内更明显。最后,立足财政挤出与挤入效应从区域层面提出了促进广东省消费需求的财政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消费是内需的重要构成部分,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待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有力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在作用机制方面,以县域为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多渠道增加收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完善城乡产业结构,深度挖掘消费潜力;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改善居民消费心理等。在适应消费结构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城镇居民新的消费需求和提升农村居民消费能力,让县域城乡居民有消费能力的同时敢于扩大消费。  相似文献   

14.
以消费理论为依据梳理了新型城镇化促进消费增长的机理,认为新型城镇化通过收入、环境、示范、价格、财富效应等驱动居民消费需求增长.并根据我国2000年~ 2014年分省的面板数据,分别就全国整体及东、中、西部对此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从全国整体看,收入、环境、示范、财富效应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价格效应与居民消费存在负向关系,居民消费受消费习惯影响较大;分区域看,东部地区的收入、环境、示范、财富效应高于中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同时,西部地区居民消费的"惯性"最强.由此建议将增强收入、环境、示范、财富效应的广度和深度作为减少消费习惯对居民消费影响、扩大居民消费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5.
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方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现阶段居民消费需求状况的客观要求.当前,要充分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推动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6.
居民消费是推动国内大循环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数字时代,探讨数字经济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分析了数字经济影响居民消费的内在机理,然后基于248个地级市2011—2019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提升了居民消费水平,其中,产业升级是重要作用途径。(2)数字经济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提振作用大于农村;数字经济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和群体差异,对东中部地区居民与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提升更为显著。(3)数字经济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为更好发挥数字经济对居民消费的积极作用,应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夯实消费基础;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与升级,激发消费潜力;深化数字经济协调发展,补齐消费短板。  相似文献   

17.
韩城市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变化与支出预期特征是,消费倾向稳中趋降,储蓄意愿稳中有升;居民消费心态稳定;即期消费档次不断提高;未来支出预期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消费意向不同.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仍显偏低;收入差距较大;未来消费预期不确定,居民即期消费能力削弱.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费需求增长;优化消费品供给结构,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镇居民小额保险制度;鼓励和推行新的消费方式,提升居民消费品位;拓展消费信贷,促使消费增长应成为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8.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研究如何促进农村地区居民消费水平提升意义重大。本文选取我国2011—2020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并选取城乡收入差距作为中介变量探究数字金融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间接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存在显著促进作用,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也发挥了积极作用,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显著抑制了农村居民消费的提升,同时数字金融可以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来间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东部和中部数字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比西部和东北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从全国和省际层面将城镇生活能源消费分解为能源结构效应、生活能源强度效应、消费倾向效应、收入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各效应逐年和累积效应贡献度以及区域间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收入、生活能源强度、人口规模均促进城镇能耗增长,其中收入的影响效应最为显著,而生活能源消费结构与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抑制了生活能耗增长;各地区收入、人口规模、生活能源强度累积效应均为正值,而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居民消费倾向累积效应有正有负,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对遏制中国城镇生活能耗增长、实现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Bhaduri-Marglin消费函数理论,运用误差修正模型(ECM),采用1978年-2009年数据,考察了江西省劳动者报酬变动对居民消费变动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工资收入的消费弹性系数高于利润收入的消费弹性系数,即工资收入提高对居民消费的促进效应要大于利润收入的效应,工资收入的长期消费弹性要高于其短期消费弹性。因此政府应努力提高劳动收入比重,从而有效提升国内消费率,推动中国经济更好更快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