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郊农业人口的增长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城郊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城郊农业人口的增长是城市发展和城市化的必然现象,但又给城市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挑战,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对此,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城郊农业人口增长的统计与相关因素分...  相似文献   

2.
李国龙  秦瑞谡 《活力》2005,(5):82-8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给农机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由于城市郊区的地理位置和自身优势,在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中城市为目标,探索城郊农机化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对于发展城市经济,加速城市郊区农机化步伐,促进农机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全国城郊经济四届三次年会暨理论研讨会上,包永江会长作了“论特大城市郊区(县)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及其途径”的专题学术报告,对大中城市城郊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征、问题和未来的机遇、矛盾以及城郊实现现代化的条件、定位、功能、任务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和论述,并提出了实现现代化目标与途径的六大战略举措。现将这篇学术论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综述于后。  相似文献   

4.
从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以来,北京市委八届二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10年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的总体目标;最近又在制订2010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纲要,将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目标更加具体化。  相似文献   

5.
浅谈加强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机械化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繁荣了农村市场经济,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实践证明,农机化事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实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机械化.文章通过分析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在新形式下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郭晓华 《活力》2012,(8):43-43
今年2月1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提出了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为主题,农民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需要千千万万高素质的农民,这既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农业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农机作为衡量农业生产力的要素,是“现代农业装备”的主体部分。只有提高现代先进农机具在农业中的装备水平和实际运用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走向农业的现代化。加快农机化发展步伐,进一步提高农机化发展水平,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转变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直接有效的推动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动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1998年10月视察江浙沪农村时明确提出:“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上,中央进一步明确指出:“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党中央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近几年来,沿海各省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伴随我市“九五”时期农村小康建设和扶贫攻坚两大工作战略的实施,我市农机化事业在积极推进和服务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农机化创新之路越走越宽广,农业机械已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突出特点是。  相似文献   

10.
《城郊发展》2000,(6):38-39
2000年11月上旬在武汉市召开的“全国大中城市郊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研讨会”上.来自宁波、广东、天津、济南、太原、沈阳、郑州、武汉等省、市的农机专家、管理人员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就城郊农机化发展战略展开了多方面的研讨和交流,提出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意见。本刊将会议研讨亮点摘要编发,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试论邓小平“科技兴农”思想的内涵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邓小平十分重视我国农业的发展,提出了"科技兴农"思想,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解决现实中的"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等具有重要的价值。试图总结其相关的基本内涵,尝试探讨其对发展中国的农业经济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邓小平十分重视我国农业的发展,提出了“科技兴农”思想,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解决现实中的“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等具有重要的价值。试图总结其相关的基本内涵,尝试探讨其对发展中国的农业经济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然而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作为现代农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机械化,能够极大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由此可见,农机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必须大力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1998年初,市委、市政府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新飞跃。制定了“一带四区”现代化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纲要。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基础标准化、产业规模化、科技高新化、机制市场化、整体现代化跨世纪的发展战略,给公路建设提出一个新课题。经济要发展,公路建设必须先行,  相似文献   

15.
都市农业在20世纪上半叶率先出现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它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出现的。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和现代化都市的崛起,都市区域内的农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们正在由城郊农业的低级阶段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都市农业立足于生产、生活、生  相似文献   

16.
程郁 《中国发展观察》2023,(Z2):197-199
在新发展阶段高质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方面应遵循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各自规律并采取针对性举措,另一方面应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相互联系的情况出发,坚持一体设计、一并推进。《迈向农业强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一书阐述了新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特征、评价体系和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的策略,对种养结合、种业创新、耕地质量建设、乡村数字化治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并针对丘陵地区和城郊地区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如何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给出了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1997年农机化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在日前结束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农机专业会上,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提出了1997年农机化管理工作的重点和发展目标。1997年农机化发展的重点是:促进机械化农业生产;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研制推广关键技术和机具...  相似文献   

18.
黄秦 《城郊发展》2000,(6):34-35
如今城郊农业的一些传统优势正在消失,比较效益下滑,农民收入明显趋缓。城郊农业如何突破困境,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实现城郊农业的二次创业,关键还在于我们自己的发展思路和对策:适应市场变化的发展趋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突破常规农业的路子,依托城市的科技、市场、信息、交通和基础设施等优势和土地的区位优势,向适应多层次市场需求的多种分支形态农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价值工程》2013,(15):10-12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基本资源。为扭转西部产业园区在开发中与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生态城镇化不协调的局面,改变产城不融合、产业不衔接、用地不集约的现状,必须通过基于产城融合、城乡统筹、以人为本的顶层设计,实现园区、行政区和城郊农村在结构调整和集约用地两方面的价值创新。  相似文献   

20.
城郊区的农业最有条件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台商、外商都愿意把城郊区作为他们的最佳投资地——城郊区是农民转化为市民最容易实现的地方——浙江省率先出台了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我们的现代化如仅仅以人均GDP3000美元为标准,而不顾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的拉大。这样的现代化称不上真正的现代化。只有把城郊经济搞好。把贫困农民变成安居乐业的市民,才算真正的现代化——如果农民成为现代化的主体力量。中国的现代化就能提早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