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8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和全国两会召开以来,城镇化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议的热门话题。而随着城镇化发展规划颁布时间日趋临近,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正越来越清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许多企业带来新机遇。采禾国际集团日前宣布首家推出"定制区域经济多元体",为各地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提供一种有益和可行的创新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党的"十八大"将城镇化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人的城镇化,是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住房的基础性、配套性作用,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定位不会改变。如何有效解决好农民市民化和进城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是关键。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现代化的手段和标志,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战略主题之一。目前,中国正进行着快速的城镇化,且表现出加速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正城镇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对市场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新型城镇化不是过去摊大饼、扩张式的城镇化,其核心是质量、效益、人文。城镇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为城镇化而城镇化,同时反过来对市场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城镇化推动经济发展讨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潜力时,离不开城镇化问题。面对世界经济比较低迷的形势,作为大国,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很大潜力和内需来自于城镇化。众所周知,城镇化是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种过程既表现为城镇  相似文献   

5.
今天,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和中国乡镇企业协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乡镇企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座谈会,并表彰在支持"三农"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乡镇企业和乡镇企业家,这是我国乡镇企业系统表彰先进、交流经验的一次盛会。在此,我对获得"中国乡镇企业30年功勋人物"、"全国新型城镇化突出贡献企业"、"全国新型城镇化突...  相似文献   

6.
《中国劳动保障》2013,(5):12-13
作为未来中国经济引擎,新型城镇化被寄托了众多的期盼。城镇化,可以带来经济的新一轮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社会文明的进步。但在这些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一个个个体的裂变与巨变更需要而且值得关注。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  相似文献   

7.
李驰 《企业研究》2010,(8):34-41
我个人比较乐观,从不相信世界经济会有什么二次探底之说。从全球范围看经济发展势头,未来中国是"最好"的地区,怎样才算"最好"?我的定义是:一是能赚钱,二是赚得多,三是赚得快。这三个要素都满足,就是"最好"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演绎15个月之后,"低碳"成了拯救世界经济的最强词汇。12月,第七届中国地产经济主流高峰论坛盛大召开,又恰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落幕,尽管对房地产业着墨不多,但结合继续"推进城镇化"的论述,房地产业仍是未来经济的重要支柱。而经过洗礼的中国地产界,面对全新的时代环境,如何寻找下一个十年甚至更为久远的企业发展基因与创新动力?劈开这群思想者的头颅,跳跃而出的是两个字:重塑!  相似文献   

9.
李克强副总理最近提出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提出中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清晰地指出了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中国未来发展有很多挑战,更有机遇和条件.其中,已经和正在形成的人才红利、改革红利和城镇化红利将有力支撑我国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甚至更长时间内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克强副总理最近提出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提出中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清晰地指出了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中国未来发展有很多挑战,更有机遇和条件,其中,已经和正在形成的人才红利、改革红利和城镇化红利将有力支撑我国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甚至更长时间内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事关中国未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何全面推进城镇化发展战略,事关城镇化发展的成败。以Carlino模型为基础,通过全面分析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聚集经济,得出我国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城市具有各异的城市规模效率。聚集经济是城镇发展的重要动力,以此为依据确定我国城镇化发展格局,并提出新一轮城镇化应当与"整体分散,优势集中"的区域发展总体格局相适应,以四大板块区域特征为基础,合理配备城镇化规模结构,建立健全城镇化功能体系,逐步形成城镇化区域格局,切实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构想。  相似文献   

12.
作为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正在将其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寄托在新型城镇化之上。这样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城镇化既是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又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使城镇化推动的经济增长具有包容性:使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能为全体公民(无论城乡)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能让全体公民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如何实现这种能够促进包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可能出现经济增长速度周期性快速回落,而18%的"温室企业"将在这个过程中出局。/CFP中国经济将转向"常规增长"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深化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这意味着未来政府直接干预经济增长的情况要减少。我们过去"保七"、"保八",都是把经济增长速度限制在一个很好的波动区间里,而一旦选择迈向真正的市场经济,总有一天要放弃保多少的说法。当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真的变成宏观调控的时候,保增长就不再是政府做的事情,政府能做的事情就是采取宏观措施,适当地稳定经济增长。这就意味着,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迎来六十华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中国经济走向,新华社经济分析师们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对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新能源对中国汽车业的影响、未来中国能源消费格局、未来中国银行业发展趋势、中国纺织业的前景、文化创意产业的兴盛、网络生活的新阶段、粮食供求的平衡、资本市场的深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等作出了全方位预测。从中不难看出,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将贯穿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基本问题。城镇化进程面临粮食安全、资源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的挑战。要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选择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就是低碳经济的道路。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时代全新的经济形态与发展模式,也是城镇化建设的最佳经济形态与发展模式。因此,在我国发展现阶段,推进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统筹构建低碳城乡必将成为未来城镇化建设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未来的动力在自主创新,未来的空间在城镇化。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大概能够带来7万亿元的市场需求。城镇化步入加速推进阶段有助于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驱动力。城镇化在带动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的同时,也带来了消费需求的大幅增加,并提升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住房建设等投资需求。  相似文献   

17.
研判全球经济的走势,并慎重评估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才是当下决定中国货币政策在未来一段时间走向的重中之重。在全球经济风雨飘摇的情况下,"中国如何应对",已经成为当下财经界最炙手可热的猜谜游戏,甚至有人开始替中国领导人出主意"如何再次拯救世界"。但8月9日中国高层给出的"冷静思考,沉着应对"的八字方针中却没有任何具体措施,着实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8.
陈婧 《中国新时代》2010,(12):27-30
"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发现许多跨国IT巨头都关掉或缩小了他们在欧美的研发中心,转而重点建设他们在中国的研发中心。"一位专业招聘企业的CEO如是说。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外资企业的动向变化,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世界经济的变化曲线,也测量出中国经济的"体温"。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动荡,中国市场环境发生巨大转变的情况下,观察外企动向,无疑是把脉世界经济,尤其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轨迹的一扇窗口。业内人士认为,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一个机会,凸显出中国经济的发展快速而且稳定。  相似文献   

19.
图片     
《房地产导刊》2011,(11):16-17
中国减速世界经济火车头,慢下了她的速度。10月18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前三季度的经济运行数据。其中,9月9.1%的GDP低于市场预期。这在全球共振的"新危机时代",尤其是对深陷泥沼的欧美经济,不是个好消息。但于中国,确是一个改变未来命运的机会。过往那种长期依靠低廉劳动力、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而换得"全球GDP第二"的粗放经济方式,必须转变。  相似文献   

20.
王思宁 《英才》2013,(1):137-138
关注领域:战略新兴产业、高科技、房地产"2013年中国经济将出现复苏,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在政策的助力下,已经在转型。相信未来五年、十年中国的经济仍会有一个很好的增长。"战龙对《英才》记者表达了对2013年甚至更远期的中国经济的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