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牧场》以自然富有乐感的口语和众多隐喻映射诗人创作的理念。作为诗集序言诗,《牧场》成为诗歌创作的象征。诗人将自己的才智与追求,通过诗歌审美技巧构建了乡村田园的精神栖息地,以探索人类最好的生存方式,而诗歌也成就了这位大诗人。  相似文献   

2.
一向以田园诗著称的王维在其代表作《渭川田家》中一如既往地展现了闲逸恬适的田园生活以及自己淡淡的惆怅,而诸体兼擅尤以叙事抒情诗为世人称道的伟大诗人杜甫在其诗作《日暮》中则同样展现了一幅田园生活图,但其感情却是纷繁复杂而又刻骨铭心的.同是写田园,一个是情结,一个是情殇,二者相同点与不同点,背景与原因如何,对此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其一生中创作了诸多优秀诗篇,是我国古代第一位将归隐生活和诗歌创作相结合的诗人。诗人一生三仕三隐,至四十一岁彻底归隐田园。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可谓诗意人生的写照,其亲事农耕,寄情于诗酒,在诗歌的世界中构建诗性的精神城堡,为后代文人提供了一种生活范式和精神模式。陶渊明的归隐成就了他的诗章,而其诗又使这种归隐尽显情趣和耐人寻味之意境,在陶诗中,我们能看到诗人所悟的人生之真意,以及其淡泊致远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4.
托马斯·格雷的《墓园挽歌》常被解读为“感伤主义”的代表作。诗中描绘了一种静谧、闲适的农村田园生活,表现出诗人超然豁达的生死观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5.
宗白华先生的《流云小诗》以短小、自然为特点,读后给人以清新的感受。小诗意境幽远,透射出宇宙人生的真谛。宗先生在诗中几乎没有直接抒发情感的雄浑壮丽的语句,而是寓浓丽于清淡之中,他的内心世界通过自然景物具体化了,因此,诗人之心灵得以艺术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有人认为《岛夷行》不是写台湾的澎湖一首诗。但以澎湖的自然、社会状况与彭蠡湖进行比较,以及对诗人施肩吾的思想、经历和诗人所作其他的诗进行分析,可以断定此诗是我国最早咏澎湖的一首光辉诗篇。  相似文献   

7.
同一题材的诗在不同作家的笔下也各有千秋。本文就以盛唐著名山水诗人王维的《渭城曲》和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别董大》(其一)为例,分析其赠别诗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都本伟先生的诗集《和风细雨集》收入了他所创作的一百余首古体诗和今体诗,他以诗畅情达志,吟诵山水,表述情怀。在第一辑“感悟生活”中,都本伟书写亲情友情,情感至真至切,折射出他的一片赤子之心;第二辑“寄情山水”多是将自身投入自然之中,与自然融为一体,通过赞美自然,折射生命的意义;在第三辑“思古幽情”中,诗人用很大的篇幅去赞美中国古代才女和美女,对她们进行再创造,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性别意识,诗人关注性别,却超越性别。都本伟对于诗歌的守望表现出他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9.
王维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继承了谢灵运的山水诗和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的基础上,将它们高度融合于一体,发展而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他以诗人兼画家的眼光来观察客观世界,调动了绘画的艺术手段,将透视、色彩、动静、虚实、形神引入诗中,形成自己“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山水田园诗。本文力图从画技与画理阐述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绘画特征。  相似文献   

10.
宗白华先生的《流云小诗》以短小、自然为特点 ,读后给人以清新的感受。小诗意境幽远 ,透射出宇宙人生的真谛。宗先生在诗中几乎没有直接抒发情感的雄浑壮丽的语句 ,而是寓浓丽于清淡之中 ,他的内心世界通过自然景物具体化了 ,因此 ,诗人之心灵得以艺术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盛唐诗人在山水田园诗中表现出宁静淡泊的自然观照心态。水意象所承负表层的精神内涵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和观赏,深层精神内涵是它与盛唐诗人心境相契合的宁静淡泊的自然之美。水意象体现了盛唐人强烈的功名意识以及对生命的执著,体现了人们悠悠的故园情怀与永恒的乡愁情。  相似文献   

12.
《登高》表现的两类意象是由诗的内部结构决定的,即表现生存状态中的生命感受。这种结构关系正是由诗人的情感结构决定的。诗人“登高”时感受到的,就是他一生坎坷、风烛残年生存状态中的一种飘零感、孤独感、凄凉感、无所归依感,甚至是绝望感。而把这两种感受转化成诗的意象表现出来,就自然成了两种意象,而两种意象之间自然也就构成了一种因果性的内在结构关系。从生存状态和生命感受的因果关系中解释《登高》的意象意义,既可以在整体结构中解释每一联诗句的意义,又可以在结构关系中解释每一个意象的意义。这种结构、关系、整体的解释就超越了那种一句一句累加式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上,酒与诗有着重要的关系,诗与酒相融相协。王绩在酒与诗中入仕与隐居;在酒与诗中体会生活的乐趣和无奈;在酒与诗中思萦与发展诗艺。由此诗人将酒化入诗意的境界,并开启了波澜壮阔的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勃兴。  相似文献   

14.
洪炎是江西诗派早期重要的一位诗人。洪炎诗歌忧愁凄苦而又潇洒落拓。并不是如《宋百家诗存西渡诗集提要》所云“其诗潇洒落拓,绝无羁愁凄苦之况。”  相似文献   

15.
文章探讨《诗经》婚恋诗产生的历史文化基础。任何诗人都生活在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时代环境因素尤其是当时的地域文化会直接影响他的创作。《诗经》中的婚恋诗绝大多数源于民间,产生在社会变革之期的不同地域,又植根于农业文明,可以看作是民间思想情感的结晶。  相似文献   

16.
“自在”与“自得”——浅论杜甫草堂诗的自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栖息近乎世外桃源的草堂时期,创作了大量自适诗,这些自适诗呈现出萧淡婉丽、细入无间的独特艺术风格。性本疏放的诗人在儒、释、道等多元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在对自然外物的观照里,在日常生活的玩味中,诗意地品味着生命的本真意义,从而渐渐开释生命的烦忧。自适诗表现出杜甫经过长期颠沛流离终有一席栖身之地后,过起了“卜居”“为农”的闲适生活,由此形成自适诗特有的艺术风格,体现了生存美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同时,禅宗思想又渗透在王维的许多诗里,使之达到一种空灵的美,它们大都含蓄隽永,而又平淡自然。同时,王维的禅意诗中也有不少禅学的枯燥说教,“卑似僧”,充分体现了王维悲剧人生的思想历程,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大自然的美陶冶艺术家的情操,自然之美在画家笔下表达得尤为鲜活,芳草鲜美的田园生活又成为画家呤唱自然的抒写内容,朴素、淡雅、清幽、厚拙的田园美景,化入宁静与安逸之中,承载着画中之境,达到如诗如画的美丽,其活力与朝气漾溢着田园生活本真的纯朴与土色土香.  相似文献   

19.
英国十九世纪湖畔诗人华兹华斯在其诗歌中把一个感性的、充满着讯息的自然呈现给后世读者。诗人心灵与自然交融,获得了平和、纯净和欢乐。二百年后,“回归自然”成了现代人寻找精神家园的途径。解读华兹华斯自然诗具有了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悲愤诗》是建安时期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史上,这两首诗具有明显的承继关系,但又各有其不同的特点。本文试图从蔡琰《悲愤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过程中独特价值入手,探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对蔡琰《悲愤诗》所开创的中国古代叙事诗传统的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