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有机农业指的是讲求运用生物科技,遵循自然生态法则,不使用化学肥料,仅以轮作、休耕及利用作物残体所制的堆肥来栽培,以供应农作物成长所需的养份,且在过程中需针对不同农作物的属性添加天然平衡矿物质;再者以忌避或诱杀微生物等生物科技替代农药,防止病虫害,如此的耕作完全符合环保的要素,地力可获得维护,河川、水源及空气皆得以不致受污染.  相似文献   

2.
魏恒 《魅力中国》2011,(10):269-269
秸秆是农业废弃物,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农作物秸秆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其中,42%直接还田或过腹还田,30%作为农用燃料,8%作工业或其他用途。然而,作物秸秆含有大量的碳、氮、磷、钾、钙、镁、硫、硅等多种营养元素,而且含纤维素、蛋白质等有机物。因此,我们应把着眼点集中在利用秸秆发展动物饲料上。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产业》1995,(12):31-31
北京用新技术为农作物配“食谱”技术人员不停地敲打着计算机键盘,土壤和农作物体内的表分数据及作物“健康”状况就输入机内,几秒钟后,农作物所需营养种类及数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农作物按此“食谱”用餐,不会出现因某种养分不足或过剩而造成的营养不良现象。这种平...  相似文献   

4.
马世林 《发展》2013,(2):37-38
一、明确思路抓落实。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成效显著 (一)着力培育富民产业,积极推进生产发展。我们依据各乡镇区位优势和气候特点,制定了主攻蜜瓜、枸杞、葡萄、甘草、果蔬、草食畜六大特色产业。2012年全县蜜瓜、枸杞、葡萄、甘草、蔬菜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到农作物种植面积的65%,达到38万亩,较2008年增加26.83万亩,增长171%;  相似文献   

5.
稀土元素对植物的生物有效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稀土元素对增强植物的抗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以及改善农作物的品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就稀土元素对植物的生物有效性进行综述,重点阐述了稀土元素在植物中的含量及分布,稀土对种子萌发、根系发育、养份吸收、抗逆性、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并从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角度解释了稀土的植物生物有效性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金文林,中共党员,北京农学院教授、院学术带头人、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北京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大豆专业组组长等职.2002年至今任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系教授.……  相似文献   

7.
《高科技与产业化》2006,(11):117-117
金文林,中共党员,北京农学院教授、院学术带头人、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北京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大豆专业组组长等职.2002年至今任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系教授.  相似文献   

8.
硼是农作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冬季作物如油菜、蚕豆、小麦、马铃薯等都是对硼肥有良好反应的作物,缺少了硼素,无论对其产量或品质都有较大的影响。实践证明,在冬季作物上增施硼肥均可取得显著的增产效果,是一条投资少、收效大的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产业》2010,(8):76-76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研究人员根据美国宇航局卫星监测数据、地面空气质量平行监测数据和最近公布的农作物产量统计资料,通过一个模拟全球臭氧污染形成和转运的计算机模型显示,地表臭氧浓度不断提高导致了农作物产量下降,全球农作物损失每年约达260亿美元甚至更多。其中受其影响最大的作物是大豆、稻米、苜蓿、大麦、棉花、燕麦、花生、马铃薯和小麦。  相似文献   

10.
土改后,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体系、推广农作物良种、改进耕作技术、改进作物病虫害防治及推广和使用新式农具等一系列的农业技术改进活动,农业技术改进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及缓和工农业发展矛盾都有积极的作用,也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1.
土改后,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体系、推广农作物良种、改进耕作技术、改进作物病虫害防治及推广和使用新式农具等一系列的农业技术改进活动,农业技术改进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及缓和工农业发展矛盾都有积极的作用,也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2.
未来全球能源的新亮点——生物质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质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储存在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形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生物质包括很广范围的源自植物和动物的可获取能源的物质.诸如薪柴、农林作物、农作物残渣、动物粪便和生活垃圾等,它们有提供能源的很大潜力。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已有能力挖掘出生物质的潜力.通过对包括农作物、树木和其他植物及其残体、畜禽粪便、有机废弃物以及边缘性土地种植能源植物的加工,  相似文献   

13.
技术转让     
内容简介:本产品系一种新型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它在博采国内外相关产品及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了腐植酸和微量元素的有机螯合技术,经多年不断试验改进而成的一项高新科技成果。本产品作用于农作物后能显著提高叶绿素含量,减少叶片气孔的开张度、增强根系活力、激发作物体内各种酶的活性,从而增强作物机体的活力,提高作物对寒、旱、热等各种不利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和抵抗能力,并能提高对各种病原菌的免疫能力,增强作物的抗病性和抗逆性,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对保证作物早熟、高产、优质效果显著。本产品以天然黄腐酸为主要原料和植物所需的锌、锰、硼、铁、铜等各种微量元素以及氮、磷、钾元素经过新的科学配比研制而成。  相似文献   

14.
高台县农作物灌溉水分生产力年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俊霞  胡广录 《发展》2009,(8):116-117
灌溉水分生产力可直接显示出在灌区投入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出效果。根据高台县1995—2007年水利年报、统计年鉴等资料,分析了不同种植方式的农作物灌溉水分生产力。结果表明:黑河水量调度后,不同种植方式的农作物灌溉水分生产力大田玉米由1.271kg·m^-3增加到1.470kg·m^-3;大田小麦由1.224kg·m^-3增加到1.275kg·m^-3;带田作物由1.012kg·m^-3。增加到1.050kg·m^-3;制种玉米为1.186kg·m^-3。干旱区绿洲灌溉水分生产力的年际变化除与农业产业政策、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社会经济状况等变化有关外,也与区域气候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复合(混)肥、专用肥大多数含有氯。由于氯是一种微量元素,过多施用,会使作物发生氯中毒。为防止农作物及果树的氯中毒,在施用含氯肥料时应从以下4方面来考虑。  相似文献   

16.
国际商桥     
《中国经贸》2007,(4):88-88
寻投资合作老挝中老东藤综合农业有限公司在老挝开发有大型农业合作项目,主要种植橡胶、沉香、蓖麻、木薯等高附加值农作物。老挝地理位置适合沉香、毕马、木薯等作物的  相似文献   

17.
调整引起的变化(一)种植业开始瞄准市场。自产业结构调整以来,海西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面向市场发展特色种植业经济。在种植业领域,扩大了市场前景看好的蔬菜、豆类、马铃薯、中藏药材、饲草料等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2002年,全州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29.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5.32万亩,比上年下调15.4%;油料作物8.9万亩,比上年下调17.4%;蔬菜面积1.03万亩,比上年增加33.60%,饲草料作物3.54万亩,比上年增加311.9%;中藏药材种植面积4250亩,比上年增加40.3%。在粮…  相似文献   

18.
在墒情很差的土壤上种植农作物,常常是作物出苗率低且长势不旺,这成了干旱年份农民种地最头痛的事。东北农业大学研制出的一种低成本的植物抗旱剂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日前,这一研究成果通过了由沈阳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    经专家鉴定,此种植物抗旱剂具有保苗、壮苗、增根、抗旱、早熟、防病和增产等作用,可改善种子或植株根系附近的微环境,对土壤环境无副作用,项目成果达到国内同类项目领先水平,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由东北农业大学王树禹教授研制出的植物抗旱剂包括抗旱种衣剂、抗旱保水剂和抗旱喷洒剂,它是由超强吸水剂、氮磷钾、中微量元素、生根剂等成分加工制成的高分子化学制剂。此技术摆脱了以往单纯依靠修建水利工程抗旱的办法,被称为“非工程抗旱技术”。    使用抗旱种衣剂拌种后,将种子播种到土壤水分只有10%的潮干土中,药剂就能够将土壤中分散的水份吸到种子周围建起“小水库”,促进种子发芽,加快根系生长;抗旱保水剂则作用于作物生长过程中,它能在雨季时将自身重量 2000倍以上的水份吸收、储存起来,用于作物干旱时所需。    这种植物抗旱剂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增产效果十分明显。正常情况下,亩成本仅为 1元,而投入产出比却可达到1: 50。这种植物抗旱剂还可用于旱地造林,栽培防沙固沙植物。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08年病虫害发生实况、越冬基数调查以及作物种植计划、品种布局、气象预测资料等因素,经过云南省16个州市专家会商综合分析,2008年云南省农作物重大病虫总体为偏重以上发生年份。  相似文献   

20.
河南耕地 重疾沉疴须猛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地处中原,地势西高东低,平原、山区、丘陵分别占55.7%、26.6%和17.7%。全省土地面积仅16.7%万平方公里,以占全国土地面积1.7%的土地养活着全国7.2%的人口。近年来,农作物总量(粮食、棉花、油料、烟叶)、国民生产总值、大牲畜年底头数在全国均处于前列,但人均收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物单产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地刨食”的任务十分艰巨。加之城市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10.5%,今后“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矛盾会更加突出,耕地、环境、人口、粮食的矛盾也会不断加剧。积极正确认识河南省耕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其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