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爆发于2006年元月的中国股市B股异常凌厉的攻势,很可能成为B股最后的盛宴。B股如与A股对接,100%的涨幅是可以预期的。而且必须有这样的涨幅,才能实现B股与A股的自然对接,B股也才能顺利地转化成A股,B股市场才能无疾而终,修成正果。过了这个村,便再没有这个店了。  相似文献   

2.
P股浮沉录     
何顺文 《新财经》2003,(5):98-100
自中国政府于1 992年开始准许企业到海外上市,已有超过1 00间在境外股票交易所挂牌,其中多数选择香港。但多年来,香港投资者只能选择国企H股或红筹股(在港注册及上市的国企)。2001年,这种形势开始大大改变。从2000年至2002年年底,共有39间大陆民企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同期,只有20间国企及6间红筹企业在港上市。  相似文献   

3.
徐金喜 《北方经济》2007,(4):105-106
A股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即将完成,B股市场的改革问题又摆到了桌面上。面对因为A、B股市场合并传闻而不时出现刺激性上涨的B股市场,证券市场不得不思考一个B股市场到底该何去何从的问题,是继续发展,还是注销,或是与A(H)股合并,本文试图在结合B股市场功能、发展及现状的基础上探讨B股市场的走向。  相似文献   

4.
徐金喜 《北方经济》2007,(8):105-106
A股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即将完成,B股市场的改革问题又摆到了桌面上.面对因为A、B股市场合并传闻而不时出现刺激性上涨的B股市场,证券市场不得不思考一个B股市场到底该何去何从的问题,是继续发展,还是注销,或是与 A (H) 股合并,本文试图在结合B股市场功能、发展及现状的基础上探讨B股市场的走向.  相似文献   

5.
爆发于2006年1月18日的中国股市B股海啸行情,很可能成为B股最后的盛宴。 B股如与A股对接。100%的涨幅是可以预期的。而且必须有这样的涨幅,才能实现B股与A股的自然对接,B股也才能顺利地转化成A股,B股市场才能无疾而终,修成正果。[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丁子锦 《特区经济》1998,(11):40-41
<正> 自1992年B股作为我国A股证券市场向海外延伸的一种人民币特种股推出以来,其市场发展可谓坎坷多阻。首先是正当B股成为海外金融机构关注的热点时,国家紧随B股又推出了H股,使得本跃跃欲试的海外投资者(尤其是港澳投资者)立马转舵,挥师近土。1993年下旬B股再度上扬,恰逢中央政府实行经济紧缩政策,A股与B股双双落马,境外投资者更对B股持悲观态度。1996年上旬A股市场捷报频传,B股也有所启动,偏巧去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B股自身劣性凸显,再次沉入海底,A、B股落差竟达6-14倍,其中18家跌破面值,引起各方人士的恐慌与关注。人们不仅担忧B股市态会拖累A股市场的健康运作,影响我国国际化开放型证券市场的良性互动,也对B股的发展提出了种种改革建议。针对以上情况,本文将对A、B股之间关系进行测评,并提出B股的发展看法。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股票历史上,同一家上市公司的A股价格比H股价格高是常态,很少出现A股价格持续低于H股价格的现象。A股比H股便宜被很多观察家看作是国内股票市场已经见底的标志,但自2009年底以来,相信这个结论的基金投资者重仓买进银行和保险类股票之后,得到的不是盈利而是亏损,4月中旬后这些金融股跌幅巨大。  相似文献   

8.
黄湘源 《环球财经》2003,(11):16-16
由于本身业绩并不十分理想,即使存在盘子较大的优势和背靠国内GDP持续增长的大树,H股老牛能不能带动国内A股B股这辆破车也还是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内大型企业从H股市场不断回归,证券市场之间的联动性日益增强,投资者数量迅速增加,而A股和H股的同股不同价现象揭示了巨大套利空间,对两地市场套利机制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相似文献   

10.
B 股市场作为中国股市的一个制度创新,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股票市场国际化的重要形式,也是吸引外资的重要途径,然而经过近九年的发展历程,B 股市场的现状与开放性、国际化的设计初衷相去甚远。目前沪深两市共有108家 B 股上市公司,近40亿美元流通市值的规模,较初创阶段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较之于现在日均成交水平超过香港的 A 股市场而言,其发展已远远滞后。一、B 股市场存在的问题1、定位不明确。1997年红筹股、H 股大量发行以来,B 股市场作为内地企业筹集外资的窗口功能受到极大的冲击。无论从市场总体规模,还是单个股票流通规模,B 股市场与红筹股、H 股的差距越来越大,使得 B 股市场的影响力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1.
H股市场的持续低迷 ,既影响了其融资功能 ,也影响了我国境外上市企业的市场形象和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采取适当的手段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H股市场活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CDR、QDII和H股企业增发A股三种短期恢复H股市场活力的方法进行比较后发现 ,增发A股方法政策实施成本最低 ,QDII政策实施成本次之 ,CDR政策实施成本最高。从短期激活H股市场效果看 ,QDII效果最明显 ,其次是CDR ,最后是增发A股。因此 ,就恢复H股市场活力而言 ,QDII最为适合 ,比较了三种恢复H股市场活力的方法 ,分析了对内地居民开放后 (如推出QDII制度 )H股的可能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中国B股市场与A股市场并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舟  张婷 《特区经济》2008,235(8):108-109
本文从B股市场的设立与发展谈起,论述了B股市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其功能和作用正在逐步丧失的现实,详细分析了现在B股市场主要面临的问题,并且将A股市场与B股市场,H股市场与B股市场相比较,提出了A股市场与B股市场并轨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积极争取 B 股、H 股上市,是大中型企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拓宽融资渠道的一条有效途径。就在本文刊发之际,浙江沪杭甬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发行的 H 股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募集资金达36.8亿元,这是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树立“浙江概念”的良好开端。  相似文献   

14.
B股出路     
B股转H股有一定的入市门槛,上市公司在财务测试、最低市值、公众持股量。  相似文献   

15.
周兴政 《新财经》2006,(4):42-42
H股市场与A股市场是否具有联动性,或者具有多大的联动性,一直是业内讨论颇多的话题,目前仍存争论。但从两地市场近一段时期的走势来看,却表现出了颇多的相似性。特别是A H公司, 两地股价走势密切相关,出现了高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首都经济》2007,(4):7-7
3月1日,平安保险H股回归A股将完成上市,这预示着,2007年,境外上市企业仍将延续回归A股热潮。  相似文献   

17.
正相比于国资运作平台来说,国资以"一股"掌全局,是一种代价更低、效果更长久的方式目前混合所有制改革如火如荼,国有资本正张开双手迎接社会民间资本。然而,民资对于在股权改革之后的公司治理结构中能取得多大话语权,尤其是在公共服务类企业能否分得改革的一杯羹尚有疑虑,而国资国企系统也有人担忧会在涉及国计民生的领域出现较大风险。于是,国企"金股制"的创新方式再次被提上了改革议程。  相似文献   

18.
袁增霆 《西部论丛》2007,(12):46-47
2007年10月18日,流言蜚语再次被演绎成为沪深两市深幅下跌的罪魁祸首。当日上证指数与深证成指纷纷深度下挫,跌幅分别达到了3.5%和3.15%。同时,与A股已经拴成一条线的香港恒生指数的走势却格外强劲。一向嗅觉灵敏的媒体很快发现了其中的蹊跷。原来在17日便有媒体开始传言证监会正在研究,甚至;隹备推出A股、H股互换。事后证监会出来辟谣,称之为“曲解”或“口误”。尽管如此,关于A股、H股互换的问题还是这么横空出世了。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检验市场过度反应的方法是采用De Bondt和Thaler构造的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通过检验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的超额收益率来判断市场是否存在过度反应。有别于传统的检验市场过度反应的方法,本文基于我国股票市场上A股和H股估值变化的特殊视角,实证分析了我国A股市场存在的过度反应现象。  相似文献   

20.
李斌 《新财经》2008,(5):108-111
从2008年4月2日开始,中国平安、中国铁建、海螺水泥等H股股价都曾一度超过A股,成为A+H倒挂股。从某种意义上说,A股与H股的高溢价时代也许渐行渐远了。A股从几年前的特立独行,到现在与世界经济融合,已经不能再与过去同日而语了。对于投资者来说,也随着市场的变化,渐渐走向成熟与理性。本期“机构视点”邀请了德邦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陆满平、申银万国证券市场研究总监、首席市场分析师桂浩明、国海证券研究所首席策略研究员钟精腾来共同关注A股、H股及美股联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