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6 毫秒
1.
企业的社会责任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始终,企业经营和发展必然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与社会发展、社区建设相适应已成为现代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社会责任的担当是推动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而社会责任会计完全可以成为推动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会计信息预警"系统。本文从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出发点,阐明社会责任的担当是推动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并提出社会责任会计推动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会计信息预警"系统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借鉴美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形成与发展研究为出发点,采用档案研究的方法,并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出现的企业社会价值观念淡薄等问题,对建立健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进程现状、在社会责任运动中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3个方面探讨我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社会责任特点,并提出相关建议.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是迅速而积极的,在企业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中,机遇和挑战并存,企业要把握时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4.
社会责任会计以其灵活多样的计量手段及丰富的报告形式,能较好地突破传统会计在面临可持续发展时的诸多实务障碍。因此,社会责任会计能够成为推动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会计信息预警"系统。本文从传统会计体系的局限性出发,阐述传统会计与社会责任会计相结合的优越性;分析了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文章阐述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的意义,并对全球500强中的美国、日本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审计状况进行了分析,进而在分析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6.
刘文波  翦影 《开发研究》2021,(1):145-152
在"一带一路"及"走出去"背景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越来越成为我国企业国际化和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对社会承担应有的责任,减少对社会的影响和负作用.近年来,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不断改善,但还存在履行意识薄弱、履行法规缺陷、履行机制缺失、履行国际化水平低等问题.基于国际比较视角,厘清当前我国社会责任的履行困境,通过对丹麦、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进行考察,系统总结这些国家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实践及履行模式,并结合新加坡、印度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验,从沟通工具、推动主体、保障工具、平台建设4个维度探索推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对策与方法,并从政府、企业、公众、利益相关者4个主体层面提出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付建龙 《特区经济》2012,(10):223-225
笔者以"毒胶囊"事件起笔,论述了企业社会责任已经不仅仅只是道德责任,通过法律化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也已取得较大共识。文章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剖析入手,以比较研究的方法,提炼出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立法规制的经验,提出了从理念、主体和评价三个层面构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背景下,研究环境违规企业补救行为对加强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印象管理理论将企业环境违规后用来修复组织形象的策略分为"对症下药"(积极进行绿色创新实现绿色转型)和"避重就轻"(实行其他社会责任转移公众注意力)两方面,将"避重就轻"分为外部社会责任与内部社会责任,利用2013-2017年中国A股上市的制造业企业数据,实证检验环境违规的经济后果以及企业的后续补救方式,并进一步探究其补救行为地区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违规行为会降低企业价值,说明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时已逐渐将企业的环境表现纳入考量;但违规企业没有通过绿色创新实现绿色转型,告知公众有关公司环境表现和行为的改变,而是通过加强其他社会责任以转移公众注意力,且更偏向于加强外部社会责任,内部社会责任反而降低了。进一步研究表明环境违规企业"对症下药"行为在西中东三个地区之间并无明显差异,但"避重就轻"行为存在地区异质性,即主要发生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文章提供了环境违规企业重获合法性的可能途径,发现面临合法性压力,企业会选择性参与社会责任。这为深化环境管制成效提供了指引,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伪善"。  相似文献   

9.
杨福道  杨曾 《魅力中国》2011,(12):85-85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中国。在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与企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如生产经营活动的诚信缺失、自然资源的无节制掠取、和谐劳资关系的损害等等。由此,社会各界开始密切关注“企业”这个责任主体,并越来越重视和自觉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本文以我国非公有制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郑思捷 《中国经贸》2010,(14):182-183
目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发达国家的企业已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重要的竞争策略,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已成为近年来发达国家公司及跨国公司的主流趋势。但纵观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还存在严重的不足之处,本文就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做出分析,进而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措施,希望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政策制定者及企业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张晓雪 《科学决策》2023,(4):92-102
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助推器,然而通过创新研发提高企业利润的能力已经不是社会对于企业价值唯一的评价标准,践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亦成为权衡企业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基于信号传递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价值理论,采用2010—2019年上市企业相关有效面板数据,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从创新驱动的视角系统探究企业社会责任与现代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并验证股权集中度在培育我国企业发展创新驱动力和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最后从企业经营者角度提出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效能、优化公司股权结构、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制定社会责任与技术创新研发融合发展等建议,对于优化资源配置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责任是现代企业发展必须具备的目标这个论点进行论述,全文谈了企业的行为不仅要考虑经济底线,还应当考虑社会底线与环境底线。强调社会责任是现代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有效履行社会责任才能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社会秩序二元论和组织社会学的制度理论,构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演进的规则—行为走廊,通过分析认为价值观上对社会责任的认同,利于民营企业自发地实质性履行社会责任,利用规则-行为走廊,引入适合的外部规则才能"设计"出该内部规则。由于目前民营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特点,利导性政策比严惩性管制更能有效推动民营企业的自发履行。  相似文献   

14.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界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维度,建立了山西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对山西省11个地市的民企进行问卷调研,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法研究了山西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研究表明:山西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总体状况一般;政府责任对山西民企的社会责任影响力最大,环境责任影响力最小;山西各地市的民营企业除伙伴责任承担状况差异较小外,其它履责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15.
企业社会责任对于推动企业、社会、自然和谐共存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从广义与狭义两个角度分别进行界定,进而基于企业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驱动因素,最后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分三个阶段介绍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6.
陈炜  王茂祥 《改革与战略》2008,24(2):120-123
文章从经济学、法理学、社会学三方面分别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概述,指出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及其相关子公司为例,对如何开展好企业社会责任规范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认为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明确责任管理目标、制定年度责任主题、推动责任有效落实,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科学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17.
阎泽睿  赵公民 《科技和产业》2014,(2):99-102,106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研究的重复性和局限性问题凸显,归整并挖掘现有文献成为拓展研究新视野的必经之路.基于元分析视角,从具体行业和领域、指标体系、相关理论、实证与应用及评价方法五方面对2005-2012八年间国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整,指出了主题焦点的演变规律,并提出了现有不足和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8.
李祖全 《特区经济》2009,(11):236-237
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已成为和谐经济发展的一大阻碍因素,从经济法的视域探讨企业社会责任,体现为经济法对企业行为的规制,以达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公共利益需要的经济法价值目标;通过经济法的规范性以增强企业社会责任的自律性,实现企业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双赢,最大限度降低企业行为对社会的制害。  相似文献   

19.
以沈阳市高新技术企业为调查对象,收集246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据,通过构建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数、知识吸收指数、技术创新指数,分析考察社会责任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社会责任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正向影响作用,知识吸收在社会责任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起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收能力在知识吸收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具有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对当前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