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2 毫秒
1.
农村土地资产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梳理和总结学术界关于农村土地资产定价机理、农村土地资产估价方法、农村土地资产市场价格评估研究进展,为今后农村土地资产评估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劳动生产价值、收益决定价值、市场实现价值是农村土地资产价值评估的基本立足点;城乡土地资产评估方法具有共同性;农村土地资产评估具有特殊性。研究结论:今后中国农村土地资产评估研究要围绕完善农村土地价格体系、实现农村土地非市场价值、统筹城乡土地管理等主题,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资产评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解释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观和制度选择对价格信号的影响机制,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的市场配置机制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方法:建立“价值和价格”的制度分析框架,对两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价格与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制度分析。研究结果:(1)价值观决定制度选择、制度选择决定价格,三者属于一个联动的系统;(2)快速发展阶段土地资源、资产和资本三种属性的形成,是一个伴随着价值共识演化的过程,而价值共识的演化则需要得到制度改革的支持;(3)目前一些试点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即制度设计),过度以经济价值转化为目标,会造成民众对生态产品价值认识扭曲的问题。研究结论:现阶段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需要在塑造和强化生态文明价值观两个层面上进行制度创新:一是推动不同立场的组织或个人参与决策;二是将保护生态环境的公共政策设计从事后逻辑转变为事前逻辑。  相似文献   

3.
耕地资源价值核算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资源经济价值核算主要包括市场比较法、数学模型法、收益还原法和土壤潜力估价法;耕地资源资产生态价值核算主要方法可分为主观评价法、能值分析法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法;耕地社会价值核算主要采用市场替代或功能替代的方式进行价值评估。耕地资源价值核算未来三个重点发展方向:(1)耕地资源综合价值应用;(2)耕地资源核算方法选择;(3)耕地资源价值研究尺度。  相似文献   

4.
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视角阐释"两山"理论的新时代内涵,对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路径进行理论分析,采用案例分析法、质性研究法,分析"森林生态银行"运行模式实现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的路径及其运作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探讨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可持续实现的路径。结果表明:"森林生态银行"运行模式实现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是以生态资源为基础,通过精准调查,在明晰生态资源产权的前提下,运用经济学方法对其价值进行核算,以直接或者间接利用权属交易、生态服务交易、产业化等方式将生态产品货币化。因此,应该建立市场化生态要素产权制度,引入市场经营主体发展生态产业,建立"公私合营"的生态产品交易制度,以便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得以可持续实现。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资产内涵,构建由自然资源价值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组成的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资产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核算并分析了宁夏自治区泾源县从2000年到2015年生态资产价值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泾源县2000年和2015年的生态资产价值分别为87. 79亿元和98. 09亿元,其中自然资源价值所占比例分别为60. 72%和59. 62%;与2000相比,2015年泾源县除湿地资源价值、气体调节价值及耕地资源价值减少外,其它生态资产指标的价值均不同程度增加,其中以休憩娱乐价值和林地资源价值增幅最大,分别为131. 56%和81. 28%。  相似文献   

6.
中国生态资产评估与区划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阐述了生态资产的内涵和特点,提出了评估和区划的方法。分别计算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农作物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资产价值,得出全国的生态资产价值总量为940972.1亿元。根据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生态资产密度,开展了全国的生态资产区划。  相似文献   

7.
生态补偿在征地补偿中的缺失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建立合理、完全、正当的土地补偿机制。研究方法:资料分析,理论分析。研究结果:在土地征收补偿中,不仅要对土地的资产价值进行补偿,而且要对土地的生态价值进行补偿,现行补偿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与生态补偿缺失有着内在联系。研究结论:应从观念、制度、方法等层面完善和确立土地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对自然资源资产内涵辨析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了自然资源资产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以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常见的自然资源为例,探讨了自然资源资产的经济价值评估基本方法。在对"基于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和"基于单位生态产品价值法"两种生态价值评估方法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资源资产的生态价值评估再认识。  相似文献   

9.
生态公益林由于区位分布关系,相当部分在交通便利,人为活动较频繁的地方,因此生态公益林火灾时有发生,造成生态公益林木资产的极大损失。但目前尚无更精确、规范化、科学化的评估方法能对生态公益林受损林木资产进行评估。本文通过对龙岩市不同龄组的马尾松生态公益林的受损林木资产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与现行同类受损林分的市价进行比较,认为采用现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方法的评估结果更能反映生态公益林受损林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然资源的价值和生态环境的效益。评估森林生态资产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问题。通过比较其他研究者的成果,总结出生态资产评估现存的三个视角,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按照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等不同林分,对伊春林区森林的涵养水源价值、固定C02和释放02价值、保育土壤价值、营养物质循环和养分储藏、净化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景观资源等7种生态资产形式在三种视角下做出评估,并比较三种视角下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资产运营途径,旨在为伊春林区森林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对该区域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在梳理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核算面临的困境和通用核算方法的基础上,对比和分析土地分等定级理论、方法与实践,进而提出以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核算框架为主体,以市场机制和政府管控为两翼的中国方案。研究方法:对比研究法,归纳演绎法和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分等定级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符合中国自然资源管理的需要,可在分类标准制定、核算单元选取、核算周期设置、核算方法改进、核算技术优化以及核算成果展示等诸多方面提供借鉴。研究结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的中国方案,应根植于自然资源资产全民所有制,融合中国自然资源管理方式,而不应机械地沿用和照搬国外经验。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善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是土地整理的重要内容和目标。针对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国内很多学者从不同领域、学科视角开展了大量理论与实证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主要从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理论研究、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等方面对近年来我国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展望,以期为科学推进我国土地整理乃至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品牌是企业一项极其重要的无形资产,品牌资产是当今企业最有价值,也最有影响力的竞争武器,本文侧重分析从营销角度进行的品牌评估,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评估企业品牌价值,帮助企业提高品牌资产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总结2019年国内外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2020年国内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研究结果:2019年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资源的自然与生态属性、低碳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转型、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智慧型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等方面;国外研究侧重于土地资源配置、土地质量、土地利用变化、土地规划的公众参与技术与生态影响等方面.研究结论:2019年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在自然资源资产、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国土空间规划、土地资源资产核算、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和土地利用转型潜力评价等基础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2020年及未来将重点关注自然资源优化配置、土地利用转型、自然资源资产、资源集约利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自然生态空间管制、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村庄规划等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应用经济学、政策学等原理对国有林区森林生态资产运营环境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生态资产经营和管理具有其独特性,生态资产市场并未形成,国有林区森林生态资产的运营以政府投资为主;国有林区在森林生态资产市场化运营方面具有资源、成本、政策等优势条件,存在运营资金不足、生态理念缺失、资源结构性问题等阻碍因素。针对存在的阻碍因素,从政策网络角度对其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实现国有林区森林生态良性运营的4个建议。  相似文献   

16.
森林绿色核算中环境服务估价方法综述和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和比较了国内外森林绿色核算中的环境服务估价方法。指出:森林环境服务实际上是指森林的间接效益,主要包括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联合国等在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中推荐的森林环境服务估价方法主要为基于成本的估价法和基于损害/受益的估价法。不同的方法估算相同的环境服务项目,结果相差几倍到几十倍不等。因此,对于森林环境服务估价来说,选择科学的估价方法非常重要,并建议我国应采用联合国等推荐的方法进行环境服务估价。  相似文献   

17.
In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farmers have a large impact on biodiversity through the management decisions they apply to their land. Farmers’ perceptions of biodiversity and its different values influence their willingness to apply biodiversity friendly farming practices. The results of a discourse-based, deliberative biodiversity valuation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farmers’ perceptions of the different values of biodiversity were analyzed across three European countries. Focus group methodology was used to explore how farmers perceive biodiversity and how they assess its values.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farmers’ perceptions of biodiversity are strongly embedded in their everyday lives and linked to farming practices. Besides recognizing the importance of species and habitat diversity, farmers also acknowledge wider landscape processes and attach value to the complex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 Organic farmers tended to have a more complex and philosophical approach to biodiversity and they were relatively homogeneous in this aspect, while conventional farmers showed larger heterogeneity. Ethical and social values were important for all farmers. Economic value was more dominant in the conventional focus groups.The discourse based deliberative valuation method is worth applying in relation to biodiversity for two reasons. First, this method is able to reflect the heterogeneity of non-scientist participants and the context in which they are embedded, which both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results of the valuation. Second, deliberation upon the importance of biodiversity makes possible to understand the competing perceptions of biodiversity and to include different value aspects in the valuation process. The policy oriented consequence of the research can be drawn from the observation that farmers have a strong acknowledgement of ethical and social biodiversity values. This suggests that soft policy tools could also foster biodiversity sensitive farming methods, complementary to mainstream monetary incentives.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总结2020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2021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研究结果:2020年国内研究主要涉及土地治理理论、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国土空间生态安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国外研究主要涉及土地再分配制度、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等方面;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土地产权保护、土地市场与政府行为、土地利用评价与生态保护等议题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重点。研究结论:2020年土地科学研究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产权保护、土地利用转型、国土空间优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土地资源利用管理、国土空间治理、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等基本理论与关键技术方面还有待加强。2021年,将重点关注面向国家战略的土地制度创新、耕地保护转型与保障措施、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与治理体系、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生态保护修复等相关研究问题及选题方向。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集体林产权流转监管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分析中国集体林产权流转现状的基础上,对其中存在的资产评估体系不完善、交易不规范、登记发证存在缺陷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完善的建议:从规范林权变动审核制度、健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完善林权流转合同制度和改革森林资源档案管理4个方面来加强集体林产权流转监管,以保护森林资源产权主体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