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传统的研究由于模糊了产业与城市的边界而无法解释城市内部功能变迁和外部辐射扩张问题。城市、城市群本质上是产业价值链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城市价值链。城市空间演化的内在动因来自于城市价值链的空间重组、调整和转移;城市价值链在空间上表现为城市内部价值链、城市间价值链和全球城市价值体系,城市空间演化是城市内部价值链与城市间价值链共同驱动的结果。文章从价值链角度探索城市空间演化机理与增值效应问题,试图对信息化条件下的城市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群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群城市间产业分工也处于持续不断的形成与演进当中.文章以中国11个国家级城市群15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6-2018年的平衡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城市群产业分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探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此过程中是否发挥了中介效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城市群内部所形成的中心城市集聚发展服务业、外围城市发展制造业的产业分工格局,对城市群整体、中心城市、外围城市的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中介机制来看,城市群产业分工可以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带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中介效应并不显著.基于城市群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总量的提升,更体现在结构的优化.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群内部产业分工体系,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并行推进,助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采用2009—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构建半参数二机制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考察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动态空间效应及其城市异质性。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升级具有显著动态性和空间相关性,邻近城市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动态空间效应不可忽视;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产学合作专利均能在短期和长期推动邻近城市产业升级,但中心城市对协同创新的政府资助在长期内不利于外围城市产业升级;协同创新对本地城市产业升级的当期作用呈现边际递减趋势,维持中心城市产业升级优势更多需要来自邻近城市协同创新对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而不是中心城市自身协同创新优势。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认识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动态空间效应,对推动圈层结构下的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创新一体化发展,进而实现城市群整体产业升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双向FDI协调发展是推动全球价值链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动力,空间溢出效应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需要深入探讨。本文基于2007—2019年53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双向FDI协调发展对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第一,双向FDI协调发展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升级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特征。第二,双向FDI协调发展在促进本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升级的同时,还会产生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促进其他国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升级,同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也会产生空间溢出效应。第三,异质性分析发现,发展中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升级受双向FDI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更为显著。第四,双向FDI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通过提高研发投入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进行传导,促进其他国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升级。  相似文献   

5.
城市群经济系统发展过程中,核心城市的增长极化与扩散作用是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键机制。创新能力、要素集聚与扩散形成的区际空间外部性使得城市群增长核心不断演化,并形成系统协同发展的内在动力。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的极化效应呈现出下降趋势,对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创新分工过程中创新要素集聚与创新溢出、空间依赖都对城市极化效应具有显著影响。因此,政策导向应从强化城市间创新分工、充分利用创新过程的空间外部性、推进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制度创新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运用空间功能分工指数对中国城市群功能分工进行了测度,并对其时序演变与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03—2011年,城市群功能分工水平总体相对较低且呈现出金字塔式分布特征,东部地区城市群功能分工程度远远高于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从城市群功能分工区域差异来看,四大区域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中西部城市群基本上呈现出波动中上升的态势,而东部城市群则呈现出波动中持续下降的趋势。从城市群功能分工时序演变特征来看,城市群功能分工演变态势大体上以2010年为拐点,出现了整体上由波动中上升向迅速下降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考虑到空间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将空间相互作用模型与空间偏离—份额模型相结合,构建城市群产业结构分析的基本框架,并对武汉城市群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定量诊断.研究发现:2000--2010年,除武汉、黄石、鄂州3市具有产业结构效应外,武汉城市群其余6个城市均未形成产业结构效应,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城市尚不能充分利用其他城市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未形成空间竞争力净效应;大部分城市还未能从群域产业重组和专业化分工中获取足够多的效益,部分城市尚未形成空间区位效应;相对于空间竞争力净效应和空间区位效应,产业结构效应更具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城市群是若干不同规模的都市圈在实现产业布局和功能整合下形成的空间交互与叠加的经济区域。城市群产业升级主要受制于要素禀赋、结构及资本积累等方面,需要从要素投入、产业布局、空间异质性等多重维度进行考察。基于经济权重的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中原城市群目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外商直接投资、城市竞争力、人力资本、资本存量等因素对其产业升级均有显著的影响,影响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现非均衡特征,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建议中原城市群在产业布局方面重点关注城市产业升级过程中的间接效应作用,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在城市群层面进行分工,构建城市群层面的价值链和价值网络,进而探索出一种精明、紧凑、和谐发展的内陆型城市群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赵东阳 《经济师》2005,3(12):32-33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城市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群是现代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城市群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将决定世界经济、政治的格局。文章从城市群的基本理论和功能入手,分析了从城市化到城市群的必然趋势,并从中心城市竞争力的数学模型中探讨未来中国的城市群建设;而适应中国实际的组团式城市群将会大大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整体提升和内部协同相结合的评价逻辑,本文利用熵值法对2006—2019年中国十大城市群发展质量进行测度,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方差分解方法从空间和结构的双重视角剖析发展质量的差异大小及来源,并运用二次指派程序(QAP)实证考察发展质量差异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群发展质量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分布格局;空间差异呈现高低波动中缓慢上升的趋势,群间差异是中国城市群发展质量差异的主要空间来源;创新驱动差异、城际协同差异和民生共享差异是中国城市群发展质量差异的主要结构来源,三者贡献率之和超过70%;创新驱动、城际协同、民生共享、经济运行、协调发展、绿色转型对中国城市群发展质量差异的扩大均存在正向影响且影响依次减弱。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估与空间格局分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群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重点取决于城市群的发展质量及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构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对2016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及内部所有地级城市进行高质量发展评估,研究发现:①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显著,中下游的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指数高于中上游城市群;②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中存在"中部塌陷",处于中部地区的中原和晋中城市群多个维度上低于东西部城市群;③城市群内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中心-外围"格局,核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外围城市;④行政等级高和区位条件好的城市往往拥有较高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受所处黄河位置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认为,黄河流域城市群应该加强核心城市对城市群整体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城市群整体的高质量发展影响带动整个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合考虑分工环节和附加值创造双重影响,基于增加值替代总出口的改进版出口上游度测算方法,利用WIOD数据测算了行业上游度和出口上游度,并结合出口国内附加值率,对中国价值链分工地位进行了再评估。结果表明,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确实处于中低端,但与单纯考虑生产环节所发现的分工地位进一步恶化趋势不同,综合考虑附加值创造后的测算表明,中国分工地位有改善趋势,但这一变化主要来自于制造业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改善,服务业价值链分工地位仍趋于恶化。要摆脱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不利分工地位,中国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应注重"双管齐下",不仅要依托制造业转型升级,更应以服务贸易为抓手,努力促进服务出口大发展。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分工特征及空间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城市相对专业化指数、城市间相对专业化指数、行业相对专业化指数和集聚指数等4个指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2003—2014年的生产性服务业分工水平和集聚程度进行测算,然后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对其空间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1)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专业化程度总体较低,南昌、武汉和长沙这3个区域中心城市在该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分工体系中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每个城市一般都有1~3个生产性服务行业的相对专业化程度较高;城市之间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对专业化指数较低,彼此间专业化分工特征不明显,产业同构现象比较普遍。(2)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明显的核心—外围格局,且该格局导致的空间效应主要表现为虹吸效应。(3)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产生的虹吸效应在250 km范围内最明显,超出此范围后虹吸效应迅速大幅度减弱。  相似文献   

14.
武建强 《生产力研究》2008,(24):109-110
全球价值链价值环节的空间重组和产业集聚程度的加深是在分工深化的前提下,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高的结果,并且二者间具有互动性。价值环节重组"空间"的选择和产业集聚程度的变化都是为了提高不同价值环节企业的收益或降低其成本,最终衡量价值环节空间重组和产业集聚程度的标准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了其收益/成本的比值,即相对收益。文章对高、低附加值的价值环节如何进行空间重组以提高其相对收益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异质性大国价值链重构是涉及多区域、多产业的系统工程。基于国家价值链综合指标体系和中国省区间投入产出模型,从区域与典型产业层面对国家价值链空间形态的研究表明,我国并未形成严格的东中西梯次分布的价值链空间格局,国家价值链呈现地理邻近性与空间相关性,西部具有主导部分优势产业价值链的能力与东部价值链引领作用尚不突出同时并存。异质性大国价值链重构策略为:以城市群城际价值链培育扩展国家价值链,创新区际产业对接模式,统筹推进东部价值链治理能力提升与中西部产业主动升级,探索多元化国家价值链构建模式与升级路径。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选取2006—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对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韧性进行测度,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K-Means聚类法及莫兰指数分别探究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韧性水平的差异化特征、空间演变过程及空间集散特征,最后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1)在样本期内,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的经济韧性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江苏省与浙江省的经济韧性差异最小,上海市与安徽省的经济韧性差异最大,且各省市间经济韧性的差异逐渐趋于稳定;(3)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经济韧性具体表现为以上海市为核心的“中心外围”格局;(4)城市经济韧性呈现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和集聚特征,由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的城市经济韧性空间关联模式逐渐演化为多样类型;(5)投资、文化建设、社会信息化程度、行政调控力和环境治理对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经济师》2020,(1)
在"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群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城市群经济联系正成为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强大引擎。以京津冀城市群13个构成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引力模型,从城市规模划分和城市空间经济联系两个角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0年间,京津主导的"双核"式城镇体系一直是支撑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核心格局,同时城市群整体网络密度日趋紧密,空间联系强度的地域分异特征明显,呈现"中心—外围"格局。  相似文献   

18.
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环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2007年到2010年环长株潭城市群8个城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显著上升;环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从长株潭中心向外围区域递减;城乡一体化虽然与城市化水平有较大的相关性,但城市化水平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并不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19.
当代区域分工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区域分工内容正从传统的产业分工、产品分工深化为产品内的新型价值链分工。企业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与国内价值链(National Value Chain,NVC)驱动创新、促进创业、鼓励创智、最终创富。价值链分工下企业参与GVC和NVC有自己的选择,通过采用价值链选择模型描述企业行为,从利润最大化角度深入分析企业参与价值链分工的路径选择,以期为不同价值链层次的企业创新创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总部经济发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三角已经具备总部经济发展条件:长三角经济发展势头良好;长三角区位优越,交通便捷;长三角城市体系日臻完善;长三角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迅猛;长三角产业分工和配套体系逐渐完善等.同时,总部经济能加快长三角产业转移,城市功能转型,现代服务业发展.长三角已初步形成总部经济产业价值链和空间价值链,长三角以七大产业构成带有城市特色产业总部经济产业价值链,产业集群是总部经济空间价值链的重要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