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买方抗衡势力假说是产业组织理论关注和争议的焦点。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引入构成对制造商品牌的竞争,对谈判各方实力和收益的作用不可忽视,严重影响着买方抗衡势力的竞争效应和福利效应。为此,本文借助纵向产品差异化模型刻画零售商自有品牌与制造商品牌的竞争,重新检验买方抗衡势力假说是否成立。研究结果表明,零售商买方抗衡势力增强的确会降低制造商品牌产品的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改善消费者福利。但零售商买方抗衡势力会提高自有品牌产品的零售价格,并且外资零售商的买方抗衡势力会恶化本国福利。对此,笔者建议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机构应密切关注零售商的买方抗衡势力与自有品牌策略,发现和查处可能滥用相对优势地位限制竞争和损害福利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2007年135个部门投入产出表,采用55个三位数制造业的数据,选取卖方市场势力、买方市场势力、所有制结构和进入壁垒等重要变量构建跨行业多元回归计量模型,重点检验我国制造业买方市场势力是否对卖方绩效产生影响。实证结果部分支持了买方抗衡力量假说,集中度较高的制造业中买方市场势力与卖方绩效呈显著负相关,高集中度制造业的卖方集中所产生的市场势力大部分被买方集中度的上升所抵消,买方集中度是衡量买方势力的较好指标,而卖方利润率与买方部门离散度无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李凯  李伟  崔哲 《经济前沿》2014,(1):72-86
本文研究了买方抗衡势力的存在对上游制造商定价决策的影响,讨论了制造商在不同定价形式(线性定价、两部收费制和转售价格维持(RPM))之间的选择问题,并构建了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引入买方抗衡势力,比较分析了制造商在零售商具有和不具有买方抗衡势力两种情况下,制造商最优定价形式的选择。研究发现当零售商不具有买方抗衡势力时,制造商选择两部收费制和RPM是无差异的,都能使上游制造商获得相等的最优利润;当零售商具有买方抗衡势力时,对于上游制造商来说两部收费制优干RPM,RPM又优于线性定价。此外,本文还发现存在一个由抗衡势力和零售商替代程度决定的临界条件,当满足这一条件时,两部收费制是上游的最优选择;一旦这一条件不满足时,RPM就成了上游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4.
李凯  赵球 《技术经济》2017,36(5):74-81
在考虑上游市场结构的情况下,利用2002年、2007年和2012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行业面板数据,利用投入产出表中的直接消耗系数构造下游市场势力变量,通过构建计量模型从行业层面考察了买方抗衡势力对上游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并讨论了该影响在不同行业的差异。所得结论如下:从整体回归结果来看,买方抗衡势力对上游企业的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从分行业回归结果来看,买方抗衡势力对采矿业企业、轻纺制造业企业和机械电子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有负向影响,对资源加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有正向影响,对公共生产服务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加尔布雷斯假说"提出以来,备受争议.最近几年,在国内外零售业市场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背景下,一些学者又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加尔布雷斯假说"可以有条件成立.本文整合并扩展了近期关于买方集中、纵向限制与抗衡势力的理论研究,集中探讨零售服务可替代情形下,下游零售商对上游供货商的纵向限制行为.结论认为:零售市场集中对社会可能是有益的,前提条件是在零售层面某种形式的竞争必须依然存在.而且,就中国而言,零售业的反垄断政策还要兼顾规模经济,同时考虑到外资企业大举进入对东道国的特殊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分销渠道的纵向控制问题。随着强势零售商的出现,零售商控制渠道取代了生产商控制渠道。本文基于产业链纵向关系理论,利用连续古诺模型的分析方法,对零售商控制和生产商控制的福利效果进行了比较。结论是,在零售市场存在有效竞争的前提下,零售商买方势力作为生产商垄断的抗衡者,将增进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两部收费制策略引发的反垄断案件频发,下游买方势力的逐渐增强使得纵向控制规制问题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以往研究对买方势力动态变化影响企业策略性决策以及弱化上游市场竞争的问题关注不足。基于此,构建由上游在位者、潜在进入者和下游零售商组成的纵向产业链模型,以下游零售商买方势力的递进变化为切入点,深度剖析两部收费制策略的内在规制机理。结果表明:当下游企业没有买方势力或者具有较弱的抗衡势力时,两部收费制策略从本质上并未弱化上游市场竞争。然而,一旦潜在进入者无法打破在位者建立的进入壁垒,在位者便会充分利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实施转售价格维持、搭售等一系列纵向控制手段,进而弱化上游市场竞争,以期实现“一家独大”。当下游企业主导交易时,在满足一定条件下,通道费合约会产生排他效应,其弱化上游竞争的程度有限。因此,政府反垄断部门制定规制政策应充分考虑企业纵向控制和逆纵向控制行为。  相似文献   

8.
政府规制、买方势力与技术创新:中国制药产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针对药品市场的政府规制旨在降低患者药费支出和确保用药安全,但其对我国制药产业技术创新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产业创新产出扭曲,创制新药难得一觅,虚假"新药"泛滥市场。另一方面,正是结合不合理的医疗卫生规制安排,医疗机构得以利用其在药品市场中的双边垄断势力扭曲药品需求结构,并传递到上游产业,从而引致制药产业的创新投入降低并扭曲创新结构。基于政府规制和买方势力的视角,利用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也印证了政府规制和买方势力对制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有着显著的负面效应。从政策意义上说,放松政府规制或引入政府规制影响评价,同时限制医疗机构利用垄断地位滥用市场势力对于引导我国制药产业技术创新回到良性轨道是可参考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9.
一个市场中只有一个购买者时即称买方垄断。一定程度的买方垄断势力可使买方以低于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买到产品。买方垄断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为不断购买该产品直至边际效用(边际价值)正好与购买最后一单位的成本(边际支出)相同。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买方垄断  相似文献   

10.
李伟  李凯 《产经评论》2014,(6):92-103
关于通道费的研究,有一种观点认为通道费是零售商买方势力的体现。但是现实经济中有些具有买方势力的零售商收取通道费,而另一些却不收取通道费,买方势力的观点不能对这一现象作出解释。针对此,构建双边双寡头的纵向市场结构模型,并在模型中引入零售商的价格竞争和服务竞争,在合作博弈的框架下分析研究了零售商买方势力与通道费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买方势力并不是出现通道费的充分条件,而只是必要条件,通道费的出现与否除了与零售商买方势力有关外,还与其他的市场环境因素有关。最后,通过线性需求函数的特例对这一结论进行了验证,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应的规制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李凯  李伟 《技术经济》2015,34(2):21-26
针对零售市场中大型零售组织买方势力不断增强的现象,研究了制造商的技术创新决策。在由上游垄断制造商、下游主导零售商和边缘零售商组成的纵向市场结构下,构建了四阶段的技术创新决策模型,提炼了主导零售商的谈判势力特征和市场份额特征,给出了主导零售商买方势力背景下制造商的最优创新决策,分析了主导零售商的谈判势力和市场份额对制造商技术创新决策的影响。最后通过具体算例探讨了参数变化对主要结论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势力是普遍存在的,许多行业只有少数几个生产商,从而各生产商产生一些垄断势力。并且,许多厂商作为原材料、劳动或者特定的资本货物的买方,在这些要素投入品的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买方垄断势力。如何更有效的利用他们的市场势力,取决于如何定价、选择要素投入量以及决定产量,以使得企业利润最大化。因此,价格歧视在市场定价中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价格歧视的经济学含义,之后描述了价格歧视在市场中的具体运作方式,希望能使读者对其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新股定价是上市公司和承销商共同讨论达成一致的结果。如果将上市公司作为商品,那么根据等价交换原则,新股的价格应当真实地反映上市公司的价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全球股市普遍存在新股定价偏低的现象。对于这一点,经济学家们也做出了许多研究,包括承销商风险假说、信息不对称假说、法律责任风险假说、投机泡沫假说、买方垄断假说等等。这些假说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新股定价偏低做出了解释,但任何单一假说都没有做出完全的解释。本文笔者尝试从上市成本的角度来解释新股定价偏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孙红燕 《经济论坛》2010,(2):130-132
本文通过特许费用案例分析跨国零售商与我国本土制造商的纵行限制关系,通过扩展关于买方集中、纵向限制的纵向关系模型,集中探讨了具有垄断势力的下游跨国零售商对上游供货商的纵向限制行为,最终对跨国零售商对我国本土制造商的影响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零售商垄断势力的纵向关系主要有两种:零售商的抗衡力量以及零售商向生产商实施纵向控制.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这两个方面的理论成果,并对现有研究进行了简要的评价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有关跨国并购的动因,国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主要观点有规模经济理论、垄断理论、价值低估理论、协同效应假说、多元化战略假说、市场势力假说、交易费用理论、时差效应以及个人行为动机等等。基于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及特殊国情,外资并购中国企业,除了存在上述并购动因之外,还存在三个特殊的深层的动因,即人口动因、资源动因和国家利益动因。  相似文献   

17.
使用苹果公司上游供应商苏州联建科技公司破产案例构建数学模型。模型中考虑了企业垂直关系所涉及的专用资产、买方垄断以及关系资本3个要素。根据模型得到上游企业创新投入随着企业事前专用资产投入的增加而降低;上游企业创新投入随着自身讨价还价能力增强、买方垄断势力度下降、买卖双方关系资本增加而增加4个推论。使用世界银行对中国企业调查数据对推论进行验证。相关系数矩阵分析发现,上游企业创新投入力度与专用资产比例显著负相关、与合作历史以及企业规模显著正相关。上游供应商规模增大背后,买方企业相对垄断势力度的降低和企业相对讨价还价能力的增强将导致上游供应商创新投入增加。OLS统计和稳健性检验发现上游供应商专用资产投资与其创新力度显著负相关;合作时间表示的关系资本与上游企业创新投入显著正相关。 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进行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尤其是水利水电工程的修建,产生了大量的非自愿移民.本文主要对移民补偿政策的核心问题土地补偿制度进行了经济学分析,认为水力发电集团利用买方垄断势力压低土地生产要素的价格,移民的财产权益受到损害.因此,应对我国目前的移民经济补偿政策和补偿机制进行改革,以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19.
沈士勇 《当代经济》2006,(18):100-101
有关跨国并购的动因,国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主要观点有规模经济理论、垄断理论、价值低估理论、协同效应假说、多元化战略假说、市场势力假说、交易费用理论、时差效应以及个人行为动机等等.基于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及特殊国情,外资并购中国企业,除了存在上述并购动因之外,还存在三个特殊的深层的动因,即人口动因、资源动因和国家利益动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产业发展政策和自然垄断领域的规制政策两个角度,分析了国有企业在产业政策实施中的积极意义,探讨了目前产业政策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国有企业在保证产业发展战略的实现和对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中具有积极作用;在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应慎重把握行政性干预和市场机制之间的平衡,实现政企分开,侧重于创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在自然垄断行业中,应区分竞争性环节和自然垄断环节,并侧重于通过机制设计和价格管制限制自然垄断环节的市场势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