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币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长期处于升值通道,且一个时期以来,人民币的升值问题一直是中国和西方国家博弈的焦点。人民币的升值对经济的各方面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不能简单说"利多"还是"利空"。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人民币升值中国金融市场造成的影响。从人民币升值的内外因素入手,重点对人民币升值对金融行业、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出于外部政治需要,还是为了自身国家利益,人民币一次性大幅升值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状况,更不能解决当前全球贸易摩擦、经济失衡问题。但是,抛开外部对人民币升值施压问题不谈,仅从中国国内情况看,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出口形势有所好转、并持有巨额的外汇储备,更为重要的是,长期以来人民币汇率相对僵化的形成机制导致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举步维  相似文献   

3.
王越 《现代经济信息》2012,(22):214-215,217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成为中美双方的重点问题,本文选取影响美国失业率最为关键的四个因素,通过计量定量分析检验发现,影响美国失业率最主要的因素是其国内经济发展情况和上一期失业率的时滞效应,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对失业率的影响微乎其微,对外贸易平衡的影响不确定性;从而否定了美国渴求通过压迫人民币升值而解决国内高失业率的可行性。最后通过定性分析,解释了所得模拟函数的实质意义和美国力求人民币升值的内在政治动因。  相似文献   

4.
冯科 《新经济》2004,(10):38-40
虽然,从2001年起,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改革汇率制度、实现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不断,但是,中国经济内在的种种脆弱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中国承受不了汇率激进改革和人民币一次性升值到位的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5.
人民币升值将会对中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农业首当其冲。在简要介绍人民币升值对农业经济造成影响原理的基础之上,分别概括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农业生产资料进出口、农业外资的利用、农民收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的影响。最后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应对人民币升值以保持农业健康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袁磊 《时代经贸》2011,(8):83-84
人民币对美元目前维持着长期升值的态势。试图找出其原因,并分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认为政治与国家战略因素占主导,人民币升值是价值的回归,是对中国所取得经济成果的肯定,也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必然阶段。人民币升值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深远、广泛的。对于出口企业及相关行业,它带来不利影响。人民币升值会压低物价水平,社会公众将会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7.
人民币对美元目前维持着长期升值的态势.试图找出其原因,并分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认为政治与国家战略因素占主导,人民币升值是价值的回归,是对中国所取得经济成果的肯定,也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必然阶段.人民币升值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深远、广泛的.对于出口企业及相关行业,它带来不利影响.人民币升值会压低物价水平,社会公众将会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8.
读者来信     
<正>人民币升值凸显政府智慧文/冼岩(湖南)7月21日,人民币突如其来升值2%,并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其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它反映了当前复杂微妙的国际关系及中国面临的严峻国际形势,凸显了中国领导人的政治智慧。从纯经济角度看,人民币较大幅度升值不利于中国经济,但改革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已势在必行。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价格上,中国能够成为“世  相似文献   

9.
区域产业结构对人民币升值“逆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汇改使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向市场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这一过程中人民币也顺应市场规律而不断升值。从理论上说,人民币升值对于处理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实际效应。然而,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幅度已超过7%,中国的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却不降反升,显然这一现象不能用J效应来解释。本文通过深究人民币升值逆效应的原因,发现产业结构的区域不平衡是“逆效应”产生的深层因素。所谓“产业结构的区域不平衡”是指区域产业没有与本地区现有优势要素相适应。中国只有实现产业结构的区域平衡,才能消除人民币升值的“逆效应”现象。  相似文献   

10.
刘青  修恒哲 《时代经贸》2011,(24):189-190
《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的颁布主要针对中国,旨在逼迫人民币加速升值。美国国会的这一做法使人民币汇率问题又一次成为国际性话题。而本文通过对经济和政治因素两方面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因素的分析,分析了汇率变动对现行中国经济的影响,对人民币汇率未来宏观调控方向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人民币长期升值的态势是不会改变的,因为决定一国币值的基础是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对于中国的崛起,估计没有人会怀疑。因此一致的看法是,由于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人民币必然会长期升值。尽管人民币长期存在升值趋势,但是,短期内是否具有持续升值的能力,实在值得商榷。一个显  相似文献   

12.
在国际上,人民币升值已经变成一个特别严峻的问题。汇率改革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超过一千亿美元贸易顺差,人民币一直在保持着不断升值的态势。由于不断发展和提升经济实力,中国遭受了内部和外部双重强迫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升值能缓解我国与其他国家紧张的经济关系,有助于我国企业贸易模式的改变。但人民币升值也影响了我国企业的出口,扰乱了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秩序。剖析人民币汇率现状、引起人民币升值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论述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企业的出口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且针对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提出相对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有学者提出,被低估的人民币是中国贸易盈余和全球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因素,因此,人民币升值有助于改善中西方的贸易状况。显然,这种观点的内在逻辑是:人民币升值将提高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同时降低外国进口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即人民币升值存在较大的汇率经过效应(pass-though effect)。通过对人民币汇率经过效应的研究,发现人民币升值不能改善美国与中国的贸易状况,但能改善日本与中国的贸易状况;其差别的原因就在于贸易定价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关于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讨论再起,与其说体现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压力,还不如说,在更大程度上,这体现的是中国经济加速内部改革和结构调整的现实迫切性。  相似文献   

15.
刚刚进入21世纪,中国就强烈感受到了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影响。一方面中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加,另一方面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也越来越大。2005年7月21日,我国实行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此人民币对美元一路升值。导致人民币升值的因素可以简单的归纳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16.
超额货币与人民币汇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国内外基本认同人民币汇率将升值的观点,其理论依据主要是国际收支理论和购买力平价理论。但本文基于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模型及中国存在严重超额货币的现实,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目前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可能只是一个短期现象,从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也存在着贬值的可能。本文在货币主义汇率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制度分析法对造成人民币汇率存在升值压力与中国超额货币同时并存这一反常现象的种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了如下结论:从根本上来说,人民币汇率到底是升值还是贬值取决于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或者说取决于我国的经济效率。解决目前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并从根本上消除人民币贬值的可能,从而实现中国经济稳定有效增长的正确选择是:先进行产权改革以创造真正有效的市场机制,然后在此基础上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17.
人民币汇率调整、经济结构转型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两国模型,对我国实际数据进行模拟分析发现在当前人民币浮动区间扩大、人民币汇率重归升值通道的政策背景之下,需要调整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更多地依靠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同时,提高出口产品的经济价值和价格,改善外贸增长方式。人民币升值的步调只有与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步调相一致,才能提升通过人民币汇率调整来实现外部均衡政策的效果,同时避免贸易部门急剧萎缩对经济增长步伐的拖累。  相似文献   

18.
人民币升值对农业经济具有显著的影响,通过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发现,人民币升值影响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不同种类的农产品进出口、农产品市场结构调整、农业产业人数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陈海生 《时代经贸》2007,5(11Z):127-128
人民币已步入升值之途,本文将人民币与日元升值做对比,指出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有利于改变长期依赖于低价优势竞争的出口产品结构;人民币升值后有利于我国购买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人才甚至企业;有利于改变长期依赖于少数贸易对象的国际市场结构。  相似文献   

20.
敖青  彭亨琦 《新经济》2014,(19):47-52
2008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了世界性的经济衰退。为实现经济复苏,世界各国纷纷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但全球经济仍复苏艰难甚至出现二次衰退,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中国经济的推动下,人民币走上不断升值的轨道。在其他各类因素综合影响下,人民币呈现波动升值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