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英语新闻讲究及时、简要、准确报道正在发生的事件。本文通过探讨在顺应视域下,在该新闻特定的语境中,模糊语发挥它的语言自身的特点,从而确保模糊语的运用得当,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本文以China Daily中的商业英语新闻为例,对其中的模糊词语进行了分析,依据商业英语新闻的实际特点,新闻工作者把模糊语运用得当,确保了新闻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2.
孙志伟 《理论观察》2010,(3):160-161
模糊语言,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环境、各个写作文体之中,它独有的模糊性特征,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功能,对于新闻报道亦是如此。对新闻报道来说,往往由于新闻本身的动态性特征、新闻对象的保密性要求以及受众的接受习惯、新闻工作者的认知能力、责任意识等主观因素.在采写时运用了一定数量的模糊语言。实践证明,  相似文献   

3.
新闻敏感通常是指记者在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可能发生的纷纭复杂的客观事物中 ,迅速而准确地识别、判断其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这是记者必备的能力。新闻敏感是记者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的综合反映 ,是采访成败的重要因素。新闻敏感强的记者能从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中识别出哪些是新闻事实 ,哪些不是新闻事实 ,哪些是重要或重大的新闻事实 ,哪些是一般的新闻事实。反之 ,新闻敏感差的记者 ,往往会“有眼不识金镶玉” ,分不清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 ,或者漏掉摆在眼前的重要新闻 ,或者把重大新闻理论没在一般新闻中。那么 ,记者的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4.
模糊限制语在外交语言中大量存在,是不可代替的一种言语技巧,是外交策略的体现形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为研究对象,从语用功能角度对其中的模糊限制语的表现形式和主要功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外交语言中的模糊限制语具有礼貌功能,得体功能和自我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5.
于志宏  王岭 《理论观察》2003,(6):100-101
新闻工作者在捕捉新闻事实时要处理好宏观和微观即普遍和特殊的关系,通过宏观思维和多视角深入浅出地报道。向更多的听众普及经济知识,这样既可以提升经济新闻的价值含量,更完整、准确地反映经济现象和客观事物,又可以增加听众对经济报道的关注程度。  相似文献   

6.
叶明明 《魅力中国》2011,(11):20-20
新闻语言的第一要务是准确,但时下新闻语言却存在诸多误区,主要表现在:夸大其词、概念模糊、称谓不当、乱用陈词、色彩错乱、媚上贬下等。  相似文献   

7.
张洁 《魅力中国》2014,(3):336-336
报纸的新闻采访把内容写短,让读者可以快速阅读,同时也可以增加平面媒体的信息量。另外新闻采访在写作上要快,只有快才能体现新闻的时效性。在新闻采访写作中,这两点就是新闻价值需要,也是新闻的可读性重--素之一。在新闻采访写作上,我们要通过恰当的角度选择,关注语言表述的形式,要擅长运用多种模糊语言来表述形式,要抓住新闻采访的细节,在写作技巧上要有创新性。  相似文献   

8.
模糊思维是古已有之的,是相对于精确思维的一种思维模式;它是典型的同态模型而非同构模型。它是以模糊事物为基础的理性认识。它以模糊逻辑为基础、模糊语言为物质载体、以“模糊的方法对事物作类似的而非条分缕析的勾勒方法”,估测事件进程,作出近似的、有灵活性的结论。高度凝练的儒学正以其为桥梁和思维模式,对客观事物作出规律性的阐述和认识,达到游刃有余、炉火纯青的地步,已成为世界文化至可宝贵的财富,在当今世界文明中已发挥并将继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继续为世人作出难能可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陈延龙 《魅力中国》2014,(14):301-301
新闻摄影是一种纪实摄影,通过摄影将客观事物保存下来。一张好的新闻摄影照片,能够引起很多人的主观情绪,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了新闻摄影中本身具备的重要新闻价值,还在于新闻摄影具有与人类审美一致的美学意义。本文主要从新闻摄影与美学的关系出发,对新闻摄影中的美学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范畴是对不同客观事物或不同知识领域进行分析概括和抽象而得出的基本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联系的一种思维方式。可见,范畴是在实践基础上概括起来的科学成果,反过来又成为进一步认识世界指导实践的方法。各门学科都有各自的特有范畴,在合作经济这门学科中的范畴,如:合作、合作社、合作经济、合作制等,长期以来,对其基本概念和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人们在认识上和使用上存在很多模糊和混乱。为便于讨论问题,对这些范畴必须取得共识,用以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1.
在多属性决策问题中,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人类思维的模糊性,很多决策者更喜欢用模糊数来表示属性的表现值.本文就模糊数的序及排序方法做了一些简单的讨论,得出了几个结论.  相似文献   

12.
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新闻采访也是认识客观事物、采集和挖掘新闻事实的研究活动。作为一名电视记者,只有在采访上下功夫,才能创造出好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3.
潘霞 《理论观察》2011,(2):158-159
情感是人在活动中对人和客观事物好恶倾向的内在心理反映,对新闻的定义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似乎两者是不想融合的。但是,新闻面对的是活生生的观众,如果新闻与受众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情感关系,对观众就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从而影响力就更大;反之,影响力就小,甚至减弱新闻宣传的各项功能。那么情感因素究竟在新闻中如何发挥作用,又如何运用得当,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呢?  相似文献   

14.
王志涛 《魅力中国》2013,(10):324-324
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西方称之为“新闻鼻”“新闻眼”。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力、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对新闻线索的识别能力,以及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能力的综合表现,其核心就是政治敏感。新闻敏感看似偶然得之,其实是记者在具体工作中长期积累、处处留心的结果,它不会与生俱来,而只能在不断的新闻实践中培养练就。  相似文献   

15.
模糊语言一直广泛应用于人们的言语交际中,商务信函也不例外。在商务信函沟通中,模糊语言具有其独特的语用功能。从商务信函中模糊语言的使用动机可以看出,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是保证沟通目的顺利实现的技巧。商务人员应有效地运用模糊语言,使商务沟通礼貌得体、融恰顺利。  相似文献   

16.
语言作为新闻传播中的重要载体,能够向外界的大众们传达着新鲜而有趣的消息,语言在新闻传播中的艺术性和规范性也变得日益重要,且为顺应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艺术性的语言,而艺术性的语言又在不断的创新和进取间与规范性的语言相互交融。文章从新闻传播语言的发展特点、新闻传播中语言信息的若干问题、语言艺术在新闻传播中的体现和当前新闻传播中需要注意的语言问题4个方面来论述语言艺术在新闻传播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梁德和 《魅力中国》2014,(7):285-285
新闻口语化成为当前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发展的新方向。随着口语化在新闻语言播报中的不断渗入,其语言交流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显而易见,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口语化能给新闻传播带来巨大的发展前景,但其在口语化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对新闻的口语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18.
模糊语言是商务交际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恰当的使用模糊语言能使语言表达更富有表现力,更加客观严谨、礼貌客气,从而获得良好的交际效果。本文在界定了模糊语言定义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商务交际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并进行了具体语用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客观世界中大量存在着不能用准确标准衡量的客观事物,模糊数学则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力的工具.模糊综合评价作为评价界线不分明事物之间关系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文章简述了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并进行了实例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20.
浅析新闻写作中模糊语言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事业的特性决定了我们在执行新闻写作活动时必须遵循“真实、及时地反映现实变动”的原则。真实要求事实和语言客观、准确,及时又限制了我们往往不能待新闻事件的全过程发生之后再作报道。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我们所面临的新闻现象往往是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的,不同事物之间又往往是相互交叉、包容的,因而,在新闻写作中适当运用模糊语言成为客观的必须。让我们来看看这样一则新闻: 隔窗眺望川流不息的街道,记者顿生感慨:50年代纺织女工红天下,60-70年代不爱红装爱武装,参军卫国圆了多少女儿梦,80年代读大学、当空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