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区域内部出现了产业同构化趋势和恶性竞争现象.产业同构的成因何在,各有说法.从地方政府保护的视角剖析产业同构的成因,认为产业同构是地方政府间博弈的必然结果,同时产业同构会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最后从政府绩效考核机制和复合行政两个方面为产业同构的破解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许多研究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存在着严重的产业同构问题,并认为高度的产业同构将导致区域内的恶性竞争。然而,长三角地区大多数产业并没有出现恶性竞争的局面。相反,该地区的产业同构现象与高速增长现象始终相伴相随,尤以制造业为甚,从而产生了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的"悖论"。关于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问题的认识,是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和前提,文章对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悖论"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对长三角产业同构问题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利用结构相似系数并辅之以区位商的衡量方法,分析了长三角区域内部同一产业存在的专业化分工现象,剖析了同构问题产生的原因,得出长三角产业同构现象并没有那么严重、产业同构有其内在的必然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根据各省(区、市)制造业分行业的总产值和增加值数据,从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的视角出发,计算区域产业结构同构系数和区域产业专业化指数,分析我国区域间产业结构同构程度变化的历史轨迹发现,区域产业同构程度不断下降,区域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2012年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同构程度与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相当,可见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同构程度仍然高于美国。为降低不合理的区域产业同构和促进区域产业的专业化发展,应降低区域间交易成本,加快改革步伐,提高对外开放质量。  相似文献   

5.
产业同构与产业选择:理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沛罡 《技术经济》2017,36(10):92-99
从产业同构的价值判断、影响因素和测度方法以及产业选择的基准和方法5个方面,对产业同构和产业选择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分析当前中国区域经济突出的产业同构问题提供理论基础。指出:分析产业同构问题,应注意区分"合意性趋同"和"非合意性趋同",主要围绕政府行为寻找成因;为避免非合意性产业同构而进行产业选择时,应综合考量国际基准和国内基准,可从要素配置效率的角度出发进行主导产业选择。  相似文献   

6.
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同构度的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结构重合度指数,对东部沿海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好的9个省份同构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同构度很高,并且引发起了相应行业的恶性竞争.于是针对这种现象,进一步对同构现象的成因从体制和非体制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增加地区间合作的经济考核指标等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皖江示范区产业同构与产业分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皖江示范区各市现有产业状况出发,从产业、产品、资源配置及增长效率四个层面分析,结果发现皖江示范区各市产业同构现象并不严重,产业分工还不够深入.为此,皖江示范区应做好区域产业规划,创新区域合作机制,错位发展各市优势产业,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以建成现代区域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作为其核心概念的产业集群在我国行政区划的背景下遭遇了瓶颈--产业同构,造成该现象的根源之一就是当前地方政府绩效考绩存在一定的误区,本文就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结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求,提出了当前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改革的具体方向。  相似文献   

9.
国内区域性产业同构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对区域性产业同构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同构的价值判断、测度方法、成因以及破解对策等方面,并且已取得较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其研究区域和范围仍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成果普适性有待进一步验证,研究广度与深度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方法和手段亟待进一步改进.系统梳理、总结和评述国内已有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区域性产业同构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的同构问题显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产业同构背景下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作为其核心概念的产业集群在我国行政区划的背景下遭遇了瓶颈--产业同构,造成该现象的根源之一就是当前地方政府绩效考绩存在一定的误区,本文就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结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求,提出了当前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改革的具体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盛明科  唐玲  戴娜 《经济地理》2012,32(6):32-36
随着现代市场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信息化迅猛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跨区域公共事务日渐剧增。环洞庭湖区域产业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湖区水资源管理、环境污染治理、共同资源开发、灾害等突发事件应急等一系列跨区域公共事务的不断涌现,传统区域行政模式和单个地方政府的理性行为导致了大量的跨区域公共事务无法有效解决,亟待建立健全包括信任、协调、沟通和监督机制在内的环洞庭湖区域公共事务合作治理体系,从而实现环湖区公共事务的良性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2.
本文全面描述了洞庭湖区发展水域农业的状况,认为水域农业在洞庭湖区实现了社会和生态、经济效益,并提出了原则性的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洞庭湖区农村工业发展与移民建镇的调查与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晖  庞效民  朱翔  傅晖 《经济地理》2003,23(1):88-91
洞庭湖区是国家确定的移民建镇的重点地区,移民人数之多,规模之巨,直追三峡移民工程。文章以移民问卷调查和乡镇企业问卷调查为研究基础,深入认识乡镇企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其对移民安置的吸纳能力;深入认识移民的安置现状以及其择业的意愿,进而探讨洞庭湖区农村工业发展与移民建镇的联系,为制定科学合理、相互协调统一的移民建镇长远规划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治理洞庭湖水患,除国家必须采取带根本性的战略措施外,洞庭湖区各地还应建立抗逆型农业结构,以增强农业自身的抗逆能力。抗逆型农业结构是耕地农业圈、水体农业圈、湖洲农业圈、丘岗地农业圈同步开发,以开发促发展,促稳定,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堤垸是洞庭湖区最为重要的乡土景观类型,综合了 农业生产、水利调控和聚落建设。人们在湖区的淤洲上建设堤 垸来控制垸区的水位,以获得生活和生产空间;数百年的堤垸 开垦历史,使得洞庭湖区几乎每一寸土地都经过了设计,积累 了大量的水土整合经验。从风景园林的视角出发,将堤垸看作 一种空间结构和文化表达的结果,而不单纯是水利工程的产 物;通过系统分析和图解的方式,探索堤垸景观的空间设计法 则,推断和解读这类景观的发生机制和特征。首先,简要阐述 了洞庭湖区堤垸的围垦历史,理清了堤垸的发展脉络;其次,总 结了湖区堤垸的现状空间分布情况;再次,从水利、垸田和聚落 3个空间层,对不同空间层、不同尺度下的堤垸空间及其嵌套式 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解析;最后,总结出洞庭湖区的堤垸景观具有 堤垸的更新性、尺度的层级性、形态的整体性等相关特征。上述 分析可以使人们对洞庭湖区的堤垸景观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刻的 理解,并获得堤垸保护与转型的线索。  相似文献   

16.
通过比较洞庭湖区与藏南地区,发现两地自然环境有很大的相似性。如果能将洞庭湖垦区农民有组织、有计划地迁到藏南地区,不仅能保证藏南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而且能真正贯彻“退耕还湖”战略,重现洞庭湖的秀美风光。  相似文献   

17.
保护和改善洞庭湖流域生态环境和资源,为子孙后代造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历史使命,根据流域(或区域)生态学系统原理,结合洞庭湖流域存在的生态及环境问题,提出了流域生态环境、生态资源保护和改善的初步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洞庭湖湿地景观结构与生态工程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碟形盆地圈带状景观结构控制下,洞庭湖区形成了以浅水湿地、过水湿地和渍水湿地为主的我国最大的湖泊地区湿地景观。由于不合理的开发活动,近年来出现了湿地面积减少、生态功能衰退、资源过度利用与闲置并存等问题。为了合理开发湿地资源,必须强化湿地综合管理,稳定湿地面积,建设复合高效湿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盘塘红壤开发实验基地区域生态经济特征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初步提出了该区生态经济深度发展的主要途径,并就整个湘北环湖红壤丘岗区生态经济发展提出了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