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毛泽东监督问责法制思想和司法实践中有着明显的体现。毛泽东"人民本位"的监督问责观,惩罚与教育改造相结合的刑事政策思想和监督问责"官员",反对特权,平等适用法律的思想是对"民为国本"、"道德教化"、"刑过不避大臣"等优秀法律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2.
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进行了唯物辩证的解释,把它从原有的局限于一种治学的态度上升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及基本的科学方法.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继承发展了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科学理论贡献,从实践唯物主义的高度,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高度,从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高度,把实事求是当作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质.  相似文献   

3.
沈素珍 《乡镇经济》2011,2(2):12-16
陈云长期通过中国革命的实践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特别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反复钻研和深刻领会,创造出以"只唯实"为核心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思想,这与"实事求是"一脉相承,在应用哲学的层面上,把"实事求是"这一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抽象的哲学命题,加以通俗化、具体化、适用化。这是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创新、丰富与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贡献,因为"这十五个字,前九个字是唯物论,后六个字是辩证法,总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哲学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又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继承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不是采取生吞活剥的态度,而是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对待中国哲学的优秀遗产,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科学扬弃,毛泽东哲学思想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和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系问题,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纵观国内学术界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哲学性质、毛泽东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方式和方法等四个方面,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视域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必要的梳理对于深化这一问题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都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但从总体上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成果中,在处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上,毛泽东比较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并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创造,实现了语言的转化,邓小平则是在毛泽东初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着重抓住了传统文化的精华,真正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真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第二次的成功结合。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化遗传的自然机制使某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特质得以保存,文化的变异是文化竞争的必然结果,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规律;社会制度的大变革,外来文化的输入,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社会环境和条件。而毛泽东的儒学功底,农民运动领袖,实事求是的处世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个人条件;传统文化的习得,文化的同化、重释和转换,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式和途径: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人们树立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民族,它的成长要靠民族文化的滋养,这是为中外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所明证的。中国作为一个文化根基异常深厚、哲学慧根十分发达的泱泱古国,其历史上民族文化认同心理较之其他民族更不逊色。作为新一代领导集体智慧结晶的科学发展观便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主流观念——整体观,体现了追求发展进步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的实践论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视知行、强调实践的特质,突出实践中人的主体性;批判了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知行观点,发展了中国哲学的认识论范畴和朴素唯物主义知行观;是对知行关系学说的最高认识与理解,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仍然对我们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可以说虽然今天的中国在意识形态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根本上还是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哲学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而中国的传统美学是包含在中国哲学中的。说到中国哲学就不能不提到老庄。中国哲学的基础是老庄思想。老庄思想它是以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为基础,以人学为核心的。它的  相似文献   

11.
于宗宽 《北方经济》2011,(23):31-34
一、关于文化强国、强区战略的认识毛泽东早在中国革命与战争年代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同时,强调了"笔杆子"的同等重要性。他说"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四大家族〉。"毛泽东有一句非常重要的名言,  相似文献   

12.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在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当中,毛泽东哲学思想强调的核心问题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地解决本国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的解释,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①。实事求是,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注重探索具体事物特殊规律的辩证法的要求,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论的要求。毛泽东一贯强调实事求是,并把它规定为党的思想路线。在这一思想路线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所谓"人本",就是以人为本。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以人为本思想,强调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党要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奋斗、要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要让人民当家作主、要坚持群众路线、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人本"思想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和民本主义,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党的以人为本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由于不同的地域和历史文化传统,在价值观念和取向上有不同的侧重。而思维方式作为历史文化传统的深层结构,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了中西哲学的价值取向。基于思维方式的维度审视中西哲学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仍然对我们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可以说虽然今天的中国在意识形态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根本上还是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哲学是很重要的-个部分.而中国的传统美学是包含在中国哲学中的.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哲学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其中包含有丰富的自然观思想。由于当时各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他的自然观哲学思想并不完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思想统称为科学生态文明观。从毛泽东自然观到科学生态文明观大致经历了理念和实践三大方面的转变,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促成这三大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一、毛泽东德治思想的理论渊源 毛泽东的德治思想,从理论上说,是同中国传统德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密不可分的;从实践上说,又是同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尤其是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8.
《实践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际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结合起来,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中国的民族形式,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做了哲学论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开辟了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之作。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理论成果,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践论》思想。《实践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向互动,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徐昕  仁清邓珠 《魅力中国》2010,(6):316-316,287
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它们在研究的方法、理论、范畴上既有相似,也有相异之处。“实践”与“实事求是”,“对立统一”与“一分两合”,“与时俱进”与“明经致用’’等概念鲜明地体现了两者强调实践、关注普遍联系、注重动态地看待世界的相似性,也表现出其体系构建、方法论、传承性的差异。结合马克恩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具体典范,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诞生为借鉴,中国当代哲学应以广泛开放、灵活适应的原则,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陶鹏 《黑河学刊》2011,(12):61+64-61,64
自从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带领着全国人民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中国革命的实践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华民族取得独立和解放的理论基础。当前,如何继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用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引领中华民族走上小康之路是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