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鲁 《改革与战略》2007,23(10):91-93
文章以湖北省为例,分析中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结构及其特征,指出中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中部地区应立足现实,正视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促进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作用,切实解决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突出问题,采取超常规的政策和措施,加快中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郭英  肖华茂 《特区经济》2011,(5):200-20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部地区目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产业集群,但是中部的产业集群由于历史原因存在着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三元结构矛盾,大大制约了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就中部集群生态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生态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对策。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群理论作为一种新型的区域发展理论,为中部地区的经济崛起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湖南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要实现经济崛起,可以利用产业集群这一方式.从产业集群的理论出发,湖南要实现经济崛起应做好以下工作:营造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加大企业的龙头作用;加大政府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爽  李静文 《特区经济》2009,(6):162-163
中部崛起是新世纪我国战略性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确定经济发展目标是实现中部地区战略性发展的第一步。本文首先根据以往的统计数据分析了农业、工业、金融等产业及教育对中部地区GDP总值的不同贡献,进而确定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从而使中部地区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国家要从政策、资金、重大建设布局等方面给予支持。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2006年中央1号文件和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好新农村必须规划先行.当前,为了解决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全国各地纷纷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区的规划建设活动.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土地类型千差万别,不可能形成一个普遍适用的新农村规划模式.梁庄村作为我国中部平原地区的典型代表,其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研究对中部地区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本文对河南省中牟县梁庄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中部平原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思考与建议,以期对今后平原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部六省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较好的农业基础和一定的工业基础.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滞后,呈现"中部塌陷"局面.本文以波特的竞争力分析范式为基本框架,从要素条件、市场需求条件、辅助产业与支撑产业、企业竞争力、政府的作用等方面深入剖析我国中部崛起存在的障碍和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了促进中部崛起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中部地区正处于承接产业转移的黄金时期,有望借助产业发展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县域经济体是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空间单元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场。因此,大力培育县域新经济增长极,进一步明确区域功能和发展目标,制定和实施促进产业转移的政策,改善中部地区营商环境,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有助于以县域经济发展促进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9.
中部地区具有综合优势,有过辉煌的历史,不仅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养殖基地,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中部六省矿产资源丰富,又是我国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才荟萃,是我国重要的科研教育中心。因此,中部地区尽快崛起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关键是要抓住机遇,确立正确的发展战略思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首先要寻找和分析中部地区经济“塌陷”的原因,加大改革和政策扶持力度。中部地区崛起是针对中部地区“塌陷”提出来的。所谓中部地区“塌陷”是一个相对概念,即周围地区发展相对快,中部地区发展相…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信息》2009,(12):20-20
从近日在武汉召开的第五届中部出版高层论坛上获悉。中部六省出版集团交流协作机制日臻成熟,随着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出版产业集群有望在中部地区率先形成。中部是我国目前出版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最能代表出版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最为符合市场要求,中部地区未来很可能迅速形成产业集群和上市公司集群,进而成为整个行业的领跑者。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构建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港澳台除外)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研究,得出东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最强,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提出东部地区应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发展产业价值链高端;中部地区要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完善技术支撑体系;西部地区抓住"一带一路"契机,发挥地缘优势。  相似文献   

12.
<正> 甘肃中部地区干旱缺水,农田灌溉和工矿建设水源不足,人畜饮水也十分困难。人民生活用水问题的解决是该区农村发展的大事.对这一地区人畜饮水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人畜饮水的困难状况甘肃中部地区是全国瞩目的粮食、燃料、饲料、  相似文献   

13.
李素艳 《特区经济》2008,(7):185-187
中部地区是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能源基地和重要的原材料基地,拥有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具有科技、教育、人才优势,有着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承接东部地区产业的优势。本文主要分析了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的优势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我国中部地区六个省的外国直接投资和产业集聚情况出发,通过构建产业集聚的HHI指数,在面板数据模型中分析了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集聚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外国直接投资对产业集聚有促进作用,产业集聚对FDI有强大的吸引力,从而指出利用FDI与产业集群的良性互动效应来制定适宜的产业发展政策,培育相关产业集聚,协助中部地区实现腾笼换鸟。  相似文献   

15.
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的壁垒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五七  曹治将 《改革与战略》2010,26(10):103-105,132
受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东部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部加速迁移,我国区域产业梯度转移面临着新的调整与选择。中部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地缘优势、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正面临着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的重大历史机遇。东部产业向中部转移仍存在诸多壁垒,制约了东中部产业深度分工和要素优化配置,阻碍了东部传统产业向中部迁移。东部和中部地区政府应进行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推动区际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南粮北调"到"北粮南运"转变的成因及其影响(一)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是粮食流向转变的政府行为。长期以来,南方粮食生产的相对多与北方粮食生产的相对少在国家计划调拨下形成了我国粮食流通中的"南粮北调"。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我国产业政策的调整和东部地区经济超前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给予了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特殊的优惠政策,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经济快速增长。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出现了产业间的不协调发展,要素投入的非农化倾向明显。东南沿海地区的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亦率先由粮食调出地区演变为粮食调入地  相似文献   

17.
泰州地处江苏省中部,位于我国沿海经济带与沿江经济带T形交汇处,是"长三角"16个主要城市之一.泰州产业基础较好,区域优势明显,开发环境优良.当前,产业集群在全市已有一定的发展.部分地区已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格局.  相似文献   

18.
何龙斌 《改革》2012,(8):75-81
通过对2000~2010年我国各省(区、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面板数据的研究,揭示我国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地区区际产业转移的一些基本规律。研究表明,我国四大地区产业转移表现为除东北地区单向转出外,其余地区均为相互转移,汽车、纺织、电子、钢铁产业向东部转入,能源、化工及资源型产业从东部转出;化工、家电、饮料向中部地区转入,纺织、能源、电子产业从中部转出;化工、能源、建材及资源类产业向西部转入,纺织、家电、钢铁产业从西部转出。从净流量来看,表现为其他地区向西部转移。这些规律并不完全遵循经典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而且在产业转移中还存在"污染避难所"效应,建议从国家层面对产业转移进行统筹管理。  相似文献   

19.
《调查研究报告》2002,(121):1-29
论述了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特点及其在全国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分析了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发展不足、产业的产值和就业结构严重背离以及区域内部缺乏有机联系等问题;提出了中部地区发展战略的定位、重点、途径,以及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作为中部地区两个重要的城市群,两者发展水平相似,产业结构同质化突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也存在不小的竞争。如果加强协调合作,破除合作障碍,实行强强联合,对于促进中部崛起乃至全国各地区域经济合作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