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振华 《经济问题》2005,(10):54-56
信托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信托监管。由于认识和历史的原因,我国信托监管还存在着立法滞后、地位不高、体系不完整、措施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科学、高效信托监管机制的构建,应当针对信托业的特殊发展背景和趋势,将其置于法律的全面监管之下,推进监管的法制化、规范化、和谐化和社会化。  相似文献   

2.
养老基金与信托制度相结合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信托制度发展养老基金已经成为社会保障制度发达的国家通行的做法 ,而长期以来我国信托业却难以跻身于养老保险领域。怎样看待养老基金与信托制度二者的结合 ?本文进行了理论分析和适用性分析 ,以期通过信托制度的引入 ,实现养老基金与信托业“双赢”式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中国信托业穷途末路了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前中国信托业陷入了自恢复以来的空前困境,为此,本文对信托产生的根源进行反 思,对我国信托业的客观基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明晰产权的财产制度是信托的基础和前 提条件;财产所有者与经营者能力上的差异是信托产生的现实需要;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信托发 展的根本动力,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改革的不断深化,信托业存在与发展的 客观条件已经具备,信托业的繁荣指日可待。同时,文章还就我国信托业陷入困境的历史原因 和目前自身条件与主观认识上的缺欠进行剖析,依此提出了我国信托业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西方国家信托业监管体系及其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慧 《经济纵横》2001,(2):38-40
西方国家信托业监管体系包括三部分 ,即信托立法、央行的监管及行业自律。目前 ,我国对信托业的监管还存在一定弊端。所以 ,应适当借鉴国外经验 ,完善我国的信托业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5.
周明 《当代经济》2010,(12):106-107
中国信托业经历了五次整顿,自"一法两规"颁布实施以来,信托业违规事件不断,导致了目前的第六次整顿,我国信托合约外生安排的制度设计是多次整顿的本质原因.信托业未来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还是在于转变信托合约的融资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6.
娄焱 《经济纵横》2004,(12):25-27
在我国加强新一轮宏观调控后 ,信托产品成为房地产融资的一个重要选择 ,但由于信托业自身和信托监管等存在的不足 ,使房地产信托在发展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房地产信托业的健康发展 ,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对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合理高效的金融监管体制的内核应该是制度环境与制度安排的动态相容.我国信托业监管矛盾根源于内外激励约束的一致性缺失,使得信托业固有的机构监管模式与制度环境及信托本质难以耦合,弱化了监管效率.针对我国信托业监管制度的缺陷,本文提出了信托业监管模式优化的原则与思路,从制度变迁的主观绩效和客观绩效两方面探讨了信托业监管效率的帕累托改进.  相似文献   

8.
季红  金志 《经济导刊》2000,(6):21-27
目前我国信托业正在按照国家“调整整顿、撤并精简、规范制度、引导发展”的基本原则 ,通过清产核资、重组、减少法人机构数量等有关整顿工作的步骤和方法 ,进一步完成对现有的信托公司的整顿。过去 ,由于信托业的模糊定位和市场供求双方的不对称 ,信托业难以产生支持其发展的有效需求并形成有序的竞争性的市场均衡机制 ,构成了行业性的发展危机。整顿后的信托公司将归本正源 ,在新的法律环境下进行信托本业的操作。是否开展信托业务就不存在风险了 ,答案不容置疑是否定的。有人说 ,如果真正搞信托业务 ,信托公司应是所有金融机构中最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国外信托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托业发源于英国,由于其特殊的制度功能,迅速被其他国家引进并得到发展壮大,成为金融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发展得比较好且富有制度特色的主要有英国、美国和日本。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资本经营的国际化进程加快以及众多国家对金融管理制的放宽,发达国家信托业的制度和业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及了一些新的动向。表现在:信托职能的多元化;信托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同性化;信托投资业务  相似文献   

10.
《时代经贸》2005,(4):65-65
针对目前我国监管工作的实际,国务院应成立跨部门的发展房地产信托领导小组,降低协同监管成本,借鉴美国实施功能监管而非机构监管.将房地产信托产品当作证券类产品监管的经验,理顺信托业监管体制.反省1960年以前美国.1998年前中国旧的证券投资基金和2003年以前台湾房地产信托失败的教训.协调中国证监会和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等各部委的关系.根据银监会分类监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资本结构对于实现商业银行的财务目标和稳健经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一般的资本结构决定理论出发,探讨银行资本结构决定中的特殊性,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政府为银行业提供的担保会促使商业银行提高财务杠杆系数,而监管当局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则限定了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选择空间.  相似文献   

12.
薛德余  高雷 《技术经济》2009,28(7):90-99
本文选取了2000—2006年我国17家商业银行的时序与截面混合数据,采用Logit回归及多元回归法对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资本充足率与银行规模、资产收益率、上一期资本充足率、股权结构、资本市场回报率呈正相关关系,与银行信誉、不良资产率和宏观经济状况呈负相关关系。最后,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的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中国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背景,从商业银行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激励的独特视角入手,分别讨论了银行高层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激励与他们参与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有关问题.研究发现,在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改善过程中,更需要增加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有效激励,并通过积极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和加强职工代表在银行监事会中影响力的办法,进一步激励银行员工进行能够提高银行经营绩效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  相似文献   

14.
监管资本套利产生于巴塞尔协议资本监管框架的缺陷,作为巴塞尔协议一个未曾预料的结果,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非常迅速。本文回答了三个逐层递进的问题:商业银行是否会进行监管资本套利?商业银行如何进行监管资本套利?商业银行进行监管资本套利会给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最后依据结论的政策含义,向监管部门提出了相应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5.
资本监管、资本充足率与银行市场均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用均衡稳定性理论和博弈理论对银行资本监管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降低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资本监管对于银行市场均衡的稳定性可以发挥决定性作用;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由于内部风险计量技术仍不完善,资本充足率很难成为市场有效信号,因而资本监管的效率必然是低下的。  相似文献   

16.
监管资本的适度性研究——基于我国上市银行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既有文献大都研究银行资本监管的有效性,而对监管资本的适度性则关注不够.为此,文章提出了一种能体现银行实际风险水平的经济资本测度方法,它反映了银行应该持有的资本数量,通过对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银行实际持有资本)的比较,能够判断商业银行监管资本的适度性.对我国14家上市银行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银行虽然满足了法定最低监管资本要求,但总体来讲,监管资本仍不足以缓释银行的实际风险.  相似文献   

17.
战略调整: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马蔚华 《经济学家》2005,36(1):44-50
在资本的硬约束下,我国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资本困境,资本缺口巨大,资本补充能力受到侧大限制。面对资本约束与资本困境的严峻挑战,我国商业银行需要更新传统的经营管理观念,强化风险资本意识,加快推进银行业务转型,优化银行盈利结构,提高管理的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经济资本是一种稀缺而宝贵的资源,科学的配置能够使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和取得的收益协调一致,从而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本文首先探讨了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的思路,继而在对动态配置约束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动态配置模型的构建研究.最后,结合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实际,对推进中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我国52家主要银行2007—2015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监管压力和经济周期对宏观审慎政策效果的影响。相关实证结果表明:(1)监管压力的上升能够显著促使银行增加资本缓冲,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在总体是有效的。(2)监管压力的上升会促使银行加快其资本缓冲的调整速度,这在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表现得尤为明显。(3)经济周期会对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一定影响,但这一影响在不同性质的银行中有所不同。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经济上行期的政策效果相对较弱,而在经济下行期,政策效果相对较强。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经济周期的影响恰好相反。(4)在顺周期性机制下,银行行为存在过度承担风险以获取高收益的倾向,通过提升监管压力可以有效抑制这一倾向,从而促使银行降低风险,提高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田存志  刘可 《经济前沿》2012,3(2):150-160
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具有较大的自由,商业银行可以对其实施管理,以达到盈余管理、信号发送、资本管理的目的。本文利用我国22家商业银行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上市前后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盈余管理动机、信号发送动机和资本管理动机以及这些动机的变化。我们发现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中存在较为明显的以膨胀利润为目的的盈余管理和负向的信号发送;而上市后银行膨胀利润的盈余管理大大减弱,直至不显著,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负向信号发送作用没有改变;我们没有发现商业银行包括上市银行在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中存在资本管理的证据。该研究有利于深化对商业银行治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