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以1996-2005年漳州市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经济发展数据为依据,运用GIS空间分析及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漳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5年漳州市农村居民点用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和阶段性.导致漳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是城市化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第一产业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及政府政策.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演变视角,探索中国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欠发达农区土地利用转型。[方法]以江西省吉安县凤凰镇铺前村为研究区,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GIS与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复原了1986年、1996年、2006年和2016年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利用状况,揭示了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数量结构、空间结构和功能结构演变特征。[结果]30年来铺前村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先后经历了快速扩张、加速扩张及缓慢扩张3个阶段,用地类型以住宅用地为主,同时出现了一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空间结构先后呈现蔓延扩张、跳跃式扩张、填隙式扩张模式发展特征;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的功能结构演变特征是农业生产功能逐渐弱化,出现微弱的非农生产功能,生活功能虽然经历稳定弱化和加速弱化过程,但是仍是主导功能,生态功能在中后期因内部用地竞争而明显弱化。[结论]通过系统的研究,揭示了30年来铺前村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利用结构演变特征,为优化农村土地利用,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农村居民点用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青岛市为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了弄清楚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演变的规律性,以青岛市1996-2004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定量方法对青岛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取了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变换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青岛市1996-2004年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总体上呈逐年减少趋势,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区域差异明显;经济发展动态因素和农业科技进步因素是影响青岛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粗放,加强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对于合理利用土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以中部欠发达地区的湖北省成宁市为研究对象,采用1996-2006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的动态变化和区域差异变化,并采用灰色关联模型对其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近...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农村居民点的城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苏州市吴中区2005-2009年的农村居民点规模及地类转换情况进行动态研究,同时,根据农村居民点转为城镇用地占城镇用地净增量的比例与2009年人口城市化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土地利用过程中农村居民点城镇化的程度.结合研究区的自然状况、经济发展和土地政策导向对农村居民点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探析,研究表明:吴中区农村居民点规模小幅度增加,但考虑土地分类的影响,其相对数量减少.在地类转化过程中,农村居民点主要转为城镇用地,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村城镇化程度高,反之,则低,农村城镇化呈现双中心发展.经济发展和土地政策因素是导致农村居民点不断城镇化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利用重庆市黔江区1996-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分析了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点,即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林地面积大量增加;耕地、园地、其他农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并运用SPSS软件分析了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素,认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土地政策是导致黔江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理论模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是当前土地利用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而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潜力研究更是重中之重.运用C-D函数修正模型,建立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理论模型,并将最优化理论、方法与集约度问题相结合,探讨最优集约度问题,为充分释放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做好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六安市为例,以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为依据,采用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法,测算安徽省六安市各县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潜力,并从自然适宜、生态安全、社会经济可行以及潜力可拓展等4个方面,建立相应限制条件下的指标体系,依据"木桶效应"和"最小因子限制律"理论,对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进行逐级修正的测算,以期更加科学地指导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工作。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黄陂区为研究区域,从地形适宜度、生产适宜度、生活适宜度和土地利用现状等方面建立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发展适宜性评价体系,借助GIS进行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发展适宜性评价,并基于评价结果对现状农村居民点进行分类整理。结果显示,黄陂区整体较为适宜农村居民点的发展,而适宜性较高的区域多集中于黄陂区南部。此外,黄陂区居民点的整理应采取内部改造为主导,迁村并点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研究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96-2005年,区域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变化幅度较大,交通用地变化较快.人类活动对区域土地利用干扰度较强,且有增强趋势.各地类重心分布发生一定偏移,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重心偏移较明显,有向北移动趋势.人口、经济、政策等人文因素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人为影响程度是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从土地利用转型角度研究土地多功能演变规律与特征。研究方法:本文以研究区2000年、2007年、2016年三期影像解译数据,借助Arc GIS 10.0软件平台,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2000—2016年土地利用转型情况;利用三生功能理论和重心迁移理论,划分生产、生活、生态(简称三生)功能用地,分析探讨三生功能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2000—2016年林地、草地、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未利用地面积急剧下降,下降比例达41.33%。耕地与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间的转换主要在中南部地势平坦地带,林地、草地与未利用地间的转化主要在研究区的中部和北部的山地丘陵地带。(2)乡镇土地功能间转化均表现生产功能用地转生活功能用地,同时生态功能用地转生产功能用地、生活功能用地。生活功能用地、生产功能用地比例分别增加8.24%和3.43%。研究期内三生功能用地重心均向西北部移动,且纬向移动幅度大于经向移动幅度。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用地重心分别向西北移动2436.56 m、100600.96 m和2022.21 m。(3)生活功能用地中中心城镇在原空间基础上向外扩张,农村居民点在原空间上有所收缩,沿交通线发展迅速;生产功能用地扩展方向主要是未利用地,向中北部区域扩展,水源条件为关键因素;生态功能用地正逐渐让步于生产、生活功能用地。研究结论:从土地利用转型角度研究土地多功能转变能够客观具体的反映土地利用变化动因与发展趋势,可为区域土地利用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林甸县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对于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林甸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特点和空间变动趋势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全县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潜力进行计算,得出土地整理潜力综合值为74.96,表明土地整理的潜力较大,应采取农村城镇化型土地整理模式进行居民点整理.从组织领导、法律法规建设和村镇规划体系完善3个宏观层面提出了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查与潜力测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点用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该省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布局等资料;结合多年该省农村居民点用地情况的统计数据,分析该省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通过4条不同测算途径,提出了2020年该省农村居民点通过土地整理等措施可以挖掘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从宏观层面分析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区域对比研究分析不同区域间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主要驱动力,为土地利用相关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以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为因变量,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模式主要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中,城镇化的影响最为显著,由于农村居民点土地缺乏行之有效的退出机制,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方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越粗放。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政府财政支持可以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点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同区域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驱动力不同,可分为城镇化驱动型、规划政策引导型、混合驱动型和尚未形成用地节约集约的起步型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5.
在对桓仁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区域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采用极值法、层次分析法和成对比较法建立居民点用地潜力评价体系,得出各指标权重,将其与标准化指标的乘积作为综合评分,对该县2000—2008年间的居民点用地情况进行评价,得出各个乡镇居民点用地的理论潜力和现实潜力。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桓仁县的居民点用地理论潜力和实际潜力均较大,其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任务比较艰巨,鉴于此提出了加强该地区居民点用地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1990年和2005年泰山区的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为数据源,运用ArcGIS软件进行空间叠加分析,提取其中的属性数据,获得近15年来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园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变化量最大,其中园地减少了53.93%,主要开垦为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加了44.40%;林业用地增加了18.90%,主要由园地、耕地和未利用地转换而来;耕地总量减少了5.44%;未利用地减少了34.13%.并找出了研究区耕地浪费的原因和农业结构调整混乱、建设用地迅速扩大等问题,提出了严格保护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审批等建议,为凋整人类自身活动、优化配置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天津市蓟州区于201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深入分析天津市蓟州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点的演变过程及其特征,能够为该地区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利用1980年、2000年和2015年3期蓟州区土地利用数据,通过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了蓟州区1980~2000年和2000~2015年两个时期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对蓟州区农村居民点斑块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分析;采用空间核密度估计法对3个年份农村居民点进行密度计算,通过对比研究区各期核密度值变化,分析1980~2015年农村居民点的变化特征。[结果]1980~2000年蓟州区农村居民点规模整体变化较小,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加了3 140.2hm~2,其主要来源为耕地。农村居民点斑块数量有所减少,但农村居民点平均斑块面积有所增加,农村居民点变化主要集中在离城区较近的中部平原地区;2000~2015年蓟州区农村居民点整体上有较大发展,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加4 823.6hm2,其主要来源为耕地、林地和草地3种地类,农村居民点斑块数量和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明显增大,聚集度降低,研究区内景观趋向破碎化,居民点分布更为分散。北方山区发展十分突出,受当地重点发展农村特色旅游政策的影响,北方山区农村居民点变化较大,居民点数量增加,规模扩张明显。[结论]在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官庄镇、下营镇等新形成的高核密度值全新居民点组团,可以优先考虑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8.
线性优化模型方法是一种在具有确定目标又有一定约束限制条件下,从所有可能的选择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模型方法,是应用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方法。本研究以六安市为例,通过运用线性优化模型分析六安市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和2015-2020年期间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并且对主要的社会经济指标作了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六安市2015-2020年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的直接表达。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优化的土地利用结构中,农村居民点用地有较大减少,因此可以预见,"十三五"期间,六安市国土资源管理重点是推进农村居民点整治,释放潜力,以补充耕地面积及为城镇扩张置换指标;并且有计划的科学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园地与林地面积。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基于格网尺度分析河南省永城市土地利用转型时空演化规律。研究方法: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测算土地利用变化速度,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研究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方向及原因;在格网尺度上,采用Crime stat软件探测土地利用转型热点,运用Moran指数分析土地利用转型的空间关系与集聚状况。研究结果:(1)土地利用动态度总体变化平缓,但城市建设用地变化较大;(2)2005—2010年各用地类型的转移幅度均比2000—2005年大,耕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转移方向以互相转化为主,城镇用地面积增加的来源主要是耕地和农村居民点;(3)土地利用转型热点地区在空间呈现集聚与正向相关关系,不仅数目增多,而且范围不断扩大,且集中在中心城区和路网发达区域。研究结论:(1)采煤塌陷区空间形态的复杂性及新城区的迅速发展,决定了遥感是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有效手段,格网尺度的研究更能精准刻画土地利用转型的过程与特征;(2)永城市是河南省粮食主产区,担负着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使命,但来自于老城区采煤塌陷与新城区快速建设、处于省际边界地区强力推进的产业集聚区建设,保护耕地的压力越来越大,建设用地供给侧改革的开源与节流是永城市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研究   总被引:53,自引:2,他引:53  
研究目的:综合自然、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等因素,分析北京市合理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空间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1)提出了分区、分模式、分设标准研究北京市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模式和方案;(2)提出了北京市实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的备选方案和推荐方案;(3)提出了推进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政策建议。研究结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其潜力的估计不能单纯套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等指标进行,而应密切结合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及规划布局等因素,采用“三分法”(分区、分模式、分设标准)分析来进行;针对北京市的研究表明,尽管2004—2020年间,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在308km2—423km2,但从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看,实现200km2以内的腾退比较合适,并且需要因地制宜、积极稳妥、配合必要的政策予以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