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村旅游是以“三农”资源为依托,由农民参与经营和服务的旅游业态。我国农村分布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市场空间和需求潜力巨大。积极开展农村旅游,既满足了城市居民需求欲望,又促进了农村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各地农村旅游蓬勃发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全国乡村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业新的成长点,成为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2.
休闲农业是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的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民提供休闲娱乐、体验"三农"的新型农业经营业态。休闲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作为农村经济的一种新型业态,它是农业转型时期调整结构的必然选择,是帮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实途径,也能有效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  相似文献   

3.
伴随我国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个以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人文环境资源为依托,以农业产业、乡村文化产业及农家生活为载体,以农民或农民与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相结合为建设主体,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体验“三农”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休闲农业蓬勃兴盛。特别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相似文献   

4.
宗晓慧 《民营科技》2013,(11):279-279
首先分析了发展乡村旅游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其次,从丰富载体建设,深挖资源潜力;明确政府职能,落实相关措施;做好规范化建设;在乡村旅游开发上,必须坚持“自愿、永续、双赢”的原则等方面就如何发展乡村旅游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实现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通过旅游业的推动,将农业和旅游业进行了有机融合,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形式。发展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毛芳韬 《活力》2023,(21):163-165
我国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农村、文化村落、企业庄园、产业庄园等,从而形成了种类繁多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包括教育型、田园风光型、民俗文化型。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乡村旅游的投入,借助乡村旅游的方式增强农村地区经济活力,同时也能有效提高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水平。本文主要论述乡村旅游、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影响、如何借助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胡小友 《数据》2009,(7):11-13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休闲农业是开发都市农业生活功能的表现形式。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我国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8.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以农业和农村资源为依托,集生产、生态、旅游、创收、教育、辐射、文化传承等功能于一体,是农旅结合、以农为主、强,伏兴旅的新产业,有助于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建设,促进城乡和谐协调一体化发展。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河南新县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也不断提速,取得了一定成效,促进农村面貌的改观和农村经济健康顺利发展,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新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有待于进一步扶持和培育壮大。  相似文献   

9.
一、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山东打破“瓶颈”促乡村旅游“脱胎换骨”山东作为农业大省、旅游大省,乡村旅游起步较早,有较为丰富的经验。乡村旅游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自发性、零散化的业态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乡村旅游需要整体升级,走品牌化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10.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关键,产业融合是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为基础,重点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保定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继而从产业融合主体、业态、载体、机制等方面提出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助力保定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走在前列、打造新样板,推动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绽放新颜值、跑出加速度。  相似文献   

11.
<正>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就是以广褒的农村为平台,以农业和农村资源即农村特有的生产方式、自然环境、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为依托,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体验、求知、回归自然等多样化需求为目的,农旅结合、以农为主、强农兴旅的新业态。通俗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逸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按目前通行的分类方法,乡村旅游主要分为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景点三个基本类型。休闲观光园区是一种农村产业新业态和生态旅游新类型,现正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从国内外的探索和实践看,发展休闲观光园区是农旅结合、城乡统筹的重要载体,不仅丰富了旅游活动内容,扩大了旅游容量,而且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无论是作为休闲度假和产业融合的重要产品,还是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园区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郭际  易魁  于丽霞 《企业经济》2022,(11):134-141
乡村文化与旅游业态的耦合互动发展,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路径,也是实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本文从空间视角出发,基于乡村文化复兴的旅游业态和旅游循环凝视的理念,探索乡村文化与旅游业态的多维耦合互动规律。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乡村文化与旅游业态的耦合互动呈现出文化空间、生活空间、产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四维空间结构特征。因此,本文从供需两侧提出契合时代要求的城乡经济驱动模式和全域旅游融合模式,认为应促进多维耦合互动体系的构建,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作用,实现政府和市场的“双轮”驱动,进而推动乡村文化与旅游业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构筑成夹江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靓丽风景。今年,夹江乡村旅游正大步迈进又一个“春天”。  相似文献   

15.
黄师 《乡镇论坛》2011,(25):29-29
近年来,各地以农家生活、农村民俗、农业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不少地方的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的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已由单一的“农家乐”逐步向观光、休闲、度假及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传统的农业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时,缺乏长远意识,留下诸多“忧患”。亟待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正>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发挥农村独特优势、深度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出了新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高度重视。各地区、各部门、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7.
谢江莺 《乡镇论坛》2010,(32):44-45
径山村地处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西北部,下辖6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有农户515户,村民1612人。径山村森林资源丰富,径山茶、竹和乡村旅游是径山村的主导产业。2008年1月18日,成立了径山社区村民委员会暨社区服务中心,围绕“和谐径山、生态径山、品质径山”开展农村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18.
<正>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是以农业和农村资源为依托,农旅结合、以农为主、强农兴旅的新业态,它的发展和兴起是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收入和闲暇时间增多,对休闲、旅游项目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兴起和发展的,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其生产、生态、旅游、创收、教育、辐射、文化传承等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9.
论农村旅游     
所谓“农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他并不完全等同于农业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因此.“农村旅游”应包括以下具体内容(1)旅游者的一切旅游活动均发生在”农村“这一特定的区域环境内。(2)旅游资源应是农村已经开发和待开发的.原生或再生的.属集体或个体所有的各类自然、社会资源。(3)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具有比较浓厚的地方特色、农村特色、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20.
丹东乡村旅游SWTO分析和发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乡村旅游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逐步成为我国农村经济新增长点。所谓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察、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多,尤其是国家调整假日制度政策的实施,以体验乡村生活,享受乡村风光、欣赏乡村风情为主要特点的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大众旅游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