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璟 《旅游学刊》2007,22(1):9-9
我国拥有汗牛充栋的古代旅游文献.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中,旅游文献主要集中在史部地理类和分散在集部中,数量上浩如烟海,内容上亦包罗万象.古代旅游文献的丰富,与中国古代旅游主体的多样性多层次相关.上至帝王巡游,下至百姓节庆,还有高僧云游、官吏宦游、使节出访等,旅游甚至在中国的某些历史时段内达到普及化的高潮.古代旅游文献的丰富,与"人文山水"是我国旅游资源的最大特性和魅力有着密切关系.中国的风景名胜大多积淀着历朝历代的文化传统,或发生有重大特殊的历史事件,地表上还留有很多历史文化遗存.自然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都城在古代城市中等级和规格最高,是中国考古最常见和最重要的遗存类型之一。从上世纪初发掘安阳殷墟遗址以来,古代都城一直是中国考古学调查、发掘和研究的重镇。对古代都城城门的发掘与研究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梳理相关考古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对中国古代都城城门的门道、门楼、门卫房、门阙和廊庑等建筑的结构和形制进行初步探讨,梳理和总结古代都城城门建筑在形制上的演变,并进一步探讨古代都城城门建筑的功能及其演变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综观近年来旅游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大致可以梳理出两个主线:一是把旅游看作经济活动,以研究经济行为的理性选择范式和量化方法,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去研究旅游经济;另外一个研究范式则反对把旅游单纯化为经济行为,坚持把旅游看作是社会和文化活动,更加关注旅游与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关联.一般而言,在一个社会处于现代市场经济起飞,经济发展压倒一切的意识形态占主导的阶段,学术研究往往有意无意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的需要,西方国家和中国的学术界都不例外.  相似文献   

4.
董培海  李伟 《旅游学刊》2016,(11):128-137
在系统梳理国外旅游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别从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旅游符号消费以及旅游符号体验3个层面对西方旅游符号研究的成果予以梳理,剖析了西方旅游符号研究的三条脉络:一是以MacCannell等为代表的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研究,重点关注旅游吸引物符号化的机制以及旅游媒介对目的地代表生符号的建构过程.二是以Culler、Urry等为代表的,对旅游符号消费及其背后隐含的权力机制问题的研究.重点关注旅游消费的象征性意义和旅游符号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权力的不平等性问题.三是以海德格尔存在论为依据的存在主义符号学问题,重点关注旅游体验乃至旅游本身的符号意义.研究认为,旅游符号研究不仅推动了旅游研究的理论原创,促进了旅游社会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也极大地扩展了旅游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5.
为了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我们要对中国旅游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从这一角度审视我国上古文学,我们会发现,作为我国第部诗歌总集的<诗经>是我国旅游文学的源头在<诗经>中,反映宗教祭祀、商贸往来、采集花草、狩猎等今天看来属于专项旅游活动的作品,以及反映天子巡幸、将士征战等与旅游相关活动的作品,都可以找到,而在<诗经>以前的原始文学中,这样的作品是见不到的这些作品尽管其主题不是写旅游,但毕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旅游活动,所以可视为我国上古时代的旅游文学在这些作品中,有首以爱情为主题但充分体现了我国春秋时代中原地区民间旅游文化的民歌写得十分精彩,它就是被某些古代学者称为"淫声"的<郑风·溱洧>让我们来看一看这首占老而清新的民歌吧:  相似文献   

6.
徐霞客:中国古代的旅游圣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圣人的概念界定切入,参照徐霞客对中国旅游文学的独特贡献,提出他是中国古代的旅游圣人,是把毕生献给中国古代旅游事业的第一人。进而从徐霞客的旅途生活,论述了他最可贵的三种精神,即吃苦精神、探险精神和乐观精神。  相似文献   

7.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先辈们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旅游资源。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文化又有文野之分,雅俗之别,就这一点来说,旅游文学是旅游文化的精华和骨干。 旅游文学作为特殊的人文旅游资源,对于本民族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对于其他民族来说,是不可复制的。旅游文学在相当的程度上,起着宣传、开发并且保护著名旅游景观的作用,提高这些景观的文化品位和审美价值。在各游览胜地,凡能与历代名家  相似文献   

8.
为组织全国学者开展中国山水旅游文学研究,弘扬民族文化,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中国山水旅游文学研究会筹备处已在最近成立。参加筹备工作的有高等院校、旅游系统和新闻出版等部门的同志。筹备处当前的工作中心是进行研究会的筹备工作和第二届全国山  相似文献   

9.
《旅游学刊》2008,23(3):F0002
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与人文学院”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现有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7个本科专业和旅游管理.新闻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美学.外国哲学、伦理学、逻辑学、中国哲学.宗教学、民族学、中国古代史、专门史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贵州省人文社科基地和省级重点学科各1个,学校对外汉语教学中心设在我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500余人、研究生300余人、留学生百余人。  相似文献   

10.
姜辽  李甜甜 《旅游学刊》2016,(2):109-115
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变迁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和热点问题.已有文献主要以本地文化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外部力量介入情况下,本地文化变迁的过程与机理.文章将研究对象聚焦于外来艺术三毛文学,通过对其在周庄古镇旅游地成长过程的考察,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外来艺术地方再生产的内在机理,为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通过对文学旅游者的调查发现:在对文学兴趣和信仰、文学代理人运作的综合作用下,外来艺术三毛文学被周庄旅游业所利用,改造为稳定的文学艺术场三毛茶楼,成为古镇新的地方文化.文章为正确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对地方旅游业的经营管理,尤其是旅游市场营销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王健 《旅游学刊》2012,27(9):91-98
文章从对旅游学科尴尬处境的分析入手,讨论了如何以理性思维构建旅游学科问题.文章回顾了国内外旅游学术研究历程,提出并分析了旅游学科得以建立的三大基础,即文献基础、理论基础、人才基础以及各自的内容和特点.文章认为,旅游学科的文献基础包括学术研究文献、旅游实业界经营管理运作文献和政府的政策法规文献,以学术研究文献为核心和重点.最后,文章讨论了旅游学科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论问题,认为旅游学科的理论框架由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应用理论三个层面构成,最能体现旅游研究特点的方法论是跨文化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2.
高速铁路与旅游业:成果评述与经验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殷平 《旅游学刊》2012,27(6):33-40
我国高速铁路的迅速发展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逐步显现.旅游业如何应对高速铁路带来的交通变革亟须理论与经验的指引.文章对国内外高速铁路与旅游业关系的研究进行梳理,从高速铁路与旅游产业要素、旅游者动机与行为、旅游企业选址以及旅游空间格局等方面进行了归纳与综述.研究表明,国外研究具有内容系统化、理论多元化、方法多样化和研究规范化的特征.结合国内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文章从加强高速铁路与旅游者决策、旅游产品结构、旅游产业布局、业态创新、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变及旅游发展模式创新等多个层面构建高速铁路与旅游业研究领域的内容体系,同时在规范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我国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Female Muslims have commonly been stereotyped as a subordinate group. However, their tourism participations have evolved through time that recently, it became a niche tourism segment of its own. Through reviewing existing literature, this study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n the phenomenon of female Muslim travel/tourism. Common research domains were: ‘Choice of travel companion(s)’, ‘Issue of gender subordination’, ‘Gendered identity and religious stereotypes’ and ‘Factors facilitating travel’. This study asserted that female Muslims' perceptions and experiences of travel/tourism are majorly impacted by their religious and gendered identities. The literature appraisal also demonstrated scholarship progressions by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research approaches taken by existing studies. Ultimately, it drew insights on research gap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相似文献   

14.
社会网络视角下旅游线路研究——以新疆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冰  曾国军  彭青 《旅游学刊》2013,(11):101-109
多目的地旅游已成为当前一种重要的出行方式,因此,合理设置和安排旅游线路是旅游市场供需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但以往的研究仍停留在线路的描述上,未能对其成因进行系统阐释。在梳理和评述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文章以新疆目的地网络为例,进行问卷调查,并利用社会网络视角及分析方法,通过整体网和个体网两个层面探寻旅游线路形成的内在机理。网络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已初步形成以喀纳斯为中心的目的地网络,而以中心度和结构洞为代表的目的地网络结构特征是多样化旅游线路形成的关键所在。研究结论对现有旅游线路研究在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践方面有重要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examines various aspects of seasonality in recreational travel and tourism. There is an institutionalized and a natural seasonality which both affect tourism. Since tourist seasonality is subject to change and the appraisal of climatic resources for recreation varies from culture to culture, a historical and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is necessary. In advanced western societies a swift change of place and season is possible, so that travel agencies are able to offer particular seasonal environments, which could also be understood on a global scale as ‘space-time packages’. Seasonality is usually a problem for a regional tourist service system. An economically-oriented policy stresses a more evenly-spread tourist seasonality. This may also be beneficial for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base of a tourist region.  相似文献   

16.
论旅游文化——文化人类学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旅游文化研究已进入了瓶颈阶段。尽管有近40部与旅游文化相关的著作和教材以及大量学术论文,但人们在各种意义上使用"旅游文化"这一词汇,旅游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仍模糊不定。文章在追溯国内外旅游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文化的发生层面来界定和框限旅游文化,并在内涵、特性、功能层面上对旅游文化与一般文化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指出未来的旅游文化研究可以运用文化人类学传统民族志方法来获取第一手资料。同时,文章旨在反思国内旅游文化研究的概念误区,并尝试以文化人类学视角来廓清旅游文化的外延,将旅游文化视为文化生产与再生产的结果,为旅游文化内涵的明确化、具体化做抛砖引玉的前期思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2001—2014年间中国作者旅游类国际期刊论文的检索和统计,分析发现:(1)近两年来,中国大陆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增幅尤为明显;(2)中国大陆作者独立发表的论文数量有所增加,但大陆学术机构的贡献度及论文被引频次仍较低;(3)中国学者在TM上发表的论文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4)国际论文的数量来看,中国港澳地区学者发表旅游类SSCI论文数量略多于中国台湾学者;(5)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的高被引文章比例较高,在国际旅游学界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时期论文的关键词分析提取出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向发现,中国作者的旅游研究总体从宏观转向微观,并且对旅游者行为的态度和感知研究更加深入,将对国际旅游学术界的相关领域产生一定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18.
In recent years, scholars have focused their attention on demarcating the neocolonial situations that permeate th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academy. The ‘critical turn’ in tourism studies called for the decolonisation of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In this paper, I explore and challenge the state of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in the Philippines, by analysing the works of Filipino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academics. Through a systematic quantitative literature review, I identify the research themes investigated by Filipino scholars on Philippin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and examine the methodologies and epistemologies employed in the selected research output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colonial legacies and neocolonial situations are strongly present in Philippin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knowledge production. To challenge these scenarios, I suggest a decolonial agenda informed by Sikolohiyang Pilipino (Filipino psychology), a native epistemological perspective. This article serves as a contribution to the epistemological decolonisation of tourism knowledge production in Asian contexts.  相似文献   

19.
Women's travel writing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with English literature being the focus of most studies. In contrast, Chinese women have been absent from historical travel narratives.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a golden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had a rare collection of women's travel poetry, a genre offering richness and insights on female travelers' experiences and perceptions of “other” places they had visited. Drawing on women's travel writings from All Tang Poetry, this study illustrates how travel narratives help formulate and reinforce, or downplay, gendered identities in the contexts of social hierarchy and patriarchal ideology. The research contributes to the gender, travel and identity literature from a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20.
在综述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对我国传统的旅游行政治理体系进行总结,并从我国旅游行政治理的主体和客体、职能目标和理念、手段和内容等结构层次,对《旅游法》实施后的旅游行政治理体系的变革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旅游法》推动了旅游行政治理主体和客体的扩大化;引导治理理念转向服务、公平、可持续发展导向;强化法律手段,且进一步改进和提升了治理内容。研究据此提出了《旅游法》推进实施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