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类会计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会计政策选择的历史。会计政策选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制约,取决于诸如等记成本、管制成本和社会契约成本等因素。现代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和现实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科学,发挥着“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调节社会经济利益分配的杠杆和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职能。本文是在新会计准则出台的背景下,探讨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来,面对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经营管理活动的不断推陈出新,以决策有用性为目标的会计信息系统单靠原有的报表数字已经不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确定企业真正价值的全部信息。商誉作为一个新兴名词开始出现在会计研究领域商誉及商誉会计是迄今为止会计领域中最富争议的论题之一,因此,本文从目前有关商誉的争论及商誉会计处理的现实规定出发,提出商誉产生的实质是企业的管理协同差异,并对商誉和商誉会计的重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以来,面对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经营管理活动的不断推陈出新,以决策有用性为目标的会计信息系统单靠原有的报表数字已经不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确定企业真正价值的全部信息。商誉作为一个新兴名词开始出现在会计研究领域。从1859年对商誉特点的最初研究开始,人们对它进行了近百年的探讨。因此,本文从目前有关商誉的争论及商誉会计处理的现实规定出发,提出了对商誉会计的几点理解,并对商誉会计的具体会计处理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对商誉本质及其来源的认识引领着商誉会计理论及相关准则的发展。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企业合并》(征求意见稿)显示,商誉仍旧是现代财务会计的“黑箱”。它的存在使得众多理论和实务问题无法得到圆满解决,因而亟待解构和纯化。这显然是自科斯打开企业“黑箱”以来,会计界必须开启的一个“黑箱”。唯有此,才能揭示出“纯商誉”的真正来源。本文认为,“纯商誉”的来源只能是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的管理者对各类企业资源的高效整合。商誉“杂值”将不断被分解,并还原到相应的资产去。“纯商誉”将从无形资产移植到人力资产中去。尽管道一过程可能是向“真理”螺旋式的无限逼近,但随着现行财务会计与人力资源会计的融合,商誉会计将溶入到人力资源会计中去,并最终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5.
姜金香  李增泉  李磊 《财经研究》2005,31(8):124-133
文章通过对决策有用观和契约有用观研究的回顾,指出价值相关性并不是评价会计信息有用性的惟一标准,因此提出评价准则效果的一个新的衡量标准--会计信息的契约有用性.实证部分选取B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用契约有用性标准考察在经理人员变更中,国际和国内两种准则哪一种提供的会计业绩更加有用.结果表明:国际准则的业绩对B股公司经理人员的变更具有更强的解释力,这为评价我国两套会计准则的效果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6.
高芳 《中国经济评论》2003,3(8):106-108
本文首先从“企业的性质”切入,在企业契约理论的基础上对商誉的性质展开分析,界定了广义的商誉,它是促使契约主体总体利益最大化。接着对这一广义的商誉作了剖析,将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涵盖了通常所称的狭义的商誉,属企业自创商誉会计的研究范畴。另一部分则可称为契约商誉。文章最后还探讨了在自创商誉会计完善的前提下,购买商誉与契约商誉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商誉”价值是指企业合并时投资成本与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在我国合并报表的会计处理中,母公司对子公司权益性资本投资数额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总额中母公司所拥有的份额之间的差额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列作“合并价差”。从内容来看,合并价差实际包括二部分内容:(1)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2)商誉。另外,《投资》准则中对初始投资成本与所拥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之间的份额之间的差额作为“股权投资差额”单独核算,并在一定期限内分摊。从内容分析,《投资》准则中的“股权投资差额”即是合并报表中“合并价差”项目,遣一项目在我国会计处理中与国际惯例不一致是主要因素是对商誉没有进行单独的确认和计量。  相似文献   

8.
刘凤英 《时代经贸》2008,6(19):107-108
现在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无形的社会财富。没有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就无从谈起。“会计实质上是一个信息系统。“是为了使信息使用者能够做出有根据的判断和决策而认定、计量和传递经济信息的程序。”强调会计信息对决策的相关性和有用性,是现代会计的一个重要特点。它是。为经济决策提供信息的特殊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9.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这个定义表明,在政府制定可供企业选择的会计原则和方法的前提下,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选择适宜的会计政策,这也就意味着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弹性,企业管理当局可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灵活”地选择会计政策。而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因此对影响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进行分析,不论对企业还是对信息的需求者来说,都有很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珍文 《经济论坛》2008,(9):123-126
会计信息往往是经营者按照会计准则选择特定会计政策的结果,因此经营者对会计政策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程度。我国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率先执行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基本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在会计政策选择方面留有较大的空间,这将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在执行新准则中,如何控制上市公司的会计政策选择,将影响到我国上市公司向利益相关者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  相似文献   

11.
雷宇  杜兴强 《当代财经》2011,(7):122-129
会计信息有用性问题发源于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双方不仅进行着经济交易,而且还处于社会交往之中。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社会关系会影响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中国人"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影响具有层次性。中国近代股份公司和信息披露的实例为社会关系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提供了历史证据。  相似文献   

12.
投资决策是一种信任决策,会计信息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良好的制度环境能够增进投资者对代理人提供的会计信息的信任,因此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投资有用性。本文主要研究投资者对代理人的信任水平对盈余信息含量的影响,并检验制度环境对盈余信息含量的影响路径。研究表明,投资者对代理人越信任,盈余信息含量越高;良好的制度环境能够提高盈余信息含量,但是这种影响是通过投资者对代理人的信任而间接实现的,当控制了信任水平之后,制度环境的影响随之消失。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制度环境如何影响会计信息有用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据博弈论原理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过程进行了博弈分析,通过建立博弈模型,深入剖析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动因。对上市公司来说,充分、及时、可靠的披露有助于企业价值的提高,有利于社会;对政府来说,加强环境信息披露的立法执法力度,有利于国家和社会乃至于整个人类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对社会及公众方面来说,环境信息披露充分则社会成本就会降低,社会价值提高,公众的利益就更易得到维护,从而提高社会对公司的评价和公众对公司的信心,进而使公司出现正的环境商誉。  相似文献   

14.
在有效市场假说下,股票价格总能及时、准确、充分地反映所有相关信息。也就说,股票价格是绝大多数投资者对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的均衡值,反映了资本市场上绝大多数投资者根据已有信息对公司价值的总体预期。有效市场假说对信息与价格的关系认知,推动了对会计信息作用的再认识,促进了决策有用性目标的确立,促使会计研究由规范研究转向实证研究,实证检验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相似文献   

15.
企业会计契约:动态过程与效率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雷光勇 《经济研究》2004,39(5):98-106
企业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缔约形成的利益共同体 ,企业会计契约是企业契约的主要组成部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协调是通过会计契约来实现的 ,而企业契约的执行所需要的计量与监督功能则具体落实在会计契约的动态运行与优化上。优化会计契约机制的经济途径是从决策行为的角度 ,将其剩余控制权配置给决策效率最大的参与者 ;而法律途径则是运用格式化方法将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对促使会计契约机制运行有效的惯例加以总结 ,以此节约会计契约结构的规范成本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incorporates managers' time-inconsistent preferences into the classical DeMarzo and Sannikov (2006) contract model to study corresponding impacts on the optimal contract, corporate financial policies, and the 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 The extended model shows that the impatience of the time-inconsistent agent has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optimal payout decision which is opposite to DeMarzo and Sannikov (2006) and consequently provides a guideline to tailor the contract between investors and the agent. It also shows in the 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 the total debt capacity shrinks with the degree of the agent's time inconsistency, and the long-term one shrinks more. In addition, our model predicts that the agent's time inconsistency not only imposes significant limits on the use of long-term debt but also has great effects on firms' capital structures. Thus our finding can potentially explain observed cross-sectional differences in firms' capital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17.
The inconsistency of optimal policy comes from inconsistency between the social loss function and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ccordingly, this paper designs a central bank loss function, which proves consistent with the economic structure. Under the designed central bank loss function discretionary policy proves optimal for social welfare. Optimal discretionary policy emerges because the implied behavioral equation is identical with that under commitment to the social loss function. Consequently, this paper also designs policy rules. To some extent, policy rules appear more basic, flexible, and operational than social and central bank loss functions, but the social loss function serves as an ultimate objective and the central bank loss function explicitly identifies the attainable targets and appropriate weight to achieve the social optimum.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considers risky investment projects under adverse selection and examines optimal penalties for erroneous auditing reports to maximize social welfare. These penalties give firms an incentive to choose accounting policies that maximize social welfare. We characterize the optimal penalties such that efficient firms choose an aggressive accounting policy and inefficient firms choose a conservative accounting policy.  相似文献   

19.
无权处分是指行为人未经授权即以他人所有之物为标的,以其自身的名义与第三人签订合同,并依合同实施了能导致物权设立,转移或消灭的行为。无权处分合同只要符合法律行为的一般生效要件即可生效,就算出卖人欠缺处分权,买受人明知无权处分之事实,均不影响合同之效力。处分权是导致权利变动的核心要件,出卖人欠缺处分权,即使合同有效,也履行了相应的公示行为(动产交付或不动产办理过户登记),也不能导致物权的变动,但善意取得除外。  相似文献   

20.
会计信息管制的合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家生 《财经科学》2006,(11):110-117
传统理论构架下的会计信息管制主要强调行政性工具和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管制的合约特征.本文采用合约理论的分析范式,讨论了会计信息管制的合约性质,分析了管制机构和上市公司之间的合约机制,并对现有管制实践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