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中国人造板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波特—邓宁的钻石模型"为分析框架,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性产业和企业结构、战略与同业竞争4个方面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人造板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机制;然后,通过对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人造板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发现,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人造板出口具有重要贡献,外商直接投资提升了中国人造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指出技术创新是提升中国人造板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经济普查年鉴》相关数据对中国人造板产业技术创新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人造板产业技术创新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创新人才缺乏、创新模式不合理、新产品对销售收入贡献小、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应通过建立人造板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大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提升中国人造板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采用显示性技术附加值原理,融入技术附加值测度中国人造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与传统进出口数据评价法的测度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测度结果表明:中国人造板产业主要出口技术附加值低的产品,进口技术附加值高的产品;考虑技术附加值后,中国人造板竞争力并不强;融入技术附加值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更能反映新常态下中国人造板产业在国际市场上质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利用FAOSTAT的1961--2004年期间的人造板统计数据,从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等4个指标,分别对中国人造板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价,并与美国、加拿大和德国等10个世界人造板主要出口国进行国际比较,得出了2004年中国人造板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表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按照人造板产业的主要财务指标,对区域人造板产业进行了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有代表性的省区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综合打分评价。结果显示:中国人造板产业竞争力呈现出东强西弱非均衡发展的态势,低级资源禀赋竞争力被取代现象明显;区位优势、产业集群、结构优化综合因素构成了人造板产业的主要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人造板的出口竞争力进行评价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国际市场占有率和贸易竞争力指数来看,中国人造板出口竞争力处于较高水平;但是从显示性比较优势来看,竞争力优势与他国相比并不明显。在此基础上,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选取相关解释变量,分析这些变量对我国人造板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情况。结果显示原木进口、家具制造业大中型企业数量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对人造板竞争力提高有正向影响,劳动力成本和人造板行业大中型企业数量则产生了不利影响,提出了改善我国人造板出口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胶合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首先对中国胶合板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价,得出了中国胶合板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在逐年增强;然后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对中国胶合板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得出劳动力、生产原材料、国内市场需求、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以及机会和政府都对提升中国胶合板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最后得出了提升中国胶合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解决资源约束问题、加强技术创新、加快推进森林认证、调整产业政策、走国际化经营道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造板贸易在林产品贸易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通过G-L指数和GHM法计算发现:我国刨花板产业和纤维板产业以产业内贸易形式为主,而胶合板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人造板产业内贸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运用H-K和F-K模型测算发现:规模经济因素、产品水平差异对刨花板产业内贸易影响显著,人均资本量的相对差异、产品垂直差异对纤维板产业内贸易影响显著,资源禀赋差异、规模经济对胶合板产业内贸易影响显著。从经营规模化、产品差异化等方面入手,提升我国人造板产业内贸易水平,增强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围绕新时期中国木材供需的基本现状,通过对木材原材料、人造板的进出口及供需现状的分析,木材资源供需面临的问题是:国内木材原材料供需不平衡、主要木制林产品产业质量和效率低下、木材原材料对外依存度高、国内林产品质量不能满足国际需求。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林产品发展的对策:提高国内木材供给量;提升木材加工企业生产效率;积极寻求更加多元化的进口模式;促进木材加工企业更充分融入国际贸易市场。  相似文献   

10.
对老挝与中国木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老挝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都比较低,说明老挝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而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通过对老挝与中国的木材产品贸易结构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老挝的木材出口在中国市场中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但对人造板和纸制品的生产能力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总的来看,研究老挝与中国木材产品贸易的特点和竞争力,为两国之间的贸易合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如何改革与发展,仍是东北国有林区未解之谜。根据林业的国际发展趋势和我国林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在森林资源极度过伐的状况下,如何进行东北国有林区改革,是目前亟待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从资源本身考虑,主要是让森林资源有一个自然恢复的时间;从体制方面考虑,首先要政企分开,然后彻底改变目前的森工管理体制,恢复营林的经营体制,并与国家改革与发展要求同步创新;改革所需经费,要由国家财政解决,因为林区目前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新形势下吉林森工集团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吉林森工集团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大力发展森工后续产业;重新设计森林资源管理体制,实行林产工业和营林业的统一经营;走特色产业之路,大力发展替代产业;进行新一轮的合并、重组,实施全球化战略等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强调了在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林产工业的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政府林业投资和森林资源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彦良  贾进  戴芳  马春雷 《林业经济问题》2012,32(5):440-443,449
本研究通过中国政府林业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变化的分析,结合我国森林资源的变化情况以说明政府投资对森林资源发展的重要作用。以1984~2010年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对政府林业投资规模、结构和森林资源变化展开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林业投资规模的增加和投资结构的转变促进了森林资源的发展;政府林业投资结构严重偏颇;政府营林投资形式以工程为主,有一定的阶段性;森林资源面积增长与质量不协调。建议政府继续加大对林业的投资力度,调整林业投资结构,转变管理模式、加大科技投入,实现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林业生态建设战略目标实施要点和保证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谦 《林业经济问题》2002,22(1):30-33,37
实施要点是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 ,制止大规模流失和个体流失 ;先封禁再营造 ,封造结合 ;以保护、培育为目的 ,围绕更新 ,适当采伐人工林 ;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调整种、养、采集业结构 ;林产品加工、林机制造实行结构性调整 ,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 ;做大森林生态旅游。保证措施是提高战略实施主体的素质 ,改变思维方式 ;调整组织系统 ,实现组织再造 ;优化资源配置 ,创造组织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15.
林产品进口贸易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目前已有对森林资源环境效益评价基础上,通过探讨林产品进口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考虑不同木质林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根据中国进口林产品的进口来源,指出了中国林产品进口贸易的环境影响以及非法木材贸易对环境的破坏。结果表明:国际上对中国大量进口木材的指责缺乏依据;对世界和中国来说,共同开发森林资源,打击非法木材采伐与贸易,中国大力发展可替代产品,走林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双赢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国有林区绿色食品全产业链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黑龙江国有林区全面停伐后加快推进经济转型的现实背景,阐述了林区绿色食品的内涵特征,构建了林区绿色食品全产业链组织架构,分析了国有林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前景。在充分明确黑龙江国有林区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国有林区绿色食品全产业链发展的建议:制定发展规划,并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建立东北协同发展联盟,制定品牌提升战略,共同发展国有林区绿色食品产业;构建市场体系,完善林区绿色食品营销网路市场;加快产业集群,扩大林区绿色食品产业规模。  相似文献   

17.
将西方经济学原理与中国国情、林情结合,建立了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性评价的一般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在第四次、第五次森林清查期间,我国森林资源的吉尼系数均大大超过世界公认的吉尼系数警戒线,已达到两极分化线,并且森林资源洛伦斯曲线有弯曲程度加大的趋势。表明在此期间虽然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但森林分布不均衡特征显著恶化,部分区域生态环境仍相当脆弱。建议坚持科学发展观,将改善森林资源分布相对均衡性要求纳入我国林业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18.
中国林业对外贸易态势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中国林业进出口现状及各类林产品的比较优势,认为作为林产品进口大国,中国林业应在鼓励原材料型林产品进口的同时,加大对林业科研投入,逐步培育木材产品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劳动力资源,积极适应国际市场需求,促进有比较优势的林产品出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