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建立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对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技术冲击引起的经济波动中,货币政策效果优于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在金融冲击引起的经济波动中,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效果优于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合并使用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有稳定经济的作用。因此,货币政策仍是当前宏观调控框架下的核心政策,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是针对金融冲击设计的扩展工具,它是货币政策的补充而并非替代品。我国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经验,强化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建立金融监管部门与货币政策制定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处理平台以完善我国宏观金融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2.
宏观审慎监管通过对风险相关性的分析、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的监管,来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次贷危机后,人们对于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对于由谁来扮演监管主体则存在很多争议.本文研究指出,中央银行所承担的维护金融稳定、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最后贷款人等职能,使其能够在宏观审慎监管中发挥核心作用.次贷危机后,美、欧、英、法逐步调整了监管格局,表明对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中央银行的核心地位认识比较一致.本文通过对我国央行货币政策麦克洛姆规则的检验,证明其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具有有效调控的能力.指出我国中央银行应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扮演监管主体角色,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央行在目前发布的2011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谈到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时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在总量适度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调节好货币信贷供给,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随后,央行宣布了今年的首次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业内专家分析讪为,审慎政策框架,把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的总量调节与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结合起来,并根据经济景气变化、金融机构稳健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等对有关参数进行的适度调整,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框架下,通过将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贷款价值比动态化,以及引入对家庭和企业进行区别调控的思想,探讨了4种政策组合下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在传统冲击下,宏观审慎政策不会影响货币政策的目标;在非传统冲击下,遵循泰勒规则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相互配合,对于通胀目标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2)宏观审慎政策会改变各部门的资产配置,从而部分改变经济体的格局,但不会对经济体的总体运行状态产生结构性影响,因而具有中立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建立健全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我国央行就一直积极探索和推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建设,特别是从2016年起将现有的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动态调整机制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这标志着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进一步完善.借鉴国外央行在宏观审慎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对完善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国外央行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的新定位与新实践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并给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新启示.  相似文献   

6.
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货币政策无法保证宏观经济稳定,需要引入宏观审慎政策加强金融稳定管理。宏观审慎管理侧重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并维护金融稳定,货币政策侧重维护价格稳定并促进经济增长,二者并非完全独立而且相互影响。为了更好地提高宏观政策配合有效性和实施好经济管理,要把握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目标定位、执行和测度的兼容性,加强宏观审慎工具和货币政策工具在种类设置、使用规则、使用时机上的配合,统筹实施主体的权责设置、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政策边界及国际合作,在政策目标、操作工具、组织安排、微观机制等方面促进宏观审慎管理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实现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持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7.
2007年以来的金融危机表明传统的单纯的微观审慎监管框架已不足以应对现今金融的快速发展。在这个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政策制定者、经济研究人员及会议开始讨论一种基于宏观视角的金融监管框架,同时这些年来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文献也越来越丰富。但是鉴于这一概念出现较晚,因此现如今对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仍然众说纷纭。宏观审慎监管主要的研究焦点在于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和政策的执行方式与效率问题。文章基于Galati and Moessner(2012)对这一领域的文献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与惠顾,并结合所述分析了今后一段时间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8.
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以价格稳定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并不能保证金融稳定,因而需要引入宏观审慎政策,对金融系统的稳定进行管理。鉴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并非完全相互独立,政策制定者需要首先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进行经济管理。本文使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认为:第一,宏观审慎政策中的逆周期资本工具是福利增进的,该工具的使用对于稳定金融波动有积极的意义;第二,宏观审慎政策对于货币政策能够起到辅助作用,特别是在市场受到金融冲击的时候,辅助的效果最明显。因而我国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互相配合,发挥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9.
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是我国金融领域改革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本文将资本缓冲率纳入DSGE模型对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搭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实体经济风险与金融风险存在显著的互动关系;从政策效果看,同时考量实体经济风险和金融风险的政策搭配最优,仅考量金融风险的政策搭配次之,中央银行仅执行货币政策效果最差.因此,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的制定应同时将实体经济风险和金融风险纳入政策视野.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际上的政策讨论、研究文献以及重要的经济会议都开始强调从宏观的角度来考虑金融监管问题,世界各国对金融监管的理念也开始由微观审慎监管向在整体框架下的宏观审慎监管演进,研究的重点是关于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及工具、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有效性的分析等。本文将提供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综述,并从现有的研究文献中来确定未来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建的国际借鉴与中国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是世界主要国家金融体系改革的重点议题。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对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进行了介绍,并对近年来中国在宏观审慎监管领域的探索进行了梳理。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中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方式。本文认为,建立高水平的金融稳定办公室,建立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的联系机制,开发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构建中国与其他国家宏观审慎监管的协调机制,是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金融监管提出更高和更新的要求,我国对金融业的监管存在宏观审慎理论认识不足、微观审慎对顺周期行为的失控及经济政策对监管效率的制约等问题。因此,应有效运用宏观审慎框架,加强监管机构间的协调,提高监管的整体效率特别是提高央行的宏观审慎监管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反思金融监管的浪潮中,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已经成为国际组织和各国监管改革建议的核心内容。本文在对宏观审慎概念的起源、演变与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三大要素(即分析、监管和组织框架)的相关文献,厘清了宏观审慎政策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提出了对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的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构建包含零利率下限约束的D SGE 模型,系统探讨了存在零利率下限时外生不利冲击对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当名义利率触及零利率下限时,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会显著增加,外生不利冲击对产出、通胀、信贷等经济变量的影响也会明显放大。(2)当存在零利率下限时,传统泰勒规则已无法有效稳定经济,最优的货币政策规则不仅应盯住产出缺口和通胀缺口,还应对资产价格和信贷给予重点关注并做出适度反应。(3)货币政策更适于保持产出缺口和通胀缺口的稳定,但难以有效减缓房价和信贷的波动。只有将逆周期监管的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效搭配,才能保证经济系统和金融系统的全面稳定。为了应对不利冲击,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并将其与货币政策有效搭配以保持宏观经济的全面稳定。  相似文献   

15.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纷纷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我国央行金融稳定职能被提升到更为突出的重要位置,但在我国监管体制尚未作出制度性调整的条件下,基层央行构建金融稳定长效机制既面临部门协调不到位、信息共享不充分、人员专业素质不强等老问题,更面临监测外延扩大、风险分析难度提高、监管合力不足等新挑战.本文梳理了宏观审慎管理对基层金融稳定机制建设的新要求,剖析了新形势下金融稳定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信用膨胀即便不以危机告终,也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潜在威胁。通过全国31个省域的经济、政策数据对信用膨胀的影响因素进行面板回归分析,发现经济增长本身并不会促使信用膨胀尤其是恶性信用膨胀发生和危险增加;赤字财政政策会促成恶性信用膨胀的形成;紧缩货币政策会遏制恶性信用膨胀的形成。但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政策有效性分析表明货币政策缺乏效力、财政政策效力有限、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有效,故在当前信用扩张机制初显端倪的情况下,短期内应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长期则应寻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效配合,以使得恶性信用膨胀能够得到有效抑制,实现宏观经济内外均衡。  相似文献   

17.
货币政策是否要对资产价格波动做出反应,是当前国内外金融界争议的焦点。文章从历史和逻辑两个维度梳理了"无为论"和"有为论"两种对立观点争论的焦点和原因,并分析了历史上三次资产价格泡沫导致的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及货币政策选择。在应对与反思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灾难后,双方达成了一定的共识:采取审慎性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并重。但央行如何辨别和度量资产价格泡沫、央行该何时及如何对资产价格泡沫进行反应尚未达成一致。  相似文献   

18.
央行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与合意贷款管理机制调整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今年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广义信贷,进一步加强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监管.本文主要介绍了宏观审慎政策的提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及该体系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9-2021年中国88家商业银行的平衡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估计和系统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实证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于银行风险承担的协同效应。研究发现,“双支柱”政策在银行风险承担方面能够产生较好的协同作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整体能削弱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银行风险承担上升;不同类型的宏观审慎工具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有效性不同,银行流动性宏观审慎工具与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协同作用更为显著;“双支柱”政策的协同效应因经济周期存在非对称性,经济下行期的协同效应要强于经济上行期;政策协同效应存在银行异质性,对于全国性银行“双支柱”政策协同作用不显著,而对于地方性银行则显著影响其风险承担意愿和水平。  相似文献   

20.
《经济师》2019,(11)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文章结合形势变化和当前监管理念,对"宏观审慎和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的外汇管理体系进行了研究,宏观审慎管理着眼于创新宏观审慎调节工具,在政策中嵌入逆周期调节机制;微观监管着眼于以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进行真实、合规性监管,依法依规维护外汇市场秩序;通过完善"两位一体"的外汇管理体系,更加科学有效实施外汇管理,防范和应对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维护外汇市场秩序和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