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碳排放权交易已成为欧美等国实现低成本减排的市场化手段之一。我国碳减排潜力巨大,但是目前还缺乏完善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及其相应的定价机制。在全球碳交易背景下,我国定价话语权的缺失带来了严峻挑战,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多层次一体化的碳交易定价机制,是建立健全碳市场,提高碳排放权交易及减排效率,扭转我国在国际碳交易中不利地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议题。  相似文献   

2.
高扬 《经济导刊》2011,(4):22-24
《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随着全球"碳减排"需求和碳交易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碳金融逐渐成为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当前,碳排放权的"准金融属性"已日益凸显,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低碳革命正以其前所未有的冲击力震撼着世界各国的经济转型,将成为一场新的工业革命。目前,碳金融俨然成为世界各国正积极抓住的战略性先机,以寻求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碳交易市场在碳减排方面的作用,在碳排放限额机制下,针对由多个制造商和多个零售商构成的供应链网络系统,利用均衡理论和变分不等式的方法,构建了碳交易市场参与下的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通过数值分析发现,当碳排放权分配极度不合理时,碳交易市场的存在会抑制制造商产品生产的积极性;当碳排放权分配存在适当偏差时,碳交易市场具有调节分配不合理的作用;碳交易价格较低时,碳限额政策和碳交易市场并不能激励企业积极参与节能减排活动;当碳交易价格较高时,碳限额和碳交易会抑制企业的经营活动。  相似文献   

4.
碳排放权交易因其灵活的市场机制而成为碳减排的重要手段。2013年开始,我国陆续启动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近期,国家发改委明确指出,中国将于2017年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工作。文章通过开展各碳交易试点在覆盖范围、配额分配、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报告和核实机制、交易制度和惩罚机制等方面制度设计的梳理比较,总结碳交易试点工作实践经验,为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提供实证依据和政策支撑。  相似文献   

5.
碳排放交易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碳减排环境政策工具,不仅可以带来环境和经济福利效益,还能影响到经济、财务活动。根据国内外学者围绕碳排放权的历史及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自然环境转变为资源以及碳交易市场的由来;其次,分析了碳交易带来的环境与经济福利效益;再次,分析了碳交易形成的市场的有效运行需要碳交易政策及市场机制的联动;最后,在总结前述研究的基础之上,归纳了一些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建议,为进一步碳排放交易的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6.
在比较分析我国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基础上,文章从碳交易机制设计和市场运行两方面重点分析较为成功的上海试点。发现虽有证据表明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发展推动了上海单位产值能耗的大幅降低;但碳交易体系存在市场交易活跃程度较低的问题,会弱化其价格发现功能,继而影响降低碳减排成本的效果。通过总结上海的经验,文章对未来全国碳市场的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全球金融风暴以来,经济增长模式转型被提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哥本哈根会议背后的激烈斗争让社会进一步聚焦"低碳经济".碳排放权交易是当前实现"低碳经济"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为碳减排工作提供持续的动力.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碳交易法律机制,将有效促进我国碳减排工作,维护我国企业在碳排放权交易纠纷中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碳无形资产是企业在低碳未来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源,而定义并识别碳无形资产是有效管理碳无形资产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分析碳排放到碳减排的价值转换、碳减排活动资产化及碳资产无形化等碳无形资产的起源、变迁及演绎路径,进而揭示碳无形资产的内涵和边界;其次,根据碳无形资产在碳交易市场中的价值流转模型,将碳无形资产分为消耗型碳无形资产和投资型碳无形资产;最后,给出相关碳无形资产研究建议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其中,为占据碳交易市场的主导地位,定价权成了各国之间争夺的焦点.文章基于碳排放权及其交易市场的特征,从金融市场视角分析碳排放权价格的影响因素:一级市场中,主要表现为减排目标、减排技术、管理成本以及市场风险等;二级市场中,主要表现为能源价格、预测价格水平等.并从碳排放权期货交易市场、碳排放权价值估值方法、碳交易风险管理体系和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等方面提出建议,籍以提高我国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的定价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已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有效进行碳减排的两个重要的制度选择。由于我国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量占国内排放总量的比重较高,且国际贸易对国内碳排放水平有较大影响,国际贸易成为我国碳减排制度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我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提高了我国碳排放总量,国际贸易和产业国际转移提高我国碳排放总量并影响我国国内部分行业碳排放水平。因此,国际贸易成为我国选择碳税还是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重要参考。同时,我国实行不同碳减排制度对国际贸易产生不同的影响:开征碳税将对我国国际贸易产生四大影响,实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也将对我国国际贸易产生三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碳减排是一种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而碳排放权交易是碳减排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我国已经开展区域性碳交易,不过各地方立法相差悬殊,使区域性碳交易不能正常运行。借鉴欧盟、美国较为成熟的区域性碳交易立法机制,我国可以通过府际横向合作,构建区域性碳交易立法协调机构,实现信息共享、联动监管、共同执法,将区域性碳交易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为构建全国性碳交易市场法律制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自愿减排对构建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作用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愿减排指自愿碳减排市场中,个人、企业、政府为了对自己排放的温室气体作出抵偿,力图实现"碳中和",而购买碳信用额的一种交易模式。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自愿减排是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前的有力尝试,具有重要意义。从自愿碳减排的角度,分析了自愿碳减排在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中的重要作用,结合自愿碳减排现状,分析其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碳权分配作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设计的重点而备受关注。深圳、上海、北京、广州等试点省市并未采用统一的碳权分配原则。虽然拍卖比免费原则在绩效上更优,但碳权分配的动态混合机制更适合处于碳交易初期阶段的中国。基于欧盟十二个样本国家2005~2011年的数据进行面板分析,证明了祖父原则的弊端以及行业减排潜力的差异性。因此,中国应主要以行业原则免费分配碳权,配以少量拍卖,以完善的碳交易市场和行业发展政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发展碳金融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金融基于碳交易而产生,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作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资源国,如何利用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减排角色不同和我国减排额度供应优势,在能源金融发展博弈中占据主动,是我国政府、金融机构及企业共同面对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美国排放权交易对我国碳交易的启示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丹  龙飞 《经济导刊》2011,(12):18-19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碳排放因果关系的确定,碳交易正在引领下一个经济制高点的形势日渐明晰。我国在哥本哈根峰会上宣布将于2020年把单位碳排放降低至2005年的55%-60%。我国积极探索并实施碳减排的各项措施,包括命令控制手段,以及以碳税和排放权交易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手段。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5—2019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与双重差分法相结合检验碳交易试点政策对碳减排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碳减排,但是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中国中部地区的碳减排,对东部和西部地区的碳减排影响不显著;(2)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为中介促进了碳减排;(3)环境约束力度的强弱对碳减排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强约束对碳减排的影响效应更大。  相似文献   

17.
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日趋成熟,我国却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此有必要分析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关解决策略进行研究。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为碳金融市场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完善碳金融法律框架,强化金融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促进低碳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大力发展相关中介市场;完善碳金融市场,创新和发展多样化的碳金融工具;完善碳交易制度,加快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建设等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减排压力之下,企业将面临产品市场、碳交易市场的双重影响。但是,以往的研究都将碳交易价格视为外生变量,并忽略了碳交易市场的影响。文章将碳交易价格波动作为核心问题,通过构建收益函数模型,以单位产品碳减排量为研究切入点,将碳交易市场的影响内在化,分别分析了企业在产品市场价格波动与碳排放权市场价格固定,以及产品市场价格波动与碳排放权市场价格波动两种情形下的最优策略以及单位产品碳减排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2014年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计划在2030年设定碳排放总量最大限值,为此我国将逐步扩大碳交易市场版图,进行跨区域碳交易。然而由于全国性碳交易立法缺失和地方性立法差异性较大,导致跨区域碳交易市场处于无序状态。在借鉴欧盟、美国较为成熟的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立法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立法协调机制,对碳配额"适区"分配,跨区交易,集中监管,联动执法,为我国在"十三五"期间建成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立法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基于1990—2018年全球41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考虑碳定价制度的滞后效应,从减排效果和经济影响两个方面实证研究了单一碳定价制度和复合碳定价制度的实施效果,发现从减排效果看,单一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比复合制度的减排效果更好;从经济影响看,复合制度对经济的负面影响程度低,其对经济影响的波动性介于单一碳税制度和单一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之间。结合我国当前的碳减排情况,针对我国碳定价制度体系建设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