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深化银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如何科学评价银行业的结构性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区别于早期针对个体样本的技术性TFP增长研究,本文通过构建并分解加总的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对我国银行业以及不同类型银行的结构性TFP增长及来源进行有效评价。结果显示,研究期间,我国银行业的结构性TFP增长表现良好,其中,整体技术进步是主要驱动力;进一步分解发现,制度创新改善和加总的个体技术进步推动了银行业结构性TFP增长。在整体效率变化方面,加总的个体技术效率变化和结构效率变化都有待提高,其中,范围效率变化是抑制结构效率改善的主要因素。考虑不同类型银行,制度创新变化对所有类型银行的结构性TFP增长都影响显著,加总的个体技术变化对股份制和地区性银行的结构性TFP增长贡献更突出;加总的个体技术效率变化、结构效率变化、范围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对不同类型银行的结构性TFP增长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对银行效率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搜集16家上市银行的数据,从经营效率、竞争效率和信贷配置效率这三个维度,选取合适的银行效率指标来分析银行效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经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来检验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实证研究得到银行经营效率与经济增长负相关,而竞争效率、信贷配置效率和经济增长之间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银行业市场势力及其与行业效率之间的关系,分别以我国银行业的成本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为因变量,以市场势力、银行规模、资产配置能力、产权结构、创新程度和稳定性为自变量,构建了三个效率影响因素模型,对市场势力与行业成本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总体水平上,市场势力对成本效率、技术效率之间存在显著负的影响,对规模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我国银行业市场势力及其与行业效率之间的关系,分别以我国银行业的成本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为因变量,以市场势力、银行规模、资产配置能力、产权结构、创新程度和稳定性为自变量,构建了三个效率影响因素模型,对市场势力与行业成本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总体水平上,市场势力与成本效率、技术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影响,对规模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回顾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研究的文献资料,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向;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商业银行银行盈利能力的因素进行了综合性的定性分析说明。先引入了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内涵,接着从银行自身微观层面、行业中观层面和宏观经济环境层面三个角度进行了综合性分析.银行自身微观因素包括资产规模、资本充足度、资产质量、营运效率、流动性状况五个方面的因素:产业层面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主要是从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以及金融市场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的。宏观经济环境层面的因素如经济增长情况、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1994-2009年金融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出我国当前银行业市场集中率和HHI,并根据贝恩的市场结构经验标准和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标准,分析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在SCP分析范式的基础之上,考虑可能影响银行绩效的相关因素,构造了一个非结构实证模型,分析验证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用人效率和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等因素同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从行业整体的角度看,我国银行业整体的市场绩效同市场集中度之间呈正向关系,即集中度-利润率假说,在其他变量,如规模经济和GDP增长率的共同影响下在我国银行业成立。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实证角度研究了青岛市银行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分析了银行业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渠道,随后论述了青岛市银行业规模、结构分别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文章还构建计量经济模型,通过检验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指标间的相关关系、协整关系和格兰杰因果关系,得出回归结果,认为青岛市银行业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导言近些年来,在诸多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中,金融发展逐渐得到经济学家们的广泛关注,而银行作为整个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其结构和效率成为衡量金融发展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关于金融发展特别是银行业的发展究竟对经济增长是否具有作用或作用多大,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经验研究都一直存在争论。本文在对已有相关文献和理论总结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银行业经营、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我国12家商业银行2003-2006年的样本数据,对我国银行业的经济效率和规模效率、市场结构、市场绩效,以及市场结构、效率与绩效三者关系做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结论是:我国银行业的经济效率和规模效率逐步提高,市场结构状况明显改良,竞争程度加剧;改制上市后的银行绩效显著改善。但是关于银行业的结构、效率与绩效关系的"传统的SCP假说"、"相对市场力量假说"、"X效率结构假说"、"规模效率结构假说"在我国均不成立。  相似文献   

10.
罗丹  罗宗儒 《云南金融》2012,(1X):91-93
金融业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的角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贵州乃至全国,银行业仍然是金融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文章以贵州省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978~2009年贵州省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有关的时间序列数据,构造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贵州省经济增长是银行业规模的格兰杰原因,即经济增长带动了银行业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贵州省银行业规模是银行业效率的格兰杰原因,即银行业效率依附于银行业规模。  相似文献   

11.
选取2009-2018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工具变量法(Panel-IV),从规模和结构维度分析我国银行信贷与实体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性差异。结果表明:信贷规模对三大区域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东、中部地区信贷规模与实体经济增长呈U型关系,西部地区呈倒U型关系;信贷的期限结构、主体结构、币种结构和产业结构对三大区域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和银行业,以银行业发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在未来的几年实施差异化和结构化的信贷政策,可以改善信贷资源服务实体经济增长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中国东、中、西部六省(市)1994年到2004年的面板数据对银行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较短时间内是经济发展决定银行结构,而在较长时间内则是银行结构主动地影响到经济发展。所以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受实体经济发展规模的限制,需要分散的银行结构;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发达阶段,集中型银行结构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动态相关性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金融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各类成分关系存在非对称性,金融发展更多表现为经济增长的结果而不是原因。相对经济增长而言,金融发展的"跟随效应"显著。而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均衡关系表明,当金融制度改革能够促使金融发展时,金融发展将更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我国银行业1999-2008年的经营效率进行总体分析与评价,并利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其效率变动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生产经营效率呈现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仍然相对较低,商业银行存在与自身规模不相适应的管理能力。同时,银行业结构、区域分布、规模大小以及企业类型等因素会使银行业在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The debate on the puzz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has remained inconclusive because the effects of banking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size structure are highly intertwined in the existing studies. This paper addresses this problem by specifying an empirical model to disentangle the two structural effects. The analysis uses a data set that includes the banking sector and 28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cross 30 Chinese provinces over the period 1999–2007.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channel through which banking structure affects industrial growth, two interactive variables are constructed to capture the interaction of the prevailing banking structure with labor intensity and the share of non-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each industry, respectively. The regression results are robust and make the case for the ongoing banking reforms to reduce state ownership and promote small banking institutions.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impact of banking sector development on changes in economic structure and growth. We argue that banking sector development has differential effects on industrial sector development and agricultural sector development. We test whether economic structure and growth foster banking sector development. To test our hypotheses, we construct a panel sample of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during 1960–2016. We find that banking sector development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agricultural sector development but exerts no effect on industrial sector development. The negative effect of banking sector development on agricultural sector development is only observed for countries with high degrees of banking sector development. Our results further show that agricultural sector development exerts a negative effect on banking sector development while industrial sector development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banking sector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7.
运用广东2000—2012年面板数据,系统考察了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及其它相关控制变量对广东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发现目前广东金融规模扩张不利于经济增长,而改善金融结构、降低银行集中度以及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则会增加银行业竞争、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数字技术可以帮助市场主体重构组织模式,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业也因此迎来变革。本文基于2014年至2019年我国县级行政区数据,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减缓了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体网点的扩张势头,这种效应主要体现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上,并主要影响这两类银行的基层机构。同时,我们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加快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转型和网点退出,但对国有“六大行”没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影响效果会随着经济发展程度提高和地区金融可得性增加而增强,但随着在位银行的市场势力提升而下降。本文为理解数字经济时代银行业的变迁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Utilizing the recent dynamic panel GMM estimation techniques for 36 markets,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nking industry volatility and future economic growth, and provides empirical evidence complementary to Cole et al. (2008) who examine the finance-growth nexus from a unique asset pricing theory perspective and document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nk stock returns and future economic growth that i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a series of country-specific and banking institutional characteristics. We find that the negative link between banking industry volatility and future economic growth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government ownership of banks, the enforcement of the insider trading law, systemic banking crises, and bank accounting disclosure standards, while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s ambiguous. The significant results are primarily driven by the data from emerging markets.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我国对影子银行的定义测算其规模,并在此基础上采用2002—2014年的月度数据和结构VAR模型(SVAR)实证研究了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近些年我国影子银行发展规模均以较为平稳的速度增长;影子银行短期内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但总体来看其发展对我国宏观经济具有积极作用;影子银行发展对我国金融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规模过度扩张将会增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弱化其信用中介功能,对金融稳定产生负向冲击效应。最后在总结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