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基于生产队收益分配数据,利用分层线性模型(HLM),计算了人民公社时期由于所在生产队不同而导致的农户间收入差异。结果表明,生产队因素可以解释农户间收入差异的三分之一强(37.73%)。将生产队影响因素分解为结构性因素(现代生产要素采用)和制度性因素(国家提取比例)后发现,现代生产要素采用越多、生产队农业生产能力越强,越有利于提高农户收入;国家提取比例越低越有利于农户收入提高。本文首次计算了生产队层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有利于理解人民公社的效率损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刘浩  刘璨  刘俊昌 《改革》2021,(1):109-124
利用6省区、15县市、2707个样本农户1995—2016年连续跟踪调研数据,在充分考虑相关政策和市场因素等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定量估计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生产要素投入的影响,采用递归方程模型估计了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的直接影响(退耕还林补助与放弃的退耕地种植业收益之差)和间接影响(退耕还林工程引起生产要素配置调整带来的收入变化)。结果表明:第一,农户参与退耕还林使其耕地经营面积减少25.06%,林地经营面积增加57.88%,以土地为基础的生产费用减少11.41%,非农劳动力投入增加9.99%;退耕还林工程对样本农户以土地为基础的劳动力投入和种植业集约经营未产生显著影响。第二,退耕还林工程直接增加了样本农户3.73%的以土地为基础的收入,间接增加了8.57%的以土地为基础的收入和7.85%的非农收入。第三,相对于黄河流域,退耕还林工程对长江流域样本农户收入的直接影响较大,但间接影响较小。在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设计中,需充分重视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生产要素投入和收入的影响及其路径,强化因地制宜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文章建立高校与农村经济组织间产学合作模式(研发合作模式和成果交易模式)讨价还价模型,分析农村经济组织提出何种模式及高校接受程度的影响因素。得出如下结论:政府对研发合作模式的奖励额度越大、研发合作双方努力成本越小,越有可能达成研发合作模式;农村经济组织吸收能力越强,高校知识存量越高,知识保留效用越低,则越有利于两种合作模式达成;而交易价格和合作收益分配比例对合作模式选择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验证村级迁移率提高是否会缩小村内农户间收入差距,结果发现村级迁移率提高不仅没有缩小村内农户间收入差距,反而显著地扩大了村内农户间的收入差距.本文依据村级迁移率的大小对样本进行选择,差分模型的结果表明,在低流动样本地区迁移网络扩大了农户间收入差距,而在高流动地区迁移网络却缩小了农户间收入差距,但这种影响并不显著.笔者认为村级迁移率提高反而扩大村内农户间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是迁移网络规模效益没有形成和目前的户籍制度造成外出务工的农民不能在城市定居.其政策含义是:加强农村迁移网络的建设,提供均等的迁移机会;明晰农村产权制度,促进农村土地流转;适当放松户籍制度,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合.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问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浙江、云南两省农村女性就业收入影响因素的共性和差异.研究发现,家庭收入越高、受教育年限越久、健康状况越好、政治面貌为党员、拥有技术、参加过培训、曾经外出务工等因素有利于提高两省农村女性的收入.家庭人口数量越多,则越不利于提高农村女性的收入.年龄、民族、子女数量、户口状况、婚姻状况对两省农村女性收入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董程成 《科技和产业》2012,12(5):125-130
基于安徽省粮食主产区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利用多项Logit模型的研究发现农药施用决策者的非农就业状况是影响小规模农户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需求意愿的主要因素:非农业就业距离越远、时间越长、收入越高的农户,购买"承包防治"意愿越强;而种植大户倾向于选择"代防代治"方式解决临时性、季节性的农药施用劳动力短缺;但农户个体特征变量对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需求意愿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何玉霞 《理论观察》2006,25(1):79-80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宏观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由于收入来源的多样化等多种因素的差异,农户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这种收入差距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分析农户间的收入差距,探讨收入差距的原因,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河北保定清苑县一个生产队的实物账及其他调查资料,以个案的方式,针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户劳动报酬实物化问题,揭示其抑制农户消费行为的合理化,以及助长农户超计划分粮的策略性行为,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历次无锡、保定农村经济调查的缺憾。  相似文献   

9.
由于文化背景、居住环境、社会发育程度等的特殊性,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农户行为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农户,因此影响其收入的因素可能存在差异.文章基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族自治州13个县(市)、223个村、3000户农户2006年至2009年4年收入的微观数据,利用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建立农户收入的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对影响农户收入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在农户资本要素禀赋中,农户生产性资本、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劳动力是否受过培训以及就业劳动力人数对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农户生产经营结构中,种植结构和是否兼业都对农户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而非农就业却对收入有反向的影响.村庄的外部环境亦对农户收入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徐烜 《新疆财经》2010,(5):17-20
本文从农户的角度出发,在理论分析和基层调研基础上,建立了反映影响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各个相关因素和土地利用变化之间关系的计量回归模型,发现农户现有农用地面积、农地流转率、农产品销售率和农户家庭非农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这四个因素显著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从而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户受益、福利水平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关联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耀波 《改革》2012,(3):97-102
分析不同成本分担方式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户受益程度和福利水平的影响,基于成本分担的视角探讨农户福利内涵,结果表明:农户收入、农户满意度和农户间收入差距是解释农户福利的三个维度,且不同融资渠道下农户承担成本差异将通过三个维度指标来影响农户福利;农村公共产品效果评估研究的思路应拓展到提高广大农户福利水平方面。  相似文献   

12.
福建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与农民收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春 《特区经济》2009,(5):186-188
采用国家统计局福建农村住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户家庭人力资本水平与家庭收入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户主的文化程度越高,农户家庭的总收入越高,家庭收入中来自稳定的收入越多,收入来源越多样化,家庭的生活水平越稳定。随着家庭平均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户家庭的收入也不断提高,教育投资的收入弹性呈递增趋势,随着时间的推进,教育对收入的效应逐渐加大。从培训来看,接受培训的农户家庭,其收入明显高于未接受者培训的家庭的人均纯收入,而且随着家庭劳动力接受培训次数的增加,家庭收入也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云南红河州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多层统计分析方法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收入不平等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收入不平等不仅存在于乡镇之间,还存在内部家庭之间;地理地势是影响农户在乡镇之间收入差异的重要因素,而土地、种植结构、资本投入、教育、工资比重、负担率、培训、非农产业参与率反映了农户之间的个体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减少收入不平等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利用全国调查数据《农业合作化第一年二十五省(市、区)农业生产合作社典型调查》(1959年)计算,发现高级社成立第一年(1956年)农户增收效果较为明显,70%左右的农户收入增加,人均收入较上年增加8.6元,增长幅度为16.3%,这增强了农民参与合作社的信心。在增收的农户中新下中农成分农户增收比例最高,达72.89%,这更提升了贫下中农的合作热情。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保存的"无锡保定农村调查系列资料"是研究农户1929年到2010年经济变迁难得的样本。本文利用这一调查资料中有关无锡农户收入的数据,分析农户收入结构的变迁。本文认为,无锡农户人均纯收入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农户收入结构变迁的总趋势是:家庭经营性纯收入所占比例下降,工资性收入所占比例上升,财产性收入占比先下降后上升,转移性收入在新世纪初期出现大的提升。农户收入结构的显著变化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发生的。无锡农户收入结构变迁的主要动力是持续的工业化与城镇化。本文从实证角度,印证了学术界对于中国农户收入结构变迁的基本判断。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保存的"无锡保定农村调查系列资料"是研究农户1929年到2010年经济变迁难得的样本。本文利用这一调查资料中有关无锡农户收入的数据,分析农户收入结构的变迁。本文认为,无锡农户人均纯收入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农户收入结构变迁的总趋势是:家庭经营性纯收入所占比例下降,工资性收入所占比例上升,财产性收入占比先下降后上升,转移性收入在新世纪初期出现大的提升。农户收入结构的显著变化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发生的。无锡农户收入结构变迁的主要动力是持续的工业化与城镇化。本文从实证角度,印证了学术界对于中国农户收入结构变迁的基本判断。  相似文献   

17.
利用国家统计局(NBS)数据,本文测度了1980—2010年间中国农村贫困变动趋势以及收入增长和收入差距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利用中国家庭收入项目(CHIP)数据,本文估算了1988—2002年间收入增长与不平等对从事不同经济活动类型农户贫困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以绝对贫困度量,农村贫困指数不断降低;以相对贫困标准度量,贫困指数有所提升;外出打工是目前农户摆脱贫困的有效方法,相比之下,务农农户贫困状况始终最为严重,增加组内成员收入,缩小组内差距对减少务农农户及农村贫困的意义重大;弹性计算结果显示,尽管收入增长是导致贫困下降的主要原因,但降低组内不平等程度对缓解贫困具有重要作用;四个组别当中,对务农农户组进行资金扶助将起到更大的扶贫效果  相似文献   

18.
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与农民的生活满意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入分配通常被认为具有负的公共物品特征,收入差距越大,人们受到的负面影响也越大,生活满意度越低。与通常的看法不同,本文利用在湖北和湖南两省收集到的农户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虽然村庄内部的农业收入差距越大,农民的生活满意度越低,但村庄内部的非农业收入差距对农民的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的不利影响,原因在于这种收入差距不是由制度因素而是由个人能力不同所致。因此,收入差距并不总是产生负的福利效应,关键是要消除导致收入差距的制度因素,使人们享受制度公平。  相似文献   

19.
收入不平等对家庭消费的影响源于家庭对社会地位的追求。文章利用2008~2016年浙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实证研究了收入不平等对农户家庭消费的影响。在控制农户家庭纯收入等因素后,收入不平等与农户家庭消费呈显著负相关。在此期间,浙江农户家庭基尼系数平均下降了0.071个点,农户家庭消费上升约4.5%。另外,收入不平等对中低收入农户家庭消费的影响明显强于高收入家庭,对不同年龄农户家庭消费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稳健性检验的结果表明以上结论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重庆市34个区县1268个农户家庭的大样本调查数据为依据,以价格形成机制、供求形成机制为理论基础,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农户与非流转农户的实证比较分析,针对农户经济效益的核心属性,以其他相关因素作为背景属性,提出并验证以下假设:第一,农村土地市场中农户是市场主体,其流转意愿受到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第二,农村土地市场中农户的农业收入对农户土地流转的选择已没有影响;第三,农村土地市场中土地价格即补偿费用和非农收入(主要是务工收入)是土地流转选择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