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0年9月1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提出,要"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  相似文献   

2.
论哲学视域下的“包容性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包容性发展"渊源于"包容性增长",最初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提出,目标就是要使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利益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使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效益和财富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它的基本内含:关注所有人群的发展是它的核心目标;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它的多维向度;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是实现它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3.
楼继伟 《发展》2013,(6):7-8
国家适当提取财政收入,适当实施再分配政策,主要是创造公平发展机会,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基础作用,这种发展途径是可持续的。对于"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大家理解不尽相同。从比较宽泛的角度,可理解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统筹发展。如果把概念缩小一点,包容性增长就是要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所有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20109-9月16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武时,发表了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胡主席强调,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针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不平衡的状况作出了分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构建“富裕民生、协调发展”的增长模式。现将《构建“富裕民生、协调发展”的增长模式》中有关对策建议摘录发表,供读者参阅。  相似文献   

5.
包容性增长是亚洲开发银行于2007年首次提出的概念.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理念,其实质是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地区、惠及所有人群.与单纯的经济增长相对立,包容性增长强调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而"更公平"三个字写进党代会报告,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化,也是中国政府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坚定践行包容性增长的明确信号.  相似文献   

6.
包容性增长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命题。包容性增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世界经济中的包容性增长,就是要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世界各国人民。这也是帕累托改进和优化的问题,即一国的经济增长,不应损害其他国家发展的利益,国与国之间要协调与共赢发展,这需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利益诉求相互包容和理解,要客观对待各国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充分尊重各国多样性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在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包容性增长,也就是要将改革开放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  相似文献   

7.
王建社 《宁波通讯》2010,(12):21-24
(一) 胡锦涛总书记不久前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倡导包容性增长,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他指出,我们应该坚持发展经济,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以人为本,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我们应该坚持优先开发人力资源的指导方针,实施有利于充分就业的发展战略,提高全体劳动者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以来,我们看到了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在经历各种坎坷之后,也看到了许多问题。改革的成果是否能惠及到每一个人?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是否给每一个人提供了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空间?社会的公平和公正是否实现了?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各国是否正在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发展,共同受益?本文将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包容性增长的伦理学价值及其意义,并从包容性增长理论的角度对实现社会公平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加入WTO后带来了经济的迅猛增长,但随之也带来了许多尖锐的社会问题,其中最的大问题就是经济利益的分配问题。如何使经济的增长惠及全国各地人民,如何协调经济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正是"包容性增长"这一新兴名词提出的时代场域。文章旨在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发,考察"包容性增长"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0.
"包容性增长"理念的提出 在"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包容性增长"的原始意义在于"有效的包容性增长战略需集中于能创造出生产性就业岗位的高增长、能确保机遇平等的社会包容性以及能减少风险,并能给最弱势群体带来缓冲的社会安全网."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将包容性增长纳入“十二五”规划,认为实现包容性增长,可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为实现公平、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社会基础。而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彻底扭转传统发展中重增长忽视民生、重规模忽视质量、重生产总值增长忽视资源环境保护等倾向,首先要创造适应包容性增长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2.
“包容性增长”最早由亚洲开发银行2007年提出。普惠金融体系的基本含义是: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文章在分析包容性发展和建立普惠金融体系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宗禾处 《当代陕西》2010,(11):19-19
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即为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它涉及平等与公平的问题,包括可衡量的标准和更多的无形因素。  相似文献   

14.
实现包容性增长是目前增长战略转型的核心目标,但是在我们沿着包容性增长这一模式行进时,必须要注意经济安全问题。实现经济安全是为包容性增长保驾护航,只有经济增长安全、人们得到安全的保障,包容性增长的实现才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经济包容性增长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在新的时代提出了和谐发展和绿色转型的要求,共生效应成为区域经济发展追求的目标.共生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成功运用,开创了共生理论由生物学领域向社会学,以至于经济学领域的拓展和延伸.共生效应的实现为包容性增长范式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基础,包容性增长与其生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领域的结合为区域经济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目标和模式.文章正是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共生理论与包容性增长的关系、包容性增长的研究现状和动态、共生理论与包容性增长在区域经济发展领域交集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和应用前景.通过分析,可以为区域经济包容性增长观念的提出提供理论支撑和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6.
包容性增长     
《天津经济》2010,(11):83-83
一、包容性增长的提出"包容性增长"概念最早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2009年11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发表题为《合力应对挑战推动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强调"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2010年9月16日,  相似文献   

17.
"包容性增长"概念的生成,是20世纪中期以来人们不断深化的关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认识成果的浓缩;"包容性增长"概念的出场,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性;"包容性增长"的核心指向,是以机会平等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理念;"包容性增长"概念的中国语境,立足我们党发展观的嬗变,与近年来我国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8.
马晓语  张烨 《科技和产业》2022,22(2):113-118
基于经济可持续增长、机会均等、共享发展成果3个维度,选取29个二级指标构建中国包容性增长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对中国30个省市2013—2019年的包容性增长水平进行评估,同时对各省各区域间的发展差异程度展开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省际包容性增长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大部分省市发展速度较快且发展质量较高;省市间的包容性增长发展水平差距在逐步缩小,但是区域间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包容性增长发展水平高,中西部地区较为落后,呈现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民生问题一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问题,它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提包容性增长就应以改善民生为主题,在包容性增长中努力把握关于改善民生为主题的民生原则,确保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杜玲 《科技和产业》2023,23(2):90-95
在包容性增长的视角下,利用2005—2020年相关数据,结合相应的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首先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3个维度对四川省整体包容性增长水平进行动态测度分析,进而为四川省长期可持续协调发展提出有建设性且合理的建议。主要结论如下:总体来看,2005—2020年,四川省整体的包容性水平呈现上升趋势,社会包容度和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维度的包容性水平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经济增长包容性情况波动较大。可见,四川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在资源环境方面取得的成果较好,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包容度都得到一定提升。但是经济增长受各因素影响呈现螺旋式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