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本文从研究税收影响通胀的作用机理入手,分别探讨了增税政策和减税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的机制和局限性。通过分析我国当前房地产市场的供给、需求和政府规制情况,指出我国房价高涨是住房供给结构不合理情况下的价格“虚高”.针对房价高涨.国家应该采取有增有减的税收政策,进一步提出完善我国房地产税制的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分析——兼议房地产过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地产过热”、“房地产炒作”和“房地产泡沫”等是近期中国房地产市场现状的最热门评论,然后而通过结合相关数据,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我国不存在全国性的房地产泡沫,但在供给有限的情况下,旺盛的真实需求和被放大的投资需求是推动我国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而市场交易的不规范导致的房地产炒作对房价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必要采取宏观调控,和完善相关的交易机制、产业政策和措施,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引导,规范市场运作,保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征收房地产税收的目的就是遏制房价的上涨以及增加财政收入。然而,由于当前中国房地产征税效率低,对房价上涨也没起到抑制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房地产税收状况的分析,借鉴他们有效征税和成功遏制较高的房价措施,并结合我国房地产税收实际状况,提出一系列房地产税征收政策及改进措施来不断完善我国房地产税制。  相似文献   

4.
税收是调节房地产市场最有效的经济杠杆之一,现行的调控政策几乎都是从流转环节入手,导致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较差。而从现行房地产市场的税负分配和税负转嫁的角度进行分析可发现:在现行房地产税收调控实践中,只有充分考虑整个房地产市场税负分配及现实中房地产市场的税负转嫁,才能找到政策调控的正确着力点。现行房地产市场税收调控政策的重点应是对空置的房地产征收较重的保有环节的税收,对百姓消费居住的房地产则应实施合理的减免税。  相似文献   

5.
房地产业发展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是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建立房地产市场发展评价模型,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处于求过于供的非均衡状态,房价上涨与成本增长不匹配,仅单边提升了供应者获利水平,需求者承受了房价的不合理上涨.针对当前宏观调控的不足,应调整调控思路,加大需求的宏观调控力度.  相似文献   

6.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房地产业“营改增”也是我国全面推行“营改增”税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对房地产业“营改增”税收效应进行分析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区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房地产服务企业在“营改增”中不同的税负抵扣链条,运用税负差异公式,实证分析了房地产业“营改增”税收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房地产开发企业“营改增”税收效应是减税效应,房地产服务企业享受的减税效果大于房地产开发企业。  相似文献   

7.
在周边城市房价上涨势头猛烈的环境下,江门市受其自身条件的约束,房地产投资和房地产价格仍然保持较平缓的增幅。但是江门市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供应结构不合理,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供应紧缺,商品房空置面积较多等不稳定因素。解决这些问题是健康发展江门房地市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房价上涨是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国房价快速走高,特别是一线城市的房价屡创新高,超级豪宅不断涌现,其价位之高令人瞠目结舌。人们议论纷纷,为这种高房价现象寻找原因。谁是高房价的推手?本文基于这样的背景,选取房地产价格作为研究对象,从房地产供求结构、政府调控政策、社会关联因素三个方面综合研究分析现阶段我国房价上涨的原因,提出对策,促进房地产市场价格的理性回归和市场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9.
经验与借鉴;国外房地产税制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现行的房地产制收制度尚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不能发挥税收应有的功能,一定程度阻碍了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房地产税制的成功经验,健全完善我国房地产税制,从而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经历了一年左右以销售量萎缩为主要特征的调整后,土地一级市场“地王”频现,商品房销售量大幅反弹,一些城市的商品房价格快速上涨,许多人担心房价上涨失控。中国房地产业因未来经济发展、城市化加速等,具备向好的客观条件,但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走过的历程告诉我们,房地产市场具有起落周期,中国房地产市场应极力避免大起大落,而协调发展是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2008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一度呈现过热倾向,投机需求严重,房价飙升。为此,国家连续出台了各项具有针对性的房产限购、限贷"、新房产税"试点等调控政策,但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调控一直使地方财政倍感压力。在此背景下,于2012年前后,我国多地调整了普通住宅标准。然而,与其说这是理顺我国房地产政策的适时之举,不如说这是对房价上涨之后的事后背书。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持续适时的调控政策,更需要通过税收的征纳加以规范。合理的纳税评估周期,可以较好地完善我国房地产市场。  相似文献   

12.
房地产税改革在我国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房价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备受关注,利用房地产税调控房价成为下一步调控房地产市场和重建财税体制的关键。已有关于房地产税调控房价的实证研究多从房地产税交易环节或持有环节分析税收变动对房价的影响,较少综合考虑房地产税各环节与房地产市场结构因素的综合影响。利用Carey模型,引入房地产税和市场结构变量,同时考察了不同环节房地产税对房价的影响和市场结构对不同环节房地产税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持有环节房地产税对房价具有抑制作用,交易环节房地产税对房价具有推动作用,房地产市场结构在影响房价的同时也会对不同环节房地产税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房地产保有税是一把"双刃剑"。对住宅房地产保有环节征税能够有效限制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性需求,从而改善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以达到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目的,但是,传统的房地产保有税同样会抑制消费,打击对房地产的真实需求,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房地产保有税正式出台之前,必须合理设计税制,使其充分发挥税收调控职能的同时,将其对消费的影响降到最小。  相似文献   

14.
刘大鹏 《全国商情》2010,(12):108-109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自2008年低谷期以来,又进入一轮疯狂涨价的周期,尽管政府通过不同方式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但成效甚微.本文将从有限理性角度来分析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居民投资需求本质,并在抑制房价上涨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房价上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房价在中国不同区域差异很大。房地产对社会发展而言存在财富累积效应,能促进经济增长,但房地产市场一旦出现非理性行为,则会产生房地产泡沫甚至引发金融风险。土地财政、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供需双方的价格预期以及国内金融支持和国外资金流入,是导致我国房地产扩张过快的主要因素;同时,中央政府的经济政策对房价的调控效果受到地方政府、开发商、银行等利益集团的制约。因此,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应找到一个合适的均衡点,不能引发短期的经济衰退,更不能膨胀泡沫。从长期来看,不能把房地产作为一个支柱产业来发展,应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培植新的支柱产业;同时,要加快税收体制改革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6.
房价居高不下已经成为当今国内社会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造成房价上涨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炒楼行为的存在,地价的上升,房价预期高涨等等.本文首先通过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特点的分析,得出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是一种区域性寡头垄断市场;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况,分析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合谋动机以及合谋的博弈过程;最后针对房地产企业间的合谋提出一些合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房地产价格对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我国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从宏观环境角度、金融存款角度、消费价格指数角度、房地产开发成本角度分析了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调控房地产价格,促使房价理性回归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宏观经济与房地产市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有喜有忧,投资结构不合理,煤、电短缺,运输紧张。房地产发展中出现了波动,房价上涨,发展速度下滑的迹象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19.
房地产保有税是一把"双刃剑"。对住宅房地产保有环节征税能够有效限制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性需求,从而改善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的局势,以达到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目的,但是,传统的房地产保有税同样会抑制消费,打击对房地产的真实需求,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房地产保有税正式出台之前,必须合理设计税制,使其充分发挥税收调控职能的同时,将其对消费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相似文献   

20.
台湾房价不合理飙涨,非不动产市场之正常现象.为了抑制快速上涨的房价,政府通过立法施行奢侈税以管控房地产政策,来防范可能产生的房地产泡沫危机。本文探讨、分析奢侈税政策内容及施行现况,藉由发展期间的观察及探讨,分析法令施行后对不动产交易市场产生的影响,使用专家访谈的方式,汇总分析结果,并整理归纳出不动产中介业因应之道。建议应有效整合房地产政策,使相关配套措施更加完备,进而有效抑制房价,使不动产市场健全发展,交易价格走入正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