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来,职工特别是国有单位职工下岗、失业数量大幅度增加,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它对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等都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现阶段的职工下岗、失业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数量大。有关资料显示,近两年下岗、失业人员已经达到1500多万。今后几年这支队伍每年还会增加几百万人。二是涉及面广。前些年下岗、失业主要集中在经济效益不好的国有企业,现在不仅扩大到了所有国有企业,而且也扩大到了其他类型的企业;不仅政府机构正下岗分流,而且事业单位也会紧随其后。三是持速时间长。如果从80年代末的“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2.
《中华商标》2002,(2):25-28
在当前企业转制进程中,国有、集体企业商标资产的处置情况一直引人关注。最近从苏州市工商局对苏州市转制企业调查的情况看.商标处置现状不容乐观,应引起有关部门和企业的重视。截至2000年9月底.苏州市企业总数为78436户.其中,国有、集体企业37278户.实行转制的企业16293户。全市注册商标  相似文献   

3.
1.目前的就业形势与难点所在。截至1997年底,全国共有下岗职工1500万人,约占全部职工的8%左右。其中,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700万人,约占国有企业职工的10%。由于下岗人员的增加,城镇失业率上升,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目前就业形势的恶化。理由如下:第一,中国目前下岗人员的增加,是在经济继续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出现的,而不是经济形势恶k、就业岗位绝对减少的结果。第二,下岗人员增加,是隐性失业向显性失业的转换,这有利于转变人们的观念,增强竞争意识,克服惰性,提高素质。第三,多余人员下岗,也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和老工业基地之一,国有经济比重大,企业冗员负担沉重,下岗失业人员数量多,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破产企业失业人员、集体企业未参保人员等形成的贫困阶层的弱势群体。解决好这部分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问题,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一项基础性、前提性工程。本文根据吉林省弱势群体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登记失业人员与企业下岗职工中存在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名为失业人员或下岗职工.实际上正在从事各种正规或非正规的有收入的劳动。这部分人实质上已实现了再就业.但在统计和法律关系上只反映为“下岗待工”。劳动就业部门把这种情况称之为隐性就业现象。在当前特殊的经济转轨时期,隐性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百姓谈论的热点.再就业工程的难点。  相似文献   

6.
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概况1.企业职工下岗、分流所遇到的问题。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资产重组和技术设备的更新,我国经济结构进行了战略性的调整。当前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在不断增加,有国家的大气候因素存在,但也有各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有的企业是生产技术和设...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们煤炭行业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对煤炭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时期。随着煤炭企业以产定人、减员增效、破产重组、下岗分流的实施,今后一段时间会有一部分职工下岗。如何安排好下岗人员的再就业,已经成为当前最普遍面临的问题。 煤炭企业的特点是人员众多,技术技能单一,适应社会需要面窄。所以,实施再就业工程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失业保障在维持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促进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作用越来越大。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也日趋严峻,如果不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则必将影响到社会保障体系乃至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以瑞典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成功实施为借鉴,通过失业保险的途径激励失业者再就业,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运行的低效率对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的影响,阐述了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缺陷及其修复机制。文章认为,国有企业所依托的内部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决定和就业政策的制度性特征,是造成目前国有企业就业弱势群体就业困难的内在原因,并提出了牺牲效率为代价而过多地使用被动的失业政策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应从修复内部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入手,打通内外部劳动力市场,配套使用主动和被动的失业政策,才是减少国有企业就业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鼓励下岗职工非正规就业的几点思考吕庚佐近年来,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国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加快调整,城镇失业人员和企业富余职工大量涌现,实施再就业工程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又是一件事关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大批失业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  相似文献   

11.
国有大中型企业兴办附属集体企业是一个普遍现象,几乎每个企业都兴办了少则数个、多则近百个集体企业。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国有大中型企业中附属集体企业的何去何从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本文以有色金属工业企业为重点,分析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的集体企业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和现状,提出集体企业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一、政府引导 ,社会提供再就业支持解决企业富余人员下岗问题 ,最根本的出路还是发展经济 ,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当前我国失业保险还处于起步阶段 ,国家不可能一下子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失业保障的情况下 ,政府应把解决企业富余人员的措施 ,放在服务引导、政策推动、增加新的就业机会等方面的支持上。这主要包括 :──搞好组织协调 ,加强宏观调控。要坚持减员增效同促进再就业相结合 ,职工下岗分流同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 ,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 ,有计划、有步骤、有程序、有制度地实施 ,规范企业行为 ,对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 ,既不能…  相似文献   

13.
随着企业改革深化、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人员流动和职工下岗难以避免。这虽给一部分职工带来暂时困难,但从根本上讲,是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符合工人阶级长远利益的。我厂职工下岗的对象主要是因改革转制、机构撤并的富余人员和因文化、  相似文献   

14.
谈国有煤炭企业主辅分离的机遇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有煤炭企业主辅分离的机遇 1.抓住机遇,把握和用好政策。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出台了有效的实施办法,全面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工作。原国家经贸委等八部门联合出台的2002年859号文解决了多年来国企改制中国有资产处置、改制分流的范围、改制分  相似文献   

15.
《航天工业管理》2002,(11):47-4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对国有企业裁员有新规定。为保障职工合法权益,防止国有企业大规模集中裁员,减轻失业压力,《通知》做出三个方面的规定。一是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的企业,其职工安置方案必须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报当地政府有关机构审核批准。凡职工安置方案和社会保障办法不明确、资金不到位的,不得进入关闭破产程序。二是正常生产经营企业裁减人员,其减员方案要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凡不能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并妥善解决职工债务的,不得裁减人员。三是国有大型企业一次性…  相似文献   

16.
在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特殊时期,解决好油田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和待业子女的就业问题,成为事关油田稳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应该注意充分运用市场方法,大力发展油田劳务经济,将油田人多的“包袱”变成有效的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在国有工业企业出现的严重的职工下岗问题,理论界提出了各种政策建议,其中有一种主张是放松银根,以投资扩张带动就业增长。本文实证分析了国有工业企业投资与就业增长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自1980年以来国有工业企业投资对劳动的吸纳弹性逐年递减,并分析了出现这一规律的原因。这一规律说明,依靠投资扩张实现就业增长来解决国有工业企业目前存在的严重的职工下岗的压力是行不通的。现实的选择是在国有工业企业的资产存量调整中,改善其生产经营状况,增加盈利,在结构调整中逐步消化职工下岗的压力。  相似文献   

18.
从当前的经济形势看,失业无疑已成为最为突出的宏观经济问题,如何在不引致通胀复发的前提下解决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宏观经济政策选择面临的最大挑战。下岗、失业等以结构问题形式出现,但在结构的背后存在总量问题,总量问题加大了结构问题的解决难度。当前的结构问题由于其特殊的产业组织特征,宏观经济政策松动时,容易形成一松就胀局面,强化和延误结构问题的解决;政策紧缩时,又容易陷入僵局,使结构调整难以实质性推进,这是当前结构问题的症结和结构调整的难点所在。1998年要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一致性,不引致人为波动的前提下,重新考虑政策可信度与灵活性的协调问题,适时调整,适度松动。  相似文献   

19.
正企业内部信访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职工群众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而变化。在调查核实和解决处理国有煤炭企业内部信访问题时,如果相关政策没有宣传到位或企业没有按照相关政策公开、公平、公正办事,信访问题就可能上升为稳定问题,由此形成不稳定因素,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煤炭企业信访部门和信访干部要主  相似文献   

20.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随着十五大精神的全面落实,已进入了实质性攻坚阶段。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深化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职工医疗保障特别是国有煤炭企业,剥离其社会职能内容之一的企业医疗卫生机构,能否剥离和如何剥离?剥离后企业的医疗保障如何实现等问题,既困扰着各级政府的卫生行政部门,也因扰着各个正在或将要转制的企业,本文着重对上述问题予以分析,并提出解脱困境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