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财务报告的公允价值计价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勇 《四川会计》2000,(8):28-30
财务报告是企业披露其经营状况信息的一种形式 ,投资者、债权人在进行相应的决策时 ,主要依据就是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但作为企业经营信息提供手段之一 ,财务报告面临来自其他信息渠道的挑战 ,必须不断改进 ,提供更有用的信息 ,才能保证旺盛的生命力。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扩大 ,传统的以历史价值计价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告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另一方面 ,随着金融业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以公允价值为基础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衡量成为可能 ,同时公允价值信息与决策更相关。财务报告计价基础的变化正体现了从信息观向计量观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信息观和计量观是会计的两大模式。信息观以有效市场为前提,认为在不完善的市场中,企业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编制的会计报表具有信息含量。计量观认为在完善的市场条件下,在合理保证信息可靠性的同时将公允价值引入财务报表能够更好地帮助投资者预测企业未来业绩。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信息观一直在财务会计理论和研究中占据统治地位。这源于1968年鲍尔和布朗(Ball & Brown,本文以下简称BB)的实证研究。BB以1957到1965年9年间纽约证券交易所26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排除了财务报表内可能提供信息的其他部分,如流动性和资本结构,将注意力集中…  相似文献   

3.
财务会计目标及其演进表明,在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时代,决策有用观必然取代受托责任观而居于主导地位。本文通过对计量观和信息观的比较,认为计量观更符合投资者评估企业价值的需要。满足计量观要求财务报告大量引入公允价值,这对现行的财务报告提出了挑战.基于计量观的现行财务报告改进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在财务报告的演进过程中,财务报告的目标渐渐从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具体而言,历史观是早期观点,信息观和计量观则是随着相关科学的发展而逐步提出来的,是实践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高毅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24):111-112
盈余管理主要是指企业管理层在规划交易和编制财务报告时,利用会计准则的不完善以及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依照一定的职业判断对财务报告中有关盈余信息进行管理,致使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不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行为。其目的是影响以企业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盈余是最为重要的指标,导致盈余管理从未间断。而公允价值计量由于本身的特点也成为盈余管理的工具,但其与盈余管理没有必然联系,可以采取有效对策限制公允价值计量下的盈余管理空间。  相似文献   

6.
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透视会计准则的新理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反映的是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资产和负债在资产负债表日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并列示于利润表中。由此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体现了我国会计收益的计量由利润表观向资产负债表观的转变,财务报告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过渡,进一步贯彻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有效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信息观以有效市场假设和理性决策为前提,以会计信息的决策价值为核心,把盈余反应系数(ERc)作为衡量盈余质量高低的根本指标.然而单纯ERC指标很难客观评价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质量和投资者保护水平.计量观通过Felcham-Ohlson超额盈余折现模型等计价模型打开了从会计盈余到公司价值的"黑箱",不过,由于忽略了真实性评价和市场反应蕴含的意义,计量观同样无法保证评价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会计理论界对会计目标的理解存在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基于决策有用观,为了反映企业资产、负债的内在实际价值,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需求,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理论界逐步完善,在实务上得到应用。为了尽量规避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公允价值具体确定程序的披露也应更加全面,可能引致的财务风险也要予以充分揭示。  相似文献   

9.
遵循信息观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遵循计量观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将信息观和计量观在更高的平台上进行契合可以更有效地实现决策有用性的会计目标。  相似文献   

10.
损益观和资产负债观的优劣比较,一直是学术界较为热门的话题。损益观以历史成本计价,在虚拟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经济环境中,其涉及到的分摊预提等多种人为会计操作,容易引起短期行为和盈余操纵。资产负债观通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缺乏活跃市场的情况下也同样面临着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估价不准、未实现损益的确认不实等影响会计信息可靠...  相似文献   

11.
遵循信息观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遵循计量观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将信息观和计量观在更高的平台上进行契合可以更有效地实现决策有用性的会计目标。  相似文献   

12.
关于公允价值的相关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涂娟 《财会通讯》2006,(5):80-80
一、我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现实意义(一)“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的必然要求。当财务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转变到“决策有用观”时,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相应地从侧重可靠性转变为侧重相关性兼顾可靠性。一般认为,历史成本计量能在较大程度上解决可靠性问题,从而形成历史成本计量的主流。“决策有用观”必然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与决策无关的信息即使再可靠,对信息使用者来说也是无用的。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能够提供决策者进行现时决策所需的报告企业现时经营业绩及未来信息资料,大大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投资者保护观的视角探究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即在分析投资者保护观下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的基础上,探讨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在满足投资者信息需求方面是否表现出可靠性.初步得出结论:在投资者保护观下,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决策有用性是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而决策有用的前提是会计信息应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可靠性和相关性犹如鱼和熊掌一样,往往不可兼得。以信息观或计量观为基础的财务报告方式在满足可靠性和相关性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文章从财务报告的信息观和计量观的角度,分析了财务报告方式选择的条件,并提出了提高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在财务报告的演进过程中,财务报告的目标渐渐从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具体而言,历史观是早期观点,信息观和计量观则是随着相关科学的发展而逐步提出来的,是实践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在财务报告的演进过程中,财务报告的目标渐渐从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具体而言,历史观是早期观点,信息观和计量观则是随着相关科学的发展而逐步提出来的,是实践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仅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计量属性在实际工作中已难以达到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不利于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影响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新会计准则中会计计量属性包含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本文主要对公允价值进行分析,尝试对其做出科学的界定。  相似文献   

18.
何春艳 《财会通讯》2010,(12):113-115
本文从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与计量观出发分析了公允价值产生的理论根源,结合公允价值在上市公司的实际应用情况指出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不足,对企业如何应用公允价值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确理解公允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仅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计量属性在实际工作中已难以达到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不利于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影响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新会计准则中会计计量属性包含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本文主要对公允价值进行分析,尝试对其做出科学的界定.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仅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计量属性在实际工作中已难以达到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不利于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影响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新会计准则中会计计量属性包含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本文主要对公允价值进行分析,尝试对其做出科学的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