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龙永保 《特区经济》2008,(7):277-278
我国虽然已经进行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多种尝试,但是中国并不适合于全面推行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这是因为我国刚刚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力资本还没有完全作为一种独立的资本形态出现,有限责任制度难以真正实现,企业治理结构还处于构建之中。从我国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实践看,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过程中存在误区。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企业收益分配模式的改革也不断深化,其中最明显的便是人力资本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与产业资本一起分享企业收益。本文通过对烟草企业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课题作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提出一种可以用于烟草企业的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模式,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的21世纪,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是如何选择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方式并且将人力资源价值恰当地计量和反映出来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面临的新课题,也是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发展和应用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王海兵 《华东经济管理》2012,26(10):103-110
文章对企业收益分配模式进行了述评,从国家的宏观层面和企业的微观层面分析考察了我国企业实施以人为本的收益分配的必要性.以人为本的企业收益分配应贯彻成本补偿原则和利润分享原则,探讨了企业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基本框架以及当前我国企业收益分配存在的两大误区.最后,提出人力资本以股权化方式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观点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闫瑞芳  李娟 《北方经济》2007,(11):48-49
企业家作为特殊人力资本应当参与收益分配,但是现行的会计制度对企业家的特殊贡献没有给予计量,本文旨在人力资本的价值确认研究的基础上,将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特殊性加以考虑,来确定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的计量,力图将其纳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  相似文献   

6.
赵晓霞 《特区经济》2009,(9):298-299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是以带来新的生产要素和增加企业预期收益为目的经济活动。论文通过分析人力资本投资以及效益的特性分析,运用人力资本投资价值函数公式对企业人力资本价值进行分解、量化和综合测评。为实现人力资本合理的收益分配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论证了在知识经济及市场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应当资本化;应当确认为资本;资本化后,人力资本旧人力资本载体所有,是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从而明确提出在企业产权制度安排中,必须明确人力资本的产权地位,并且从人力资本会计的角度提出了一种较为可行的人力资本量化方法,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有了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8.
闫瑞芳  李娟 《北方经济》2007,(22):48-49
企业家作为特殊人力资本应当参与收益分配,但是现行的会计制度对企业家的特殊贡献没有给予计量,本文旨在人力资本的价值确认研究的基础上,将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特殊性加以考虑,来确定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的计量,力图将其纳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  相似文献   

9.
冯春 《中国科技产业》2008,109(3):86-89
本文从人力资本自身特征角度,提出了“企业家人力资本水分子模型”。此模型基于水分子的性质和人力资本性质的对比研究,论证了只有人力资本参与分享企业剩余价值,才能使得人力资本发挥出最大的使用价值。以“水分子模型”为基础,本文通过自然界的物理、化学作用的反应机理,从企业资源来源和配置的角度,提出了“企业资本的二阶段构成模型”。本文指出,在企业中,人力资本优先于非人力资本和企业结合,人力资本和企业结合产生与企业结合的人力资本,与企业结合的人力资本再与非人力资本结合形成企业资本。企业资本实际上是与企业结合的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二次结合,企业天然隶属于参与企业的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10.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共同参与企业产权安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共同参与企业产权安排是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了人力资本参与企业产权的原因,并对人力资本的量化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力资本参与企业产权安排的不同方式。  相似文献   

11.
企业研发人员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主要形式是项目收益分成制,而分成的比例总体上是由企业管理者决定的,比例的确定有较大的随意性。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赫曼森(R. Nermanson)教授在其"人力资本会计"一文,从会计的角度考察了人力资本的形成与大小,提出要合理确定人力资本的价格建议 。学术界随后的近三十年的研究,形成了对人力资本的成本模型(历史成本和重置成本)和价值模型两类定价方法。然而,以人力资本形成的成本确定人力资本的收益,缺乏说服力。即使两个人人力资本形成的成本一样,由于贡献不同,其收益肯定不同。因此估计人力资本贡献的大小进而确定其劳务价格是一条有效的人力资本定价之路。计算研发人员人力资本的贡献率,就需要建立以研发人员人力资本存量或投入为变量的利润函数模型。为了分析人力资本对企业利润的贡献,需引进生产函数,通过生产函数架起生产要素与产出之间的桥梁。常见的生产函数是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相似文献   

12.
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价值的本源力量,普通劳动者参与企业剩余分配反映了人的历史主体性。普通劳动者参与企业剩余收益分配的主要阻碍因素是:人们的思想认识偏差;规范劳资关系、劳资利益的立法、执法有效性不高;企业创新不足。实践普通劳动者参与企业剩余收益分配的主要对策是:全社会尊重劳动,并把贡献作为评判人才的标准;政府有效供给法律规制,加强立法和执法的有效性;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压低劳工工资转到依靠企业自主创新上来;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立独立工会以维护劳工权益;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抑制过度垄断.惩治腐败,大力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谢茂拾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9):92-96
作为人力资本载体的职业经理人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家,而作为另一种形式的人力资本载体的大股东则是"大股东企业家"。这一观点具有三个方面的重大意义:一是肯定了大股东的劳动者本质,纠正了传统理论关于大股东本质问题的认识误区,为资本创造社会财富的有益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政治与道德层面的支持;二是肯定了大股东获取股权之外的控制权活动所产生的增值收益的权力,必将促使现有理论对于控制权私利进行重新定义;三是公开肯定了大股东获取人力资本收益的正当性,从而为社会从法律层面建立大股东人力资本产权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制度性框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智力资本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关键资源,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就成为必然.在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要素度量的基础之上,智力资本如何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尤为重要.而员工持股计划(ESOP)正是一种按照要素贡献参与分配的长效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15.
李震 《辽宁经济》2009,(6):71-71
知识经济时代,衡量企业价值通常从顾客服务、市场表现、创新、目标实现和雇员参与五个方面进行。而企业通用的业绩标准是市场表现,却很少使用人力资本方面的信息。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有关人力资本方面的信息比较少.现有的会计系统难以对其进行确认,对其进行报告和披露就需要时间和成本。本文通过对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CVP(本量利)的分析.揭示企业人力资本研究与企业价值体系构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事关私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从整体上看,我国私营企业缺乏人力资本战略,这是阻碍私营企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其主要表现为企业主“家长制”作风严重,排斥人力资本的民主参与和决策;注重从“内部”选拔经营管理人员;把对人力资本的各种支出完全看作是企业成本,而非人力资本投资;对人力资本缺乏科学合理地激励措施。为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吸收人力资本在企业经营中的参与和决策;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安排机制;树立人力资本投资的观念;完善对人力资本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17.
按技术等生产要素分配是我国分配制度的重大改革。本在对部分企业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工作存在的障碍与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两权分离条件下,传统一元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必然会产生委托代理问题。人力资本具有鲜明的产权特征.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并参与公司治理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人力资本产权化与公司治理结构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解决企业的代理问题,提高经营效率,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规范的、承认人力资本产权的新型公司治理制度。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五大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我们党在分配理论和分配方式上的一次新的突破,也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 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社会根据各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和提供劳务服务过程中投入比例的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报酬。具体说也就是劳动、土地、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共同参与收益分配。近年来,国有企业在职职工持股、技术、劳动等要素参与分配的问题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合运用契约经济学、企业家理论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等,认为企业家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核心权益的分配,取决于企业家与其它生产要素所有者谈判时的谈判势力。研究得出对企业家人力资本谈判势力的影响因素模型,及其对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改革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