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下最好的理财产品是什么?有人会说是基金,有的人会说是股票或人民币理财……其实这些回答都不完全正确,最好的理财产品应该是投资组合!随着开放式基金的火爆,很多人把家里所有的积蓄全部买成了基金,期望以此来一夜暴富.  相似文献   

2.
股票、基金、债券、房产……,当越来越多的投资理财产品充斥于人们视线中时,你是否准备好了,大声地说"不"呢? 很多人也许会疑惑,难道我们要对这些理财投资产品置之不理吗?答案当然并非如此.说"不".并不意味着对所有的理财产品和理财方式说"不",而是要对不适合的消费、不适合的投资和不适合的理财方式说"不".台湾著名财经专栏作家卢燕俐就用最真实的案例告诉我们--<会说"不",才能成为有钱人>.  相似文献   

3.
丰富的银行短期理财产品,为短期闲置资金准备了更多的途径,但市场上短期理财产品期限不一,投资对象不同,费用有高低,收益更有差异,到底选择哪种最好?  相似文献   

4.
以往年的经验,银行间的揽储大战势必拉高市场利率,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会随之水涨船高。近期,众多理财产品已表现出这种征兆。每年的6月份都被称为“钱荒季”,也被认为是一年中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最好时机。去年6月出现的让金融界无比震撼的“钱荒”,我们还记忆犹新。如今又跨入了6月份,银行的揽储大战又打响了,“钱荒”是不是又来了?我们是不是要进点银行理财产品呢?  相似文献   

5.
周密 《理财》2004,(11):76
什么是人民币理财产品? 人民币理财产品,实际上是一种结构性理财产品,和现在的不少外汇理财产品的性质基本相同.银行将储户手中的闲钱集中起来,分别投向不同的理财渠道,从而产生高于定期存款利息的收益.据悉,目前该类产品的理财渠道,主要是信托和定期储蓄的组合,即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别用于购买专门的信托产品和定期储蓄,合理分散投资风险.  相似文献   

6.
王大贤 《金融博览》2010,(16):35-38
当下,很多人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印象是:低风险,收益率高于定期存款。这种印象总的来说没有错,但银行理财产品绝不是俯首可摘的牡丹,也可能是长满了尖刺的玫瑰。这几年发生的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门”、“负收益门”就是最好的警示。那如何善用门道购买理财产品呢?  相似文献   

7.
理财业有句行话“,没有最好的理财产品,只有最适合客户的理财产品”。同样套用在理财观念上来说“,没有最好的理财观,只有最适合自己的理财观”。  相似文献   

8.
周慧虹 《金融博览》2007,(12):50-50
如今,很多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对于理财产品的营销采取的是"天女散花"的方式,他们不问客户的具体情况,只是漫无目的地将所有的理财产品抛撒出去,然后期待着"广种薄收".  相似文献   

9.
正"你们有收益高点的理财产品吗?""你认为收益率多少算高?""当然是越高越好了!"这样的对话经常在客户和理财顾问之间发生。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投资理财的第一要务就是获取高收益。其实,最好的投资是职业规划,最好的储蓄是家庭和睦,最好的保险是身体健康。理财就是理生活,再好的理财产品也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  相似文献   

10.
魏冬 《理财》2011,(4):56-57
股市胶着,楼市调控,大量投资资金开始"密谋"银行理财市场。理财专家说,不断高企的通胀淘金热地。随着楼市调控的加剧,特别是限购政策的不断加强,在楼市屡有斩获的李先生急忙甩掉了自己手中的两套房子,现在他决定把资金放入银行。当然,他不是去银行存款,而是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他掰着手指头算着买入的几只银行理财产品对记者说,通货膨胀的形势下,估计会有多次加息,投资银行理财产品我觉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李先生抱一样想法的大有人在,这些投资者把眼光瞄准了银行理财产品。  相似文献   

11.
人民币理财产品"热销"的冷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4年以来,人民币理财产品成为以股份制银行为主体的中小商业银行大力推广的金融创新产品,受到市场的追捧和业界的广泛关注,对国有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发展及成本管理均带来了新的挑战。深入分析中小商业银行大力推广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动因,审慎制定应对策略,是国有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需要。人民币理财产品及其特点近期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兴起滥觞于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计划”。2004年下半年,光大银行推出3期人民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B计划”,开了国内人民币理财业务的先河。随后,民生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先后…  相似文献   

12.
王腾飞  袁楚  王均龙 《时代金融》2013,(21):141+153
自2005年以来,我国银行业理财产品年平均规模增长接近100%,理财产品总量已突破7万亿。理财产品的兴起不仅有利于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也拓宽了居民的投资途径,但在理财产品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小的风险,例如2012年出现的华夏银行理财产品违约案等。如何看待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现状?理财产品会不会成为影子银行?理财产品的未来会是怎样?本文就这些问题做了初步的探讨,希望能对银行理财产品从业者有帮助。  相似文献   

13.
正在日常工作中,理财经理们经常遇到对理财特别反感的客户。那天,网点大堂经理向一位前来存款的女客户推荐正在发售的银行理财产品,这位客户听后,嗓门立刻就高了起来:"不要跟我说理财,我一听就烦。"吓得大堂经理再也没敢说话。后来这位客户感觉有点不好意思,解释说以前在某银行买过理财产品,不但没赚钱,还亏了本,所以态度不太好。最终这位客户没有购买理财产品,将资金存成了存款。对理财产品不认可的原因,主要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理财产品;二是听亲戚朋友或者别人说理财不好,理财产品不能买;三  相似文献   

14.
吴辉 《投资与理财》2013,(22):60-61
很多人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印象是:低风险、收益率高于定期存款。这种印象总的来说没有错,但银行理财产品绝不是垂手可摘的牡丹。在过去的一年里,多家银行爆出的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门”、“负收益门”事件就是最好的警示。  相似文献   

15.
2006年5月21日(星期天),我的一位老同学看到某银行推出了一款500美元起点的理财产品,他刚好有500美元存款到期,于是他高高兴兴地去银行办理新业务,接待他的操作人员不冷不热地说:“今天我们保管外汇现炒的人休息,明天再来。”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可以说是一个银行业的新兴市场,它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已经成为银行业的一个重要业务组成部分,是银行业竞争的一个重要领域。银行理财产品热销,甚至营业厅里最基本的存储业务的资源反而被理财产品占有。商业银行理财业  相似文献   

17.
近年人民币理财产品零收益甚至负收益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安全性高、收益有保障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为什么会出现零收益的现象?人们在困惑的同时,需要更深入地了解人民币理财产品.  相似文献   

18.
子刚 《时代金融》2007,(10):28-29
在金融机构工作的王小姐投资意识强烈,早在2004年就参与了光大银行长春分行推出的第一款人民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B计划”。然而,最近她却因为各大银行推出的琳琅满目的理财产品头疼,花费过多的时间来选择理财产品的烦恼,使她已经慢慢认同第三方理财机构。  相似文献   

19.
银行理财产品是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和稳定客户的主要渠道,因此,2007年的银行理财产品将会以更高的收益,更为创新的设计来吸引客户.需要提醒投资者的是,银行理财产品在提升收益水平的同时,风险也在逐步增大.  相似文献   

20.
近期,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多了起来,个别城商行甚至推出预期年化收益率破5%的产品,高收益的"花枝"在春风中摇曳,投资者在被"花香"诱惑的同时,切莫忘记"风险"二字。尤需指出的是,掏腰包之前,最好问清所投资的理财产品是这家银行"亲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