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此为契机,日本政府对经济进行了结构调整,以求日本经济保持持续的发展。因此,未来日本经济将如何发展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准确预测日本经济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我国在对日经济交往中制定正确的策略和对策。从影响日本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来看,既有有利因素,又有不利因素。有利因素主要有:①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②集团主义思想仍将在今后的日本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③社会机制完善;④经济转换能力强;⑤消费市场具有广阔的发  相似文献   

2.
日本经济在战后初期的恢复时期之所以能够迅速从战败后的阴影中走出来,恢复了经济实力,并为高速增长奠定基础,其机理非简单的重建可以概括。一方面,日本经济本身在战争中所受损失并不像渲染的那么严重;另一方面,日本作为战败国更有其非战败则不可得的意外好处。同时,不容忽视的是,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使日本经济命运有了奇迹般的转机,不仅免受惩罚,而且大享美国主导下世界经济体系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正>日本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大国、出口大国和资产大国,这次大地震震撼了全球经济体系,而日本同时又是大陆和台湾名列前茅的经贸伙伴,因此海峡两岸均深受其影响。日本地震的最大冲击在于其生产  相似文献   

4.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发生了里氏9.0级的特大地震,这场地震造成了日本国内重大损失和人员伤亡.对于这场地震人们普遍的预期是利大于弊,认为日本经济可能会从此次地震中恢复过来,然而事实是由于震前国内经济形势恶化和政局动荡以及震后日本政府的反应滞后政策措施不当,使得日本经济在经济形势日益复杂的世界环境中难以找到突破口,伴随着日元汇率不断飙升,日本经济还是陷入了进退两难持续低迷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顾列铭 《上海经济》2011,(4):66-66,68,69
3月11日,日本发生史上最强地震,除了大量死伤,地震和海啸对苦苦挣扎试图摆脱“失去的十年”经济衰退期的日本来说,影响可能更为深远。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天地肆虐,生民之痛,实为国殇。地震发生之后,作者随国务院有关领导和部委两次赴汶川,实地考察和调研地震对四川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这次地震,既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次检验,也是对中国社会的一次考验。本文的主要目的,一是建立一个系统评估灾害的基本框架,分析地震对四川以及中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二是分析由地震引发的几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三是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基本框架下,针对灾后恢复重建提出几点建议。地震已过,但留给我们如何识别、防范、预警和应对灾害的建设性课题,是需要长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7.
1945-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恢复和重建时期。经济的恢复和自立是日本政府最初的战略目标。由于此时正是美国对日单独占领时期,因此,其占领政策支配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方向。经济民主化政策作为铲除日本军国主义因素的非军事化措施,对日本经济进行民主化改造,以符合美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客观地否定了其中的封建因素,从而使战后日本经济从战时统制转变为政府干预下的自由经济市场体制。美国对日经济复兴政策为日本经济的重建提供了发展空间,促动了日本经济重建构想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变革的完成,加速了日本经济重返国际市场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在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截止到目前为止,08年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还会发挥影响,许多国家的经济还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挣扎。日本是作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虽然中国的GDP总量超过了日本,但是从GDP质量和人均GDP等方面还是落后与日本),外向型为日本经济的显著特点,本次金融危机对日本各个方面尤其是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金融危机下中日经济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9.
根据经济协力开发机构(OECD)1993年6月1日发表的24个加盟国的经济情况预测,1993年日本的国内总生产(GDP)的实际增长率为1.0%。这一低增长比去年12月份发表的2.3%的预测向下修正了1.3个百分点。然而,本次对1994年的预测,则比上次预测时的数字向上修正了0.2个百分点,从而回升到3.3%的水平。该机构认为,1993年OECD成员国的总体增长率为1.2%,预计明年将回升到2.7%。由于受日、美、欧等发达工业国家景气低迷的影响,特别是由于受德国-1.9%的大幅度下降的影响,明年  相似文献   

10.
东日本大地震对日本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日本有史以来最大级别9.0级大地震,随之引发了大海啸,对东日本沿海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夺去了2万多人的生命。更为麻烦的是这次大地震和大海啸还导致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这一次生灾害带来的恶劣影响甚至超过地震和海啸带来的灾难。总体来看,如果核泄漏能够得以控制,其对短期的日本经济影响很大,但程度有限,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影响也有限,但对日本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则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1.
"3.11"日本东北大地震的主要受灾地区是日本重要的农业地区之一。灾区农林水产业受损巨大。按日本现有的灾害应对机制,本次损失弥补的资金来源将是多元的,其中,包括基于《日本农业灾害补偿法》而建立的日本农业灾害补偿制度。本文在对大地震对日本农业的影响作分析后,也对日本农业灾害补偿制度的建立背景、互助共济与政府支持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发展演变与这一制度的的实施状况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产业空洞化:野田政权面对的经济困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11"大地震之后,日本国内经济产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巨大震灾不仅使日本经济遭受重创,而且,还带来了供应链断裂、福岛核危机以及因核电停运而导致的电力紧张。这些新的问题又与内需不足、财政失衡、增长低迷等日本经济长期未能解决的"沉疴"交织在一起,导致日本国内经济产业环境急剧恶化。此外,严峻的全球经济形势更让日本经济雪上加霜:欧债危机、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增长减速,危机四伏的全球经济环境导致日元不断升值。在上述三重压力的打击之下,是否"离开日本",已经成为日本企业战略重构的关键,所以,日本政府正在面临史无前例的产业空洞化困局。  相似文献   

13.
"3·11"东日本大地震,特别是福岛核危机对日本电力产业影响巨大。"后福岛时代"日本电力公司将会进一步打破垄断,增强竞争;短期内日本不可能废除全部核电站,只能是维持现状,但长期来看有可能;整个日本电力产业将会被迫发生一些变革,在变革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突发性灾害中的公众恐惧心理及其应急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性灾害给社会造成了重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使人们经历了巨大的恐惧心理过程。本文以汶川特大地震的实际调研数据为例,研究了突发性灾害中不同人群的恐惧心理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不同受灾区域中风险感知、无助感和恐惧心理对公众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程度,并基于研究成果提出了突发性灾害中公众恐惧心理的应急管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红  左娅菲 《特区经济》2013,(2):145-146
分析了汶川地震灾害对重灾区、四川及全国的影响,提出了相关对策。认为地震灾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有差异的,应建立长效与短期相结合的机制因对其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地震频繁发生,为有效预防地震灾害,我国对防震减灾工作越来越重视,大力推进地震安全社区的建设,同时,对地震安全社区的经济性评价也要求更科学、客观和准确。首先对地震安全社区经济指标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地震安全社区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为提高经济评价的精确性,避免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选择采用粒子群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PSO-LS-SVM)模型对地震安全社区进行经济评价,建立了评价模型。实证分析表明,该模型的评价结果与地震安全社区实际经济情况极为接近,可用于地震安全社区的经济评价。  相似文献   

17.
建立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分布广、破坏力强、灾害损失极为严重。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进一步凸显了我国地震保险的不足。本文全方面、系统性地剖析了我国建立地震保险制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自泡沫经济崩溃以来,日本财政赤字危机日渐严重,虽然2006年稍事好转,却于全球金融危机中,再次深陷财政危机的泥沼。2011年,日本政府为东海岸地震而额外增加的财政支出又使日本雪上加霜。日本陷入财政危机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经济景气、人口老龄化、制度因素、欧美反衬因素、公共投资乘数下降以及维持庞大公共支出规模等6个方面。文末预测日本在今后的几年中,仍无法阻止国债余额的增长,赤字财政危机状况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19.
郭楚 《特区经济》2008,(6):17-20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加工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加工贸易己经成为其第一大对外贸易方式,对广东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加工贸易涉及广东的大部分产业,并且在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8级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党中央要求动员全国之力支持灾区建设。四川灾后重建最迫切的现实问题就是保障灾区民众的生活、恢复生产、灾后重建。笔者认为,四川要加强与广东的经济合作,借鉴广东加工贸易的成功经验,引导珠三角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四川地区,这将有利于扩大灾区人民的劳动就业和促进四川的灾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虹  王志章 《科学决策》2010,(10):39-46
近些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发,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都给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也对政府救灾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政府在灾害救助中良好的角色定位,对政府公正、公平、高效的做好灾后救助至关重要。本文结合服务型政府理论,分析了政府在地震灾害救助中的角色定位的现状,探讨地震灾后政府角色定位的机制保证,并从政府扮演的多重角色中作出以下几点结论:面对受灾群众,政府应是灾后社会秩序的维护者、灾后心理救助的组织者、灾区社会重建的评估者和灾区文化生活重建的领导者;面对社会大众,政府应是公共倾诉空间的提供者和社会支持力量的创造者;面对第三部门,政府应是参与救援的倡导者、联络者和监督者。为政府职能部门角色定位提供参考,以及政府处理今后类似的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提供可借鉴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