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杨凌,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是农耕文明始祖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的圣地,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先河。数千年以后,这里成为世界著名的农科城之一。“霜降”过后的杨凌,在大街小巷寻不到寒意,处处花团锦簇,洋溢着喜迎四海来客的笑容。  相似文献   

2.
2004年11月5日至9日,第十一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在我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杨凌隆重举行了。作为我国目前惟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以更加开放的胸襟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拥抱每一位垂青“三农”事业的人。  相似文献   

3.
正时针拨回到1994年。这一年的10月,发生了两件令陕西人民激动不已的事:一是10月14日举世闻名的兵马俑2号坑对外开放,另一件是四天后第一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以下简称"农高会")的闪亮登场。兵马俑的面世,无疑是对中华历史文化的又一次升华,而第一届杨凌农高会的举办,则是对我国高科技示范现代农业的长远投资!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4000多年前,后稷在此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发端于此的杨凌农高  相似文献   

4.
胡兰 《中国高新区》2014,(10):84-91
正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和考古发现,4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杨凌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遂使杨凌成为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1934年,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与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在此创立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杨凌成为中国西北地区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发源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陕西省在这里陆续布局  相似文献   

5.
杨凌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总面积94平方公里,下辖县级杨凌区,总人口14.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06万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于1997年7月29日建立,由陕西省与国家19个部委共同领导和建设:该区通过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把科技优势迅速而有效地转化为产业优势,依靠科技示范和产业带动,推动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带动了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6.
正重达286斤的太空南瓜、身长不足4厘米的迷你猕猴桃、超过1500克的巨籽石榴……如果想要见识新农业的神奇,在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以下简称"农高会")上方可一睹为快。"去年我种的南瓜有一百来斤,可是和展台上的那两个重274斤、286斤大南瓜相比,我还是得继续努力呀。"来自榆林市神木县的宋先生专程带着家人来农高会参观,一家人都被眼前这些被称为"太空育种"的瓜果给吸引住了。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杨凌示范区是我国惟一的以农业命名的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重大变革。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相伴而生的杨凌农高会,至今  相似文献   

7.
回眸农高会     
以"科技·创新·产业化"为主题的第十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去年11月9日在我国惟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落下帷幕。至此,伴随着"科教兴农"春风成长壮大的杨凌农高会已走过了十年风雨历程。作为中国四大科技博览与交易盛会之一的杨凌农高会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为期5天的农高盛会吸引了来自美  相似文献   

8.
<正>如今,“杨凌马拉松赛”已经成为展示杨凌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成果,展现农科城人文地理特色、优良投资环境,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展示魅力杨凌的一张亮丽新名片。4月的陕西杨凌五彩斑斓。4月9日,“2023杨凌农科城马拉松赛”鸣枪开跑,1.8万名跑友在激情释放中“相约春天、奔跑杨凌”。用心聚新,赋能“杨马”作为城市形象的体育名片,“杨马”并不仅仅只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它更多地融入了杨凌传统农耕文化的元素和现代旅游的符号,  相似文献   

9.
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农耕文明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持久的文明,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生态文明理念,将会为现代社会文明生态体系的建设、保护和重建提供取之不竭的文化之源,对于现代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人文类博物馆的建设,对于如何抢救、保护和弘扬东北黑土地传统农耕文化展开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10.
科学认识草原、治理草原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我国主要采用苏联的发展模式,而当时苏联理论界正在盛行社会进化论的风潮,社会进化论是以美国路易斯·亨利·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为基础的论述.路易斯.亨利·摩尔根以发明和发现所体现的智力发展为标志,把人类社会划为由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达到文明时代的三个历史分期,并把蒙昧和野蛮时代分别划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级.其理论模式逐渐变为"单线进化论"的研究模式.并指导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民族理论和民族发展研究领域更是首当其冲,特别是斯大林的民族理论定义和概念成为主导性的理论模式.这种单线进化论把民族的发展与社会形态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把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界定为以狩猎--游猎--游牧--游耕--农耕--工业渐次递进的进化发展系列,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对应于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渐次递进的民族发展预设框架,然后把表现为极不相同的,甚至经常是相悖的各民族的特征和社会形态纳入了他们理论预设的硬性框架之中.  相似文献   

11.
唐末在帝国解体的过程中,北方的契丹女真等部落先后建国,控制了农耕核心地区与宋帝国并立的北方强权。此后,游牧文化与以农耕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逐步融合。从先秦时期开始,农耕文明对草原游牧文明产生极大影响的同时,草原游牧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发展具有意义深远的影响。历史上,中国北方的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在互相吸收借鉴、互相融会贯通的过程中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古代农业的两种形式--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涉及到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形成发展,以及经济间的交流,对古代社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寻根田园     
文/  风之末端    /F   《中国西部》2014,(11):42-47
文明的脐带——农耕文化 看那些假想人类文明被毁灭之后的重建的国外科幻电影时,我总是忍不住想:幸存者们吃什么呢?要知道,在地球上,无论是人类文明的发端,还是假想中的文明重建,只可能表现为一种形式——农耕文明。  相似文献   

1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是教育部直属、国家原“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近二十年来,学校努力践行“强农兴农”初心使命,深入探索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以产业核心区试验示范站为载体的科技推广“西农模式”,有效破解了“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支撑引领区域农业升级发展,被赞誉为“高校服务‘三农’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一部农业文明的历史。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农耕时代,粮食的丰歉直接影响着王朝的兴衰和国家的命运,从帝王将相到黎民百姓,无不虔诚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毫不夸张地说,是一粒粒普通的粮食养育了中国历史灿烂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开始种植农作物。据考证,麦子自秦汉时期已经成为黄河流域主要的粮食作物。“黍稷重谬,禾麻菽麦”、“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粮食不仅构成国计民生的物质基础,那一株株摇曳的庄稼还进入了古代文人的审美视野。 21世纪的今天,我国农村人口已普遍解决了温饱,向小康迈进。但急剧增长的人口和有限耕地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当前,国家已把粮食问题提升为安全问题。早在4000多年前,在杨凌这片沃土上,华夏农业始祖——后稷开始教民稼穑;4000多年后,同样在这块地方,一个以“西杂”系列小麦品种续写育种史的人,又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他,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杂交小麦育种专家张改生教授.近日,记者专程前往杨凌对他进行了采访。[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工商总局党组成员石见元在"两会"上说,我国工商部门将"大力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促进农民增收。"石见元委员说,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的多样性,以及悠久的农耕文明历史,决定我国拥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合作经济》2014,(8):78-82
黑土地上托起的璀璨明珠,农耕文明下积蓄的磅礴力量,黑龙江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紧密与千百万农民群众结合在一起,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及推动农村经济繁荣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闽商之鉴     
闽在海中 在中国大陆版图上,"闽"犹如一张鼓了风的"帆形地带".因境内河流与山势走向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上"奔流入海"的态势.多山、濒海是福建显著的特点.据《山海经》记载:"闽在海中,西北有山."山与海的互动,形成了中国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分界线.福建正属于整个中国农业文明的边缘,海洋文明的中心.  相似文献   

19.
李金宝 《魅力中国》2014,(11):59-59
人类文明更迭经历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更迭背景下,农业发展方向是生态旅游农业,当前,政府宏观部署,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20.
乡村旅游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在"三农"问题的解决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拥有良好的现实基础和正在显现的潜在优势的基础上,嘉善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所以在继续推进乡村旅游科学发展中要加强科学规划和规范管理同步推进,整治环境和提高素质同时抓,农耕文明传承和创新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