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中小银行贷款集中的羊群行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陶军 《当代经济科学》2006,28(2):116-117
已有文献分别从银行和企业的角度对银行贷款集中与中小企业融资难进行了广泛探讨,银行结构论、银行成分论和成本收益论最具代表性.尽管从不同方面对银行贷款集中的原因作了分析,但由于仅停留在传统理性趋利的经济学框架内,忽视了银行委托人和代理人作为投资者的心理感受对贷款行为的影响,因而存在对实际现象解释不足的问题[1].为此,需要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探析银行贷款集中问题产生的根源,而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则为这一问题的解释提供了新的依据.行为金融学修正了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具有追求时尚与从众心理、后悔厌恶与推卸责任以及过度自信等多种认知与行为偏差.  相似文献   

2.
"小银行优势":基于成本节省的整合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小银行比大银行更加倾向于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由此产生了所谓的“小银行优势”。撇开大小银行竞争优势的争论,从两者互补的市场定位角度来界定“小银行优势”存在的范围,可揭示出“小银行优势”的内涵:信息成本优势和代理成本优势;由此明确了中小金融机构发挥比较优势的市场定位选择。  相似文献   

3.
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经济学解释及其破解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关涛  任征  胡峰 《生产力研究》2006,(11):248-250
当前中小企业贷款困难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的不同财富水平决定了该企业的不同融资渠道,财富水平过低的企业往往被资本市场和银行拒之门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政府、银行和企业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4.
白英 《经济研究导刊》2013,(17):151-152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产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银行与企业之间缺少一个中介担保机构。担保机构在银行与企业之间发挥着桥梁作用,使中小企业有了稳定可靠的信用系统,又可以帮助银行按照贷款的"三性"经营管理原则实现经营总目标,使银行的贷款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金融体制下,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困难,特别是贷款困难的问题。造成中小企业贷款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文章基于信息经济学理论分析了银企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形成机理,运用博弈模型分析解释了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问题以及提供贷款抵押物的情况,最后提出了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迄今为止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国县级中小企业贷款发放情况的最新调查结果,实证分析银行不愿融资给县级中小企业的理由、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作业其间中小企业不易获得银行融资的主要原因,并针对中小企业告贷无门的问题提出了积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中具有大企业所不具有的优势,如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强,创立和管理成本低,对市场变化的适应速度快等。然而,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总体上处于不利的地位,如融资困难和资产不稳定等等。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大约只有15%的中小企业能够顺顺当当地从银行获得贷款。大约有35%的中小企业在自身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情况下,托人情找关系,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最终还是没能向银行贷到款。大约有50%的中小企业实际上自身已经具备了贷款条件,但不知道如何才能从银行取得贷款。本文试从银行的角度与中小企业一起探讨取得银行贷款的实务操作,意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李丹 《时代经贸》2011,(8):165-166
中小企业从银行融资难的根本问题在于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此外,影响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难的因素还有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手续复杂.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的抵押贷款费用高,并且银行贷款担保制度也制约着中小企业融资。本文提出了联户联保模式来解决中小企业从银行融资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而目前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占其融资总量的比重还比较低。造成我国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内在本质原因是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银行对企业的信贷配给。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出发,对信贷配给进行了理论和现实的分析,从而提出了解决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李勇 《当代经济》2007,(15):92-93
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而目前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占其融资总量的比重还比较低.造成我国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内在本质原因是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银行对企业的信贷配给.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出发,对信贷配给进行了理论和现实的分析,从而提出了解决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小企业从银行融资难的根本问题在于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此外,影响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难的因素还有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手续复杂、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的抵押贷款费用高,并且银行贷款担保制度也制约着中小企业融资.本文提出了联户联保模式来解决中小企业从银行融资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利率市场化改革备件下,本文站在银行的角度建立一个适合中小企业的贷款定价模型,以此帮助银行更好地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本文首先基三种贷款定价模式的比较研究,归纳提出了适合区域性商业银行特征的中小企业贷款定价理念——“基于同业竞争的贷款定价法”;其次,探讨了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机制的微观因素,如资金成本、违约风险、预期收益等;第三,综合市场结构和风险度量两个主要因素,利用审断回归分析建立同业竞争贷款定价模型;最后,采用某区域性商业银行的数据来进行实证检验,从而说明使用这种基于同业竞争的贷款定价模型是解决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条可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目益重要,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获得商业银行贷款方面,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改善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问题,从银行和企业两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4.
一、成因 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银行经营机制不适应的因素,又有中小企业自身素质的问题;同时,社会信用环境差,造成银行"惜贷",使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15.
从关联博弈角度对格莱明银行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格莱明银行小组贷款模式实现了贷款博弈与社会资本博弈的紧密结合,正是这种紧密关联博弈克服了成员贷款中的 "搭便车"行为.由于重复博弈的存在,社会资本成为一种可置信的威胁,保证了贷款协议的执行,成功克服了合约中产生的代理问题.格莱明银行模式对我国小额信贷激励机制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楚建德  牛旻昱 《生产力研究》2011,(3):190-191,202
文章在内生化企业规模和抵押品价值模型基础上对在激励相容和信贷配给条件下银行和贷款企业行为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抵押品价值过高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一方面银行在信贷配给条件下通过抵押品价值限制许多中小企业进入信贷市场,另一方面因为抵押品价值过高许多中小企业降低了对低风险项目的贷款意愿。  相似文献   

17.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认为引入政策性担保机构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方法。文章首先构建了政策性担保、银行和中小企业的三方理论模型,并创新性地通过期权组合策略来解决风险收益匹配问题,同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从情景分析和盈亏平衡点测算等方面对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政策性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是可行的;此外,文章还发现:在担保行业市场化的条件下,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相比现行约束条件下的情形有了显著降低。文章认为:在加快推进担保行业市场化导向的基础上,基于期权组合机制下的政策性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58,自引:1,他引:58  
本文回答了三个问题,即:为什么中小企业很重要,为什么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以及怎么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文章的核心是分析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制度性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文章认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理论上是不对称信息造成了交易中有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组织内部则产生代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银行在体制上,贷款在契约特性上及中小企业在治理结构上都存在问题。文章借鉴了作者前期对风险投资的研究结果,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学者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也提出了许多有深度的建议与对策。利用行为金融理论来分析中小企业贷款困难的本质原因,通过构建银行经理人效用函数模型,说明银行贷款经理人信贷决策羊群行为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内在机理,为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提供新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20.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伟 《经济师》2006,(5):236-237
文章分析了商业银行“惜贷”、不敢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原因和中小企业面对商业银行贷款的顾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对策,对于拓宽银行信贷渠道、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加强银行自身发展、进一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保证社会的稳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且操作性比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