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预期以及产出缺口模型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分析,得出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并由此得出主要结论,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还是存在的,只是在一些体制方面与西方国家有差别,不是很明显;产出缺口在统计上显著影响我国的通货膨胀率。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实际GDP增长率并按照从波谷到波谷的经济周期划分原理,对我国的产出-物价曲线进行了阶段性划分。研究表明,尽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产出-物价曲线符合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形态特征,但今后政府能否继续在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及就业之间进行适当平衡,还要取决于其是否能够很好地处理经济结构调整与产能过剩之间的矛盾关系。此外研究还表明,通胀预期与通胀惯性也在实际发挥作用,政府应给以适当关注。 相似文献
3.
过去十多年来,全球呈现低通胀的长期趋势,而描述通胀和产出短期折衷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在主要工业国家也变得显著的平坦了。众多学者将此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归功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与加速。这其中,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模式的深化、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劳动力的国际迁徙是几种最重要的全球化机制。全球化时代的一国通胀因此不再仅仅取决于国内产出缺口,全球产出缺口的影响力是越来越重要。最小化社会福利损失的最优货币政策因此对通货膨胀问题将给予更多关注,低通胀现象就此成为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4.
菲利普斯曲线是反映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取舍关系的曲线。一国为降低失业率,需要容忍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菲利普斯曲线是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理论依据。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依然低迷,主要经济体纷纷进行货币干预,我国的通胀将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国家在采取宏观经济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时,需要考虑通货膨胀的容忍度,使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完善,以适应我国的需要,而不是单纯将传统菲利普斯曲线作为在通胀和失业之间权衡的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5.
借鉴开放经济条件下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采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一个包含本地区产出缺口、国内其他地区产出缺口和国外产出缺口的三缺口通货膨胀模型,实证分析产出缺口对中国地区通货膨胀的影响,同时分东部和中西部考察区域差异。实证研究结论表明,国内外产出缺口显著影响我国地区通货膨胀。较之中西部地区更多受到国内产出缺口的影响,东部地区则更多受到国外产出缺口的冲击。而且,国内地区间的通货膨胀压力传导在东部地区较中西部更明显。另外,政府的反需求管理措施存在时滞,且政策调控主要降低了本地区产出缺口形成的通货膨胀压力。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中,菲利普斯曲线是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的基石.1958年,新西兰籍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在研究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的统计资料后,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随后,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把菲利普斯曲线修改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其所揭示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简要解析了费尔普斯对原始菲利普斯曲线的重构和对滞胀的解释,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者和厂商的预期及基于预期的决策这一微观基础和宏观经济运行层面进行分析,均发现预期扩展的普利普斯曲线对我国尚不具有适用性,而现存文献中对预期扩展的普利普斯曲线对我国的适用性的计量检验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笔者利用HP滤波方法估计中国近年的产出缺口状况,并建立描述中国宏观经济中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式,最后采用计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持续偏快的经济增长率是中国近年来出现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基于此,中国政策当局应当坚持货币政策稳定物价的单一调控目标,并通过控制经济增长速度,来避免宏观经济中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媒体报道对通胀预期的影响以及预期对现实通货膨胀的驱动效应。文章根据发行量排名、影响力和覆盖范围选取媒体库并计算相关媒体报道的量化指标,通过调查数据获得现实中公众对未来的通胀预期,进而检验媒体报道是否对公众预期通胀率具有显著影响。文章还进一步构建了基于微观基础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用以考察通胀预期对现实通胀率的驱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媒体舆论显著驱动公众预期,媒体舆论对公众预期变化的解释程度接近30%;单份报刊每增加1篇关于物价上涨的相关报道,公众预期通胀率会上升0.1%~0.2%;同时,公众预期又对现实通胀率具有显著驱动效应,公众预期通胀率每上升1%,现实通胀率上升0.3%~0.7%。因此,我国存在着从媒体报道到公众预期再到现实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10.
重新认识菲利普斯曲线的真正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菲利普斯曲线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的置换关系而在于对经济运行态势的勾勒。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可分为六种类型,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则极不规则,就实现宏观调控而言,研究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拓展有限理性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并结合中国参数进行校准,然后利用校准模型研究中国通货膨胀惯性特征及其与通货膨胀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有限理性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能很好地模拟出与中国实际通货膨胀惯性类似的特征。进一步研究还发现,研究样本期间,中国通货膨胀惯性总体上呈现先上升而逐渐下降的驼峰型特征,而且与通货膨胀预期不确定性存在正向相关关系。这些发现意味着,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滞后效应正在缩短,而为了进一步降低通胀惯性并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引导通货膨胀预期保持稳定是一大途径。 相似文献
12.
We propose a way to test the 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 without having to estimate its structural parameters. We find that it does not exist as a combination of the structural parameters consistent with the US data. This might be due to the failure of the joint hypothesis of rational expectations.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研究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31
本文提出了包含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通胀预期和通胀惯性四种因素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该模型推广了Gordon(1996)的三角模型和Gaíland Gertler(1999)的混合模型等经典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具有理论上的完整性。本文使用中国数据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了检验,其中采用了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通胀预期。经验研究结果表明,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比GMM估计更具有稳健性。在通胀的四个决定因素中,通胀预期对当前通胀的影响最显著,通胀惯性次之,需求拉动排第三,而成本推动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菲利普斯曲线基本假设条件及其在中国经济条件下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菲利普斯曲线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史经验而形成的一种理论假说,其成立是有特定的假设条件的,并随着假设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这些假设条件在我国当前历史阶段并不存在,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是不成立的,更不能将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简单地运用于我国国民经济的管理之中. 相似文献
15.
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 总被引:59,自引:3,他引:59
本文在充分考察全球流动性的转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传导、人民币汇率升值的紧缩效应、国际利率的影响以及价格扭曲效应为外部冲击所放大等典型化事实基础上,应用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和VAR模型对外部冲击影响国内通胀进行了经验研究。计量结果表明:短期内,国际食品价格是导致国内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国际原油价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在中长期逐步上升;人民币升值抑通胀的效果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国际利率变化对国内物价有影响;全球流动性的转化因央行的有效对冲对物价的直接影响并不明显。综合而言,外部冲击只是导致通胀的因素之一,而GDP增长率仍是影响物价的最主要因素。因此,防止经济增长过快,调整要素价格抑制投资需求膨胀,以及提高汇率机制弹性以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并使之成为应对外部冲击的第一道防线,将是治理中国通胀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17.
核心通货膨胀:理论模型与经验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有的核心通货膨胀计算方法假设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可以表示为核心通货膨胀与异质性相对价格变化之和,然而这种价格变化的分解方式既缺乏理论基础又违背经济直觉。本文将经典的新凯恩斯模型推广到多部门情形,证明了多部门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各部门商品价格变化的理论分解公式。以这个分解公式为理论基础,本文提出了估计核心通货膨胀的计量经济模型及其两阶段估计方法,给出了根据稳态权重估计核心通货膨胀的简便方法,估计出了我国的核心通货膨胀。有效性检验表明,根据两阶段估计方法和基于稳态权重的估计方法得到的核心通货膨胀都是有效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 相似文献
18.
Serkan Çiçek 《Economic Modelling》2012,29(5):1655-1661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there have been important changes in inflation dynamics in Turkey. While average inflation rate, inflation volatility and inflation persistence declined, the prices of tradable goods have shown an increase less than prices of non-tradable goods.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inquire whether the globalization has an effect on this change and to test whether and how it affected the slope of the Phillips Curve. The findings point out that global activity did have an effect on domestic inflation rate and that Phillips Curve got flatter.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