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上存在着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弊端,为此,国家对财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处理中央和地方、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分配关系方面,实行“分灶吃饭”;在处理国家与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上实行“利改税”;在处理国家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分配关系方面,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在资金供应方面,改无偿性拨款为银行贷款。  相似文献   

2.
正确处理国家与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增强企业活力,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目前国家与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并没有完全理顺,特别是国家与大中型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还没有处理好,这是企业缺乏应有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索进一步完善国家与国营企业分配关系的问题,对于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的物质利益关系,充分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建国以来,国家与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几经变化,回顾这一发展演变过程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对进一步完善国家与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是有现实意义的。“一五”时期,由于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国家不仅统一了税法和税制,  相似文献   

3.
几年来,国营企业利润分配制度作为经济改革的突破口,已历经多次变革。然而,至今国家与国营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尚未根本理顺,分配的适度数量仍极不稳定,分配机制紊乱,导致了分配领域中的混乱局面。因此,继续理顺国家与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适当调整两者间的分配比例,重新探索并确定国营企业利润分配制度,将是我国“八五”期间经济发展中必须采取的一项重大方针,也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本文拟就国营企业利润分配制度改革的有关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 实行利改税,对国营企业用保证税收来代替上缴利润,是我国宏观经济的重大决策。利改税把国家和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用税法形式稳定下来,为整个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创造了条件,为国营企业独立经营不再吃国家的“大锅饭”创造了条件,它是经济体制改革很关键的一步。我国的利改税分成两步:第一步是对国营企业开征所得税,已于1983年6月实行;第二步是全面的税收制度的改革,将于1984年第四季度实行。本文主要从经济体制改革的角度,从理论上探讨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税利分流下的承包是指国家对国营企业分别以政治权力和财产权力征收所得税与利润,搞税后利润承包。我认为税利分流下的承包有以下作用与优点: 第一,能够理顺国家与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1978年以来,就国家与国营企业分配关系的实现形式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先后推出利润留成、利改税、承包制等多种改革措施,但国家与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却未见真正理顺。其集中表现在:(1)国家财政困难,长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曾说:“在我们面前,有两种权力,一种是财产权力,也就是所有者的权力;另一种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权力”。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依据上述理论,国家同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应当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分配关系。一方面国家作为政权机构,具有政治权力和行政管理职能。国家为了行使权力及职能,必须参与企业纯收入的分配,以取得刚性收入(税收),另一方面,国家作为国营企业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具有经济权力(所有权)和经济管理的职能,因而,又应当参与企业净所得分配,以取得弹性收入(利润)。  相似文献   

7.
论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税收关系中,国家作为权利主体有依法征税的权利,纳税人作为义务主体有依法纳税的义务。但国家作为税收主体对其征税权利应伴有相应义务,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应伴有相应权利这一重大问题的在我国理论界和实际工作中都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在传统税收理论中,被视为区别税与非税标志的税收“三性”,即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是我国传统税收观念的理论基础。我们认为,国家对税收中单方面强调强制性、无偿性还远远不够。应以本文的“  相似文献   

8.
一元论。一元论认为,国际税收是一种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一元论中有两种观点,分别是税收分配关系说和财政分配关系说,这两种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因为各国的主要财政收入毕竟都是税收。另外,无论是税收还是税收以外的收入与费用,这些都是国家间比较直接的利益的分配。  相似文献   

9.
税收无偿论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税收理论认为,税收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这是一种十分片面而有害的理论,必须彻底消除和清算。税收不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而是社会物质财富通过政府或国家而进行的在全社会劳动者之间的必然分配,它体现的是社会劳动者共同创造价值或财富,从而在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之间以税收的形式进行分配,共同分享劳动成果的社会经济关系。据此,传统的税收“三性”应改为税收具有有偿性、自愿性和变动性。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决定,从今年六月一日起,全国国营工业企业普遍实行“以税代利”,把企业的上交利润形式改为税收形式。这是我国税制的重大改革,也是国家与国营企业之间利润分配关系的一项重大改进。“以税代利”和当前企业正在推行的经济责任制是什么关系,利改税后对完善责任制提出了些什么要求?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的认  相似文献   

11.
小议利改税     
对国营企业实行利改税,是经济管理体制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方向正确,时机成熟,势在必行。在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上,实行利改税,较之利润留成、利润分成、递增包干等形式具有更多的优越性。 近几年来,在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中,打破了统收统支、吃“大锅饭”的局面,充分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从一九八○年以来,对国营企业试行了各种形式的利润留成或盈亏  相似文献   

12.
十五大报告指出,国家财政是“保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要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要“建立稳固、平衡的国家财政”。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即税收占GDP比重却一直呈下降趋势,因此要大力组织税收收入就必须对“比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现行经济和税制结构下,税收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趋于下降是客观的和现实的,对它的研究就应跳出单纯地研究税收和GDP的老路,要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范围,探寻提高…  相似文献   

13.
国营企业留利水平是当前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重要比例,是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衡量标准,也是检验和制订计划、政策的重要依据。正确确定国营企业留利水平,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这里,就目前和“七五”计划期间留利水平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看法,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4.
国营企业利改税是一项重大的改革,是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上,实行利改税是改革的方向。国营企业利改税已不是改与不改的问题,而是要加快改革步伐的问题。本文拟就如何加快国营企业利改税的步伐,谈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5.
一 把国营企业推向市场,使之成为富有生机、活力和高 效益的经济实体,在改革与发展的浪潮中不断充实 和壮大,必须建立和完善五大经营机制,即公平竞争机制、利益和风险机制、积累机制、生产要素配置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这五大经营机制,都与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有关。只有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企业经营机制才能得以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才能真正进入市场参与竞争。  相似文献   

16.
政企分配关系视角下企业税收负担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参与企业收入分配的主要形式是税收,企业利润税收负担率是反映这种分配关系的重要指标。近几年来,世界各国的企业利润税收负担率总体呈现下降态势,不同类型国家呈现经济越发达,企业利润税收负担率越低的总体特征,但不同收入水平国家之间差异较大,企业适用的最高边际税率对企业利润负担率的影响显著。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企业利润税收负担率一直偏高,需要理顺政府与企业分配关系,实行实质性减税政策。  相似文献   

17.
利改税是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它对搞活企业,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仅就国营企业第二步利改税中国家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8.
施正文 《现代财经》2006,26(6):55-58,62
税收关系是一个包括“两大类四小种”的综合性社会关系,税收分配关系与税收征纳关系的分立、“债务关系”与“权力关系”的异质,客观上要求以调整税收分配关系为对象的税收实体法(税收债务法)与以税收征纳关系为规范对象的税收程序法的相对独立.税收程序法是具有特定内涵、范围、属性的法律现象,具有作为相对独立的法域进行研究的品格.现代税收程序法是一部体现民主、公正、效率的法律,在整个税法体系中具有保障地位,是实现税收法治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对税收基本特征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把税收基本特征概括为“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我们应把税收基本特征为“法律性”、“公用性”和“调节性”。  相似文献   

20.
(一) 社会主义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对一部分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所形成的分配关系。作为一种分配关系。财政主要表现为国家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如何处理这一关系,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发挥社会主义财政调节作用的关键。在这方面,依据处理国家和企业分配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可将理论认识与实践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把发展产品经济作为解决财政中分配关系的出发点,因此,无论50年代实行过的税利合一,企业以上缴利润形式把纯收入上缴国库,还是60年代以来的税利并存,都保持着国家对企业统收统支的格局。这一阶段的财政活动,带有明显的建设性、资金供应上的无偿性和财政管理的无约束性。这是造成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现象的重要原因。第二阶段,80年代以来,特别是1984年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以来,对待财政问题的出发点从发展产品经济转向了发展商品经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