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寻找地球外理性生命的家园。“火星上没有生命”这是人类耗资亿万寻找到的结果,但是木星以及金星、土星和海王星的一些卫星上不能排除有低等生命的可能。英国的科学家认为,地球理性社会不应该是宇宙的独生子,继续寻找地球外乃至其他恒星的理性生命将是人类长远的梦想。 最终解决人类能源问题。核聚变能是宇宙恒星发展的主要能源,太阳辐射主要来自其内部持续的核聚变反应。人类至今所接触的最大规模的能源都是不可控制的聚变能。从现在已掌握的科学和技术知识以及新世纪人类能源需求大幅度增长的趋势来看,在新世纪将氖-氚聚变能实用化…  相似文献   

2.
<正>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每个生命在历史中也只存在那一刹那间,但如何来生动的记录下生命在某个阶段,某个环境下极普通又特殊的意义?庄健编著的《生命》一书通过一幅幅世界新闻摄影获奖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向读者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生命经历。这套书收录的是人类的“日记”。这“日记”中的记载,离今天并不遥远,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它是二十一世纪的记录,而二十一世纪才刚刚开始不满五年。这本“日记”中有我们这个地球五年中的喜怒哀乐。人类的自相残杀让我们悲愤;人类对地球的掠夺让大自然发怒……这“日记”读起来真是不轻松。有了这样的“日记”,有了读“日记”时的不轻松,才有了人类不断走向文明,不断走向理智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安全是企业的生命”.“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在现实生产、生活中尤为人们所共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可以说白人类诞生以来,慢慢历程,悠悠岁月.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用生命和鲜血同猛兽搏斗.与自然抗争.创造出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也就是说安全始终伴随着人类。时时有安全.事事有安全,安全无处不在,安全无时不有。  相似文献   

4.
海外资讯     
瑞士:延长带薪休假提案遭否决瑞士近日一次公投引起了整个欧洲的“恐慌”。在这次有关延长带薪休假的公投中,67%的瑞士人投了否决票,这让许多欧洲人“心情复杂”:一些人认为瑞士人这样做“无疑是疯了”,但也有许多人羡慕瑞士人的这种清醒,让人们可以安享富裕稳定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我们对保尔.柯察金的这句名言都不陌生:“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你在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就可以骄傲地说,我的全部生命和毕生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冬三月,阴盛阳衰,是四季中最冷的季节,气候寒冷、干燥,自然界的生物都进入了匿藏、冬眠状态,以蓄养其生命的活力,这种现象,中医学称之为“养藏”,故人体阳气也随之潜伏于内。人类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当然也要以养藏为原则,只是人类所要“藏”的,是体内的,“热能”和生命的”动力”。这“热能”和“动力”,中医学便称之为“阳气”冬季养生应该做到“无扰乎阳”,也就是不要损害人体的阳气。总之冬季养生必须避寒就温,敛阳护阴。以使阴阳相对平衡,身体总能健康。  相似文献   

7.
《中国企业家》2005,(16):55-56
以灵活、放权著称的顺驰管理模式看来正在向统一、集权的相反方向靠拢“华润25.65亿拿清河这块地,这不是……”,“疯了吗”没有从汪浩嘴边说出,是他顾及到自己的职业经理人身份,还是想起了在2003年分别以5.97亿和9.05亿高价拿下石家庄和北京大兴两块地时,同场竞争的地产老板也发出“顺驰疯了”的感叹?  相似文献   

8.
生物技术:开启未来的“金钥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红 《企业天地》2003,(6):36-37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为生物技术原始创新奠定了基础。以生物技术为重点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形成。人类基因组序列“工作框架图谱”完成,被称为继原子弹、人类登月之后人类科技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连续多年来,国际名科学杂志每年评选的“十大科学进展”中与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领域相关的突破占第一位。在新世纪的世界科技舞台上,生命科学尽显风流,生物技术的时代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9.
城市的生命力,归根到底,来源于人类的活动。人类在城市中聚居,在城市开展各种活动,便赋予了城市以生命。只要人类存在,只要人类在城市聚居并不停活动,城市就存在,城市的生命就不会熄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新城市的兴起,就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吸引,也主要是因为诸如地理变迁或政治经济变革等原因,转移或扼止了人类活动所致。城市既然有生命,那末从总体来看,也不应违背“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这就是城市特殊的  相似文献   

10.
孔英戈 《活力》2004,(11):87-87
众所周知,食品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而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工程,古语“民以食为天”讲的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然而到目前为止,人们需要的食物也只能来自农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的动植物产品,这些产品除极少数如水果可供直接食用外,绝大部分需要经过一定的加工才能食用,为此便产生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生产与加工业。  相似文献   

11.
土地承载万物,也衍育万物——或衍生万物,即衍生、演化、培育万物。我们人类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即人类的生存、生产、生活等行止)无不在这土地上进行着。即使在当今“航天时代”.人可以迁居到外星球去,但航天器却必须从地上发射起来。土地的功能,可以说是:至广、至大、至深。  相似文献   

12.
姜玉原 《人力资源》2005,(11):44-46
提起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我们自然要想起两个词,一个是“英语”,一个是“疯狂”。因为把“英语”和“疯狂”这两个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词联系到一起的是李阳。而把疯狂英语联系到自己身上的也是李阳。与此同时,李阳也是一位深谙激励之道者。疯在激励。狂在激励。  相似文献   

13.
知识长廊     
寻找地球外的理性生命 “火星上没有生命”,这是人类耗资亿万寻找到的结果,但是木星以及木星、土星和海王星的一些卫星上不能排除有低等生命的可能。英国的科学家认为,地球理性社会不应该是宇宙的独生子,继续寻找地外乃至其他恒星的理性生命将是人类长远的梦想。  相似文献   

14.
政治会打上深深的国家烙印,出现国家特色。如果据此推测,在科学领域也不例外,也有国家特色,则不一定是件幸事。要么就是“科学无国界”这句话错了,要么就是这个国家的人疯了。对企业管理界宣称的种种“国家模式”一直不敢苟同。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在信息化时代,  相似文献   

15.
现代科技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文明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了让人始料不及、触目惊心又束手无策的危害。作为现代科技和文明发展的附生品,二恶英对人类的巨大危害,使它荣膺“世纪首恶”的称号。其实.科学越是发达.人类对世界探索发现的能力越强,人对周围危害的认识、了解也越深入。今天.借助科学的新成果,我们不断地发现.在我们的食品中.在大量农副产品中.各种有毒有害物质正虎视眈眈地窥视看我们的生命,蚕食着我们的健康。为了维护生命的尊严.保护我们的健康.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分期介绍隐藏在食品中、对生命安全和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以让更多的读者认识危害,了解危害,最终远离危害。  相似文献   

16.
2001年,新世纪的第一年,在世纪之交中担当承上启下的历史重任,这一年一定是不平凡的,令人难以忘怀的。那么,走进新世纪后,老百姓的心态如何,他们最关心什么呢? “入世”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经过长期的艰苦谈判,中国在新世纪加入世贸组织毋庸置疑,这可以算是新世纪送给国人的一份厚礼。那么,“入世”对老百姓意味着什么?对我们的生活会有怎样的影响呢?这是老百姓在2001年最关心的一件事。具体而  相似文献   

17.
非典和艾滋     
尽管非典是突发的,艾滋是缓发的,我们在应对艾滋病方面也很可以借鉴一下应对非典的方法。“非典”,指一种传染性肺炎,简称少了中心词,但人们明白意思。为了叙述方便,我有时把艾滋病也简称“艾滋”。由非典的防治想到艾滋的防治,我觉得后者没有引起社会足够重视,因而后果或许更加可怕。这两种病是可以比照的。我医学知识有限,但从大众传谋上也获得了一星半点常识。先看两者相同点:都是新传染病(尽管艾滋发现已20多年,但比起天花等仍为新病);都可以大范围传染;病原体目前都没有有效杀灭办法;对人类危害都很大;病毒携带者都有一定隐蔽性……再…  相似文献   

18.
人类发展史,从一定角度上说,也是一部与疾病抗争的历史。尽管人类备受各种疾病的袭扰,却从没有屈服和退缩,而是在抗争中一次又一次战胜疾病,走向健康。 面对“非典”这个突然降临的恶魔,人们所表现出的“和衷共济,共渡难关”的勇气和精神必将成为历史的永恒。 疾病是对于生命的挑战。“非典”时期,全国上下展开了阻击“非典”的战斗,许多人都在用生命和汗水书写着人生,并深深地感染、  相似文献   

19.
2009年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全国质协系统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批示精神,坚决落实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20.
李洪伟 《活力》2014,(15):19-20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新世纪以来,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定位,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绘就了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