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后扶贫时代,降低农户贫困脆弱性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关键。本文基于2014—2020年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3个贫困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构建“反事实对照”测量并比较精准扶贫时期有无帮扶项目情境下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动态变化,解析了不同类别帮扶项目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结果发现,2014—2020年样本地区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快速下降。与无帮扶项目情境相比,有帮扶项目情境下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下降更快,且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并未使当年样本农户贫困脆弱性出现较大波动。实证结果表明,直接增收类、提升生产性基础设施水平类、提升人力资本类和易地扶贫搬迁四类发展型项目,以及非直接增收的保障类项目均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提升农户生计资本显著降低农户贫困脆弱性。同时,各类项目的影响也因致贫原因不同存在异质性。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可能增加因病或因残致贫家庭的贫困脆弱性,但非直接增收的保障类项目对降低该类家庭的贫困脆弱性有更好作用。提升人力资本类项目对缺技术致贫家庭有更好的效果。基于上述发现,本文提出了后扶贫时代建立贫困“事前”预警机制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规模性返贫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业技术经济》2021,(7):92-102
促进农村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是实现稳步脱贫最为直接的手段。本文基于辽宁省阜新市建档立卡的既往贫困户调查数据,利用VEP方法对研究对象脱贫后的贫困脆弱性进行测度,评估产业扶贫政策对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并对产业扶贫效果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农户脆弱发生率与贫困发生率差距较大,部分农户有返贫的风险;整体产业扶贫可以显著降低贫困脆弱性,然而不同的产业扶贫项目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种植业和养殖业扶贫效果较好,而加工业扶贫效果并不显著。因此,本文建议后续动态调整扶贫政策,根据地区优势和贫困户特点,落实"一对一"定向精准扶贫机制,从而巩固脱贫效果,阻止脱贫农户返贫。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气象灾害对农户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灾、旱灾、风灾等气象灾害普遍加重了农户的脆弱性。对脆弱性各分解部分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表明,农户纯农业经营模式更容易导致分解部分的脆弱性,而教育、劳动人数和固定资产等提高能降低分解部分的脆弱性。这些结论说明,在气象灾害易发地带,扶贫政策应做适当调整;在扶贫对象瞄准方面,增加脆弱性维度的标准;在帮扶方面,特别加大对农户生产性投入的支持,发展多元化产业,促进兼业化经营,建立支持农户增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长效机制,增强其抵抗气象灾害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科学评估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4期追踪数据,运用VEP法测算了我国农户的贫困脆弱性,然后运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效果及中介效应机制。结果 (1)近年来我国农户的贫困脆弱性显著降低,中西部地区农户的贫困脆弱性比东部地区高;(2)精准扶贫政策显著降低了农户贫困脆弱性,政策效应明显,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效果愈发显著;(3)实证估计结果通过了连续型DID法与PSM-DID法的稳健性检验;(4)异质性分析表明,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户脆弱性的作用在中西部地区比在东部地区更为显著,对贫困户脆弱性的影响大于对非贫困户脆弱性的影响;(5)中介效应机制分析表明,精准扶贫政策可以通过提高农户社会资本的方式降低其贫困脆弱性。结论 在贫困状况较为严重的地区,应保持帮扶政策持续稳定,降低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在识别贫困户和制定扶贫政策时,需关注未来可能陷入贫困的农户,提升其应对外界风险冲击的能力,同时应注重发挥各种社会组织与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形成多方面减贫合力。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2020年鄂南山区S县贫困户脱贫质量调研数据,采用OLS和Probit回归模型,实证考察了科技扶贫政策对脱贫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并检验了脱贫农户农技水平和持久脱贫信心在影响机制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科技扶贫政策显著抑制了脱贫农户贫困脆弱性。进一步的作用机制分析表明,脱贫农户农技水平和持久脱贫信心在科技扶贫政策和脱贫农户贫困脆弱性之间均发挥着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明确了脱贫能力的提升和脱贫信心的增强是科技扶贫政策降低贫困脆弱性的深层原因。据此提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时间节点上,要加强对贫困户的识别能力,精准实施科技扶贫政策,瞄准脱贫人口提供农业技能培训,积极引导提高农户的内生动力,调动其参与科技扶贫的积极性,提高脱贫农户的农技水平,增强持久脱贫信心,使得科技扶贫政策取得更好的减贫增收效果,从而降低贫困脆弱性,确保脱贫农户稳定脱贫、不返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贫困农户生计资本变化及其与生计策略关系,有助于民族贫困地区项目制扶贫的精准实施,对调整生计资本结构,维持农户可持续生计,促进民族贫困地区稳定脱贫,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新疆疏勒县225户调查问卷数据,测算精准扶贫项目实施前后生计资本变化,并构建多元无序Logistic模型探讨其对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结果]精准扶贫项目实施后,农户生计资本水平整体得以提高,生计资本结构有所改善,但是各项生计资本发展不均衡,生计脆弱性依旧存在;同时生计资本是决定农户选择生计策略的重要影响因素,自然资本是决定农户选择纯农型生计策略的基础,而金融、人力、社会、物质、民族文化等资本决定了该地区农户生计策略由纯农型向非农型的转变。[结论]政府需要加大自然、物质、社会、教育等生计资本方面的扶贫项目投入、提升农民组织化水平、注重金融资本、民族文化资本等生计资本方面扶贫项目投入的精准化并加大监控力度以维持贫困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选择适宜的技术援助最贫困人群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朱玲越穷越得不到援助,这是发展中国家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常有的现象。为此,国际社会近年来关切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使最贫困的人群获益于项目。发展援助因而更多地投向有益于改善贫困人口生产和生存条件的领域,乡村...  相似文献   

8.
[目的]随着2020年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我国进入了2020后扶贫时代,低收入人群、易致贫返贫人群以及贫困边缘人群虽然脱离了绝对贫困,但这些脆弱性群体仍受到相对贫困困扰,很难在短期内实现致富,并很容易再次陷入贫困,还需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兜底保障,因此研究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扶贫绩效,充分发挥其"兜底"功能,以应对返贫挑战,显得尤为重要。[方法]文章基于2016—2018年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兜底扶贫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规模报酬进行了测度和分析,并绘制了农村低保兜底扶贫绩效水平的区域分布图。[结果](1)农村低保兜底扶贫绩效综合效率值良好,扶贫纯技术效率较高,扶贫规模有一定不合理性。(2)城镇化水平和人均GDP的提高会制约农村低保兜底扶贫绩效的提升,公共财政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农村低保兜底扶贫绩效的提升。(3)不同地区的农村低保兜底扶贫绩效存在差异。(4)农村低保精准扶贫瞄准度有待提高。[结论]提出优化农村低保财政支出规模、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实施差异化政策、提高农村低保精准扶贫瞄准度等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9.
选择和确定扶贫贷款项目是一项政策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项目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的落实,而且影响到贫困地区及贫困农户脱贫的速度。安化县自1994年使用中央扶贫专项贷款以来,余额已达到7000多万元,而从项目分类排队情况来看,效益好的项目仅占20.3%。对此,笔者作了一番调查,认为有如下几种障碍使项目选择容易失误。1、认识障碍。政府扶贫开发部门与农发行在选择和确定项目时的认识不一。扶贫部门认为,中央扶贫贷款作为一种扶贫资金,是为实施扶贫攻坚计划而设置的,  相似文献   

10.
扶贫政策、收入分配与中国农村减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益贫困地区"大于"益贫困户"的特征。农村扶贫政策的实施从生产能力、市场参与和缓解脆弱性等角度改善了贫困地区农民分享经济增长的机会和能力,有劳动力的贫困农户如果能够参加扶贫项目,其收入增长速度是非常可观的。扶贫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中国农村减贫的进程,缓解了收入分配对减贫的负面影响,使经济增长表现出一定的益贫性。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瞄准偏差,是导致"益贫困地区"大于"益贫困户"的原因之一,未来的农村扶贫政策需要在加强扶贫资金投入的同时提高扶贫资金的瞄准效率。  相似文献   

11.
政策性金融支持区域粮食安全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政策性金融是推进粮食产销市场化的重要支撑力量。该文提出了政策性金融支持区域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与支持方式。在粮食主产区重点支持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在主销区重点支持粮食物流建设,其中运输、仓储、流通市场体系建设是重点。同时,要建立粮食产销区的利益协调对接机制,促进粮食主销区与粮食主产区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协作关系。  相似文献   

12.
耕地资源是粮食生产和人类活动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为研究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等别和粮食产能的影响,通过在千阳县水沟镇柿沟村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对原有荒草地进行综合整治和配套设施优化,整治为可重新利用的耕地,柿沟村土地利用面积增加了34.226 1hm^2,并通过田水路林的合理规划,既保证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又优化了区域内经济结构,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并将耕地等别提高了一等,创造了193.59t的粮食产能。该项目的实施对渭北旱塬区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将有力推动该区域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步伐。  相似文献   

13.
洞庭湖区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其恢复与重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洞庭湖区是我国较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湿地分布区,又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分析洞庭湖区湿地主要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建立了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的相关指标体系,对洞庭湖区17个县市进行了湿地生态脆弱的量化评价,最后提出了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粮食主产区中低产田分区综合整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运用文献资料、因素分层指标、GIS空间插值等方法,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将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地整理项目相结合,分析了中低产田综合整理的内涵和分区整治要点;选择标准粮产量、等指数和土壤肥力3个因素10个指标,构建了中低产田划分标准。在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划分了3个一级整理类型区和9个二级整理类型区,并按分区制订了9种工程技术模式并提出各自组合特征。研究结论:(1)河南省高、中、低产田面积比重约为49%、31%、20%,高产田集中在黄淮海平原区,低产田分布在豫西、豫南的山地丘陵区,中产田交叉分布在二者之间;(2)以工程为组合,按灌排方式、田块形式、生物多样性等差异,提出了中低产田分区综合整理的重点和措施,为打造河南省粮食核心区战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的土地人口承载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土地人口承载力是一个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大问题。根据三峡库区土地可承载人口的现状,以人口、土地、粮食三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其土地生产力的估算和对未来10年耕地变化、粮食生产、人口发展的预测,得到了该区2010年土地人口承载量,并提出了提高该区土地人口承载力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It has been argued that certain baseline conditions and social preconditions present in a watershed’s community can influence a project’s likelihood of collective action and farmer adoption of conservation practices. However, it is unclear exactly how these conditions interact with catalyst events to lead to successful collective outcomes. In this paper, we build upon previous research describing the role of catalyst events in leading to collective action, as well as research that proposes specific baseline social indicators to consider when siting watershed conservation projects. We contextualize the impetus for a successful watershed project and identify new social indicators that were mobilized for project success through a qualitative case study; the Indian Creek, Illinois watershed project. We illustrate that baseline conditions and social preconditions were key to project success and contend that these conditions mobilized the watershed community toward collective action after being faced with an intentional catalyst event. While baseline social conditions were key to the project’s success, we found that how the project was structured and managed was also very important. Additionally, baseline conditions changed as a result of the project. This study provide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contributing to project success and is applicable to practitioners in selecting watersheds for future conservation projects and in determining how to structure and manage a watershed-based project.  相似文献   

17.
以安徽省合肥市郊区三县退耕还林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调查与统计数据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合肥市郊区三县退耕还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进行客观的评价与分析。研究发现:合肥市退耕还林工程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都取得了一定的绩效,但退耕农户以农为主的收入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农户增收的不稳定性也增大。并就合肥市退耕还林的后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介绍粮食安全成本的相关理论与现实意义出发,对粮食安全成本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对狭义的粮食安全成本与广义的粮食安全成本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与分析,并对江苏省粮食安全成本与粮食总产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描述。在此基础上,选取2000~2014年粮食总产量与粮食安全成本(政府成本)的相关统计数据,建立样本的回归方程来观察总体的情况,运用Eviews6.0进行计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粮食安全成本对粮食产量有显著的影响,但江苏省粮食安全成本投入太多,已经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长、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多投入的成本并没有使产量得到预期的增加。对江苏省粮食安全成本高的主要原因归纳为:粮食生产成本高、政府对国有粮企的补贴高、耕地资源不足及流失严重。并提出降低江苏省粮食安全成本的对策是通过实行粮食规模化生产经营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实行国有粮食改革,淘汰僵尸国企以减少政府对国有粮企的财政补贴及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9.
The paper examines the growth of China's regional grain production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 Impacts of regional trends on China's interregional grain transfer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re tackled. It linds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variations between regions in terms of magnitudes and patterns of growth. Northern regions experienced a faster growth than southern regions. There is a tendency to shift grain production centres towards north, leading to a modification of crop composition in total national output, a reversal of the prevailing direction of interregional transfers and a change in contents of grain flows. The study argues that this shift is an inevitable resulf of the uneven progress of reform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nsequently, the varying opportunity costs of grain production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for China as a whole, further growth of grain output has been impeded by the lack ot new technologies and increasingly high opportunity costs of grain production.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where the potential for increasing maize output is relatively high, production has been constrained by the shortage of transport and storage facilities as well as policy obstacles.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re is a necessity for China to decentralize its grai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oing so, the imports of grain in the south will increase, and so will the exports of maize in the north.  相似文献   

20.
[目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地区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农业生态脆弱性,通过研究特殊地形和气候下的农业生态脆弱性,有助于为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方法]文章以广西为例,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综合权重,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对广西农业生态脆弱性程度进行评价,利用ArcGIS对生态脆弱性进行分级,以期探究广西农业生态脆弱性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权重分析结果表明水蚀面积的权重值最高为0134,年平均降水量的权重值为0113,自然环境指标相对于农业生产和经济指标对农业生态脆弱性的影响更大。区划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农业生态脆弱性区域大致可分为5个区域,分别是桂西峰丛洼地带、桂东山地丘陵地带、桂中低山丘陵地带、桂东北山地、桂南沿海丘陵地带。[结论]广西农业生态环境整体来看较为脆弱,处于轻度和中度脆弱等级,但生态环境问题仍不容忽视。为了改善农业生态脆弱性,政府应实行区域的联合防治,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和治理,积极探寻生态、环保的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状态,促进广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