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杨涛 《经济论坛》2006,(10):117-118
一、失地农民合法权益1.补偿权。补偿权是失地农民的一项基本的权利。城市建设占用土地给农民带来了财产损失,为了重建家园和恢复原有生活水平,应根据占用土地的损失情况,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依法进行补偿。其中被征地农民个人所有的房屋、附属物、农副业设施、零星树木以及其它财产损失补偿费属农民个人所有;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房屋、公共设施以及其它财产补偿费属村集体组织所有,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和使用。2.居住权。失地农民在搬迁之前,在原地拥有固定的居住场所、生产关系和稳定的社会关系,所以根据属地原则享有居住权,这种权利不因…  相似文献   

2.
马驰  卢莎 《经济论坛》2006,(21):130-132
一、中国农地征用补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土地征用是国家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将集体所有的土地征为国家所有的行为。土地征用是国家和政府在特定条件下对土地的强制性使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建设用地的规模日益扩大,对农地的征用面积也随之增加,土地征用的问题也凸现出来。土地征用过程中涉及最多的是对农民的补偿问题。我国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征用土地的,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按土地年产…  相似文献   

3.
城中村是武汉市城市化进程中近期的征地重点,调研结果显示城中村失地农民对土地征用、利益补偿和保障服务满意度不高。征地过程不透明,征地补偿费标准不统一,农民分得补偿经费比例过低,缺乏对被征地农民安置和就业的配套措施,安置措施不能确保对失地农民的长效保障等是主要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应明晰保护失地农民合法权益的法律规定,给予农民直接参与征地谈判的权力并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完善风险共担筹措安置资金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失地农民非农就业。  相似文献   

4.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志忠  曾国华 《经济论坛》2006,(18):115-117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征占农村土地的力度不断加大,由此导致失地农民的数量也日渐增多。由于土地被征用,土地对农民的保障作用随之丧失,要使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到损害,理应在社会保障方面给予失地农民相应的补偿,因此,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安置问题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非常重要。本文通过梳理和归纳国内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研究成果,以期明晰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安置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趋势进行初步探析。一、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选择樊小钢(2004)认为,必须构建一种以放弃承包土地来换取全面享受城镇…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补偿? 农地征用过程中,农民权益受损,因此要补偿;而且因为补偿不公,所以要提高补偿,使征地更能体现公正,保持公平。于是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统一年产值倍数,应按照保证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的原则,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确定。经依法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征地补偿按当地人民政府公布的最高补偿标准执行。根据国土资源部日前公布的新版“征地补偿标准”,如果给予被征地农民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合计按30倍计算,仍不足以使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话,当地人民政府将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益中划出一定比例给予补偿。  相似文献   

6.
理论界对土地征收的目的、范围、以及补偿的标准等研究较多,而对征地补偿费受偿主体及农地发展权归属研究较少,尤其是农地发展权,其主体是农民集体还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理论研究鲜有涉及。本文提出在土地征收中.应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作为独立的征地补偿费的受让主体,并且土地发展权归属农民集体。  相似文献   

7.
(一)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 修改《土地管理法》,改变现行征地制度对农民补偿标准偏低的现状,根据被 征土地的原有收益、未来用途、区位、质量、供求关系等综合因素,结合当地城 镇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和被征地农民未来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征地补偿 标准。 (二)明确政府在安置被征地农民中的主要责任。 明确规定政府在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培训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 责任,形成政府、集体和个人之间的责任分担机制。首先,要重新制定 征地安置补偿费和土地补偿费的测算办法,补助或补偿水…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补偿   总被引:54,自引:4,他引:50  
当前对失地农民的补偿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补偿标准低,并且大部分农民只得到部分补偿;当前实行的货币安置方式实际上等于不安置;征地工作缺乏透明度,农民没有知情权,更没有发言权。因此,必须对现行土地征用和补偿制度进行改革,要强化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处置权,通过修改相关法律使其物权化;严格执行公益性建设用地国家征用制度,缩小征地范围;全面建立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取得制度;彻底改革征地补偿费用计算和分配办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安置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就业的主要岗位和收入的主要来源,失地农民面临"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现状。因此,拟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安置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选择实用可行的安置模式,探讨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大量土地被征用,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于是失地农民成了一个独特的社会弱势群体。由于现行征地制度和相关法律的不完善,造成了补偿标准、补偿方式以及补偿失地农民的安置等问题,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基于对酒泉市肃州区的调查,通过对农民失地后的情况以及失地后养老情况的数据分析,得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并给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提高失地农民生活质量,保障失地农民养老权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以传统耕种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民失去土地后,再就业成为失地农民维持生计、提高生活水平的必然选择,然而,失地农民再就业影响因素很多,导致失地农民再就业质量低下,为了提升失地农民再就业质量,提升失地农民生活水平.课题组对影响失地农民再就业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再就业质量提升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博弈理论分析了土地补偿费村级分配过程中集体经济组织与被征地农民两方利益主体的博弈关系,从平衡失地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利益以及解决征地补偿款纠纷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双方的博弈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缓解土地补偿费纠纷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建立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丽娟 《经济论坛》2005,(14):108-109
土地是国家赋予农民社会保障的载体,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征地权的滥用,以及没有妥善处理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等,导致失地农民既丧失了拥有土地所带来的社会保障权利,同时又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面临着极大的社会风险。如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现行的失地农民补偿安置政策不合理,补偿标准偏低,不利于保护失地农民的权益.通过对合肥市与常州市失农民补偿安置和社会保障政策比较分析,指出了两市政策差异的原因,提出了针对失地农民的政策建议.目的在于为合肥市政府决策时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切实重视并提高失地农民的各项待遇,使他们的生活水平与失地前相比不至于下降,这样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荣莉 《经济师》2009,(11):226-227
在贵州水电开发中,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然而现行的征地安置标准过低并且方式单一,这些失地农民转化为无业贫民,其结果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因此建设贵州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制度具有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贵州地区水电建设中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征地补偿情况以及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为失地农民自我发展和生活保障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在各地进行征地制度改革的实践中,失地农民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除了提高土地补偿标准以外,非物质补偿包括就业安置、再就业培训、子女入学以及医疗保险等方面也应考虑,并相应给以解决,这些方面关系到失地农民的前途。陈锡文曾经多次表示,土地是农民最可靠的基本生活保障。农民失地的同时,失去了基本生活保障,在发挥土地的基本生活保障效用的同时,适时建立与城镇社会保险相衔接的农村社会保障是当务之急。土地是农村农民发展和稳定的基础,不顾农民长远生计,强制性征地造成农民失地失业,不仅引发上访和群体性事件,而且给农村稳定留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7.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耕地数量已从1996年底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3年底的18.51亿亩。与此同时,全国6015个各类开发区的规划面积也达到了3.54万平方公里,形成了4000万被征地农民,在未来的10年还将有2600万农民失去土地,土地被占用的速度在整体上超过了城镇对被征地农民就业的吸纳能力。农民社会转型能力的偏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严重滞后,使大多数被征地农民处于“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状态,甚至部分人员由于城镇化的超前而成为新的城镇贫民,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现有征地制度已不能够完全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由于现行征地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和城镇化发展较缓慢的时期,许多政策规定都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不适应于目前的社会经济形势。从土地征用的发展来看,1993年以后,货币安置已成为主要的安置方式,“要地不要人”的征地条件较为普遍,自我保障、就业市场化成为现实,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被迫转型,成为新的市民,从而由承担农业风险转向承担市场风险,而这种风险却要远远高于农业风险。现行的安置补偿标准却没有适应这种风险的转换。《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国家征用建设用地,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正平均产值的3至6倍……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0倍……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20倍”。由此可以看出,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的确定只考虑了土地的历史产  相似文献   

18.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同步发展,土地的非农转用、现代农业的规模经营将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以重庆、江苏为例,分析了形成"失地农民"的原因及表现形式,无论是由于土地非农转移而彻底失去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户籍城镇化的失地农民;还是由于现代规模农业虽保留承包权但失去经营权在农民社区集中居住的失地农民,目前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低水平、低标准单一的财政安置补偿方式,难以保障失地农民未来的生活水平。提出了建立以财政手段为主,即发挥土地财产功能的基础保障("住房+养老+医疗"),以金融手段为辅,即土地资本化运作永续分享土地未来增值收益的失地农民权益可持续保障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位于浙江省西部的衢州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衢州市在"一滞后一偏低"的经济条件下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是一个非常辣手的问题。衢州在城市化进程中,使大量的集体用地经由征用转为国家建设用地,也促使着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了"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分"的新三无人员。他们游走于城市和乡村的边界,失去了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他们是最弱势、最缺乏保障、最边缘化的群体,成为了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巨大的不稳定因素。如何保持在征地后的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失地农民就业带动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使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真正得到保障等具有较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因城市化需要被占用土地而失去土地使用份额的失地农民和无地农民,以及放弃土地而入城的农民工,构成了今日中国农村问题中的“新失地农民”。三种失地农民的增收是城镇化进程中一个关涉到全面小康建设是否具备坚实底座的重大问题。促进“新失地农民”增收,必须从分析他们产生的根本原因入手,以赋予农民特殊的土地财产权为出发点,探索“新失地农民”增收的制度安排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