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银行家》2007,(1)
从2006年11期开始,《银行家》的文化休闲栏目陆续刊登了王青石的若干篇散文和诗歌,这些作品文笔清纯生动,风格华丽隽永,像是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文化休闲》栏目。王青石是谁?全国银行界的《银行家》读者们不知道,当然我们编辑部的同志都知道——他是我儿子,今年只有10岁,还在读小学五年级。在给《银行家》写稿子之前,他已经写了150多篇作品,其中已有11篇在《中国少年报》、《中国少年儿童》杂志和《中国少年英语报》上发表。在自己主编的杂志上发表自己儿子的作品算不算是“以权谋私”?这是我必须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去年 ,我在《中国工会财会》编辑部开展的“国庆征文”活动中写了一篇“难忘那个小会计”的文章(刊1999年第11期)。这是我第一次向贵刊投稿。承蒙编辑部领导和编辑老师的厚爱 ,才使我这篇拙文在刊物上发表、获奖并引起读者的关注。在这里 ,我要真诚地说一声 :“谢谢大家”。说起我写这篇文章的经过和感受 ,的确有千言万语要讲 ,有震撼心灵的话要说。在这篇文章的谋篇布局上 ,无写作技巧可言。主要是我担任厂工会主席之后 ,曾经在我身边工作过一段时间的那个小会计———洪莉 ,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她活泼可爱 ,单纯执著 ,求知进取 ,…  相似文献   

3.
前几日,一位老领导送我一本书,是工商银行总行原副行长张衢同志撰写的《掀起银行的盖头来》,我看到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亲切,不禁有了读它的渴望。这部银行家巨著共分20部分,184小篇,洋洋洒洒几十万言,给我们工作提供了指导方向和经验,同时一些好的经营理念和方法给我们以借鉴。  相似文献   

4.
最近,在乡镇企业改革中,常听到关于“红帽子”企业(私人投资挂乡镇企业牌子的企业)摘不摘这顶“红帽子”的议论。1998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第九版也发表过一篇文章《“红帽子”为什么摘不掉?》,可见争论相当激烈。读罢这篇文章,使我想起四年前在山东一个城市关于“乡镇企业”的一场对话的故事。现在写在下面,供大家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5.
《银行家》2006,(11)
相对于大陆而言,台湾金融业的开放来得更早一些,台湾金融业应对全球化的理念和路径值得大陆同仁借鉴;追求共同繁荣的夙愿也使得海峡两岸金融业在全球化背景下以“交流与合作”为媒,携手寻求富有深远意义的发展契机。《银行家杂志社》以论坛的形式助力两岸金融业的“共赢”的帷幕刚刚拉开,本期所载的文章显然也只是冰山一角。本刊将不懈努力,为两岸金融业的交流、合作和共同发展奉献更多力作。  相似文献   

6.
声音     
“银行家的看家本领归根到底是管理好自己的资产负债。这次钱荒,即流动性故障让银行家反过来思考一个老问题.就是怎么样按照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这三性高度统一来有效安全地管理好我们的资产负债。”  相似文献   

7.
本次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对商业银行来说,排名在先或排名在后,只是表示一个先进和后进的区别,作为本次排名中先进的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努力,保持先进。作为后进银行,需继续努力,以期尽早达到先进之列。这也是《银行家》为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的初衷和意义所在。作为银行能够获得先进,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竞争力。而竞争力在哪呢?主要反映在银行的综合实力,所以我想谈一下商业银行要提升竞争力即银行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供在座银行家们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清末民初有一位学者叫辜鸿铭的,学贯中西,名闻遐迩。他曾在北京外商五国银行团担任翻译,由此得以深入了解银行这个行当,自以为看透了银行家的本性。他说过一句批评银行家的名言,幽默、讽刺,十分辛辣,被收在《英国谚语》一书中,流传至今。他说:"银行家就是这样一种人:晴天的时候要把雨伞借给你,快下雨的时候他又凶巴巴地把雨伞收回去了。"这句话似乎是在辱骂银行家是嫌贫爱富的势利小人,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这并不是在说银行家的"坏话",相反,这恰恰是银行的经营之道。这句话其实是最为准确地说出了金融资本的本质特点。我们知道,金钱自身是不能繁殖的,金融资本必须与产业资本结合,才能通过生产经营活动而增值。  相似文献   

9.
本次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对商业银行来说,排名在先或排名在后,只是表示一个先进和后进的区别,作为本次排名中先进的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努力,保持先进。作为后进银行,需继续努力,以期尽早达到先进之列。这也是《银行家》为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的初衷和意义所在。作为银行能够获得先进,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竞争力。而竞争力在哪呢?主要反映在银行的综合实力,所以我想谈一下商业银行要提升竞争力即银行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供在座银行家们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进诚 《中国金融》2006,(18):30-30
对于《中国金融》杂志来说.发行第600期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事情。《中国金融》在其创刊以来50多年的岁月里,见证了新中国金融事业发展壮大的全部历程.陪伴了中国金融职工队伍50多年的成长征途。我们这一代金融工作者,可以说是读着《中国金融》成长起来的。作为一名从事金融工作30年的金融人,我自己是从1983年开始在《中国金融》上发表文章的。20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我在《中国金融》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题目为《谈谈银行部门的职业责任、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对我而言.这篇文章的发表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喜悦和鼓舞,更是我此后20多年不懈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