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引起国际社会对银行业资本缓冲的周期性的广泛关注。在弄清商业银行资本监管顺周期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缓冲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1年,中国上市银行资本缓冲具有逆周期性,而股份制银行具有顺周期性。政府在短期内注资和上市融资等资本补充渠道,是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缓冲表现逆周期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我国52家主要银行2007—2015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监管压力和经济周期对宏观审慎政策效果的影响。相关实证结果表明:(1)监管压力的上升能够显著促使银行增加资本缓冲,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在总体是有效的。(2)监管压力的上升会促使银行加快其资本缓冲的调整速度,这在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表现得尤为明显。(3)经济周期会对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一定影响,但这一影响在不同性质的银行中有所不同。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经济上行期的政策效果相对较弱,而在经济下行期,政策效果相对较强。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经济周期的影响恰好相反。(4)在顺周期性机制下,银行行为存在过度承担风险以获取高收益的倾向,通过提升监管压力可以有效抑制这一倾向,从而促使银行降低风险,提高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资本监管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实施,资本充足率标准成为影响银行行为的一个重要约束条件。由于资本监管的存在,会使得经济周期内银行信贷的波动幅度加大,进而加剧经济周期波动。次贷危机后,巴塞尔委员会出于宏观审慎监管的考虑,一方面提高了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另一方面要求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本文从银行的监管机制出发,考察在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受资本充足率提高和建立资本缓冲的影响,通过银行信贷最优选择的比较静态分析表明,资本缓冲的大小是银行信贷对经济波动的敏感性的根本性影响因素,提高资本充足率会增强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波动。  相似文献   

4.
资本监管是审慎银行监管的核心,巴塞尔协议III将逆周期资本缓冲列为最重要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本文对银行竞争环境下资本缓冲行为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基于2004-2013年我国79家商业银行面板数据,采用更具微观基础的Lerner指数测算了银行竞争度,对银行竞争、经济周期与资本缓冲之间关系进行了系统性检验。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缓冲水平存在典型的逆周期特征,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有利于改善银行的资本缓冲水平;银行个体竞争度的提高在增加银行风险承担激励和降低银行资本缓冲水平同时,显著地弱化了银行资本缓冲的逆周期特征。基于上述结论,本文认为监管当局在实施逆周期资本监管时,应该充分考虑银行竞争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新常态作为切入点,首次从行业信贷视角探究新常态时期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对银行风险的影响,进而研究2007年至2015年宏观经济特征在银行风险形成过程中的一般作用.研究发现:(1)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对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影响程度有限.从行业信贷来看,顺周期行业的信贷风险高于逆周期行业的信贷风险;(2)在银行风险的形成机理方面,物价变动引起的“货币幻觉”效应长期存在;银行自身特征引起的风险放大效应主要存在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增速放缓引起的信贷需求摩擦在非危机时期更突出.上述因素对不同周期性行业信贷风险的影响与总体情况基本一致;(3)基于银行风险形成机理,本文发现货币政策比汇率政策治理银行风险的效果更好.此外,危机时期应使用宏观审慎政策抑制银行风险的自我放大.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中国上市银行1998-2013年的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16家中国上市银行信贷行为的周期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中国上市银行的信贷行为表现为阶段顺周期性和阶段逆周期性;银行规模对其周期性也有较大影响,规模较小银行或同一银行在规模较小阶段其信贷的逆周期性更显著。由于当前我国政府对宏观经济及银行行为的干预程度较大,银行监管当局所制定监管政策的针对性及有效性将受到很大削弱,因此文章建议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与银行的监管政策必须相互协调,这是未来防范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促进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保持中国金融系统稳健经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崔婕 《经济问题》2015,(3):35-40
通过构建逆周期超额资本模型,对国内上市银行2004~2012年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研究影响我国银行业资本缓冲的制约因素,同时,检验资本缓冲与经济周期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由4种成本决定的商业银行逆周期超额资本模型更符合实际,中国上市银行资本缓冲具有显著的逆周期特性。进一步,分时段研究资本缓冲的周期性特征,得出逆周期资本缓冲具有随经济周期动态变化的特点,商业银行构建“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单边HP滤波法比较三种信贷口径挂钩变量信贷/GDP在我国逆周期缓冲资本计提中的效果,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我国金融发展指数监测指标体系,拟合分析逆周期缓冲资本计提周期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周期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巴塞尔协议Ⅲ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在我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广义信贷/GDP指标反映我国金融周期变化效果最佳,但仍需进一步建立多元化监控体系并引入调节因子,完善我国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  相似文献   

9.
中国商业银行贷款拨备的周期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友刚  严艳 《经济研究》2019,54(7):142-157
本文以2002—2016年间88家商业银行为样本,实证考察了中国商业银行贷款拨备计提行为的周期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商业银行贷款拨备计提行为存在明显的顺周期性;这种顺周期性在经济上行时期会传导至信贷市场从而放大信贷供给,但在经济下行时期由于受到宏观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贷款拨备行为对信贷供给的影响甚微。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下,银行竞争程度对银行贷款拨备与信贷关系的影响具有异质性。本文的研究为商业银行全面竞争新时代下建立前瞻性拨备制度,完善贷款拨备监管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银行资本监管顺周期性及其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验表明经济周期、信贷周期、银行资本周期、银行风险周期之间具有明显的联系。资本监管改变了银行的行为,资本监管,特别是新资本协议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顺周期性质。本文首先分析资本监管顺周期性以及影响经济周期的主要渠道,然后提出平滑资本顺周期性的一些途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众多学者提出影子银行监管不充分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影子银行规模扩张增强了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并造成了金融风险的积累.与此同时,具有逆周期调控理念的宏观审慎政策开始被各国金融监管机构付诸实践.本文通过构建符合中国经济金融运行特点,纳入影子银行和宏观审慎政策的NK-DSGE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研究了影子银行对中国金融风险的影响以及宏观审慎政策调控的有效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影子银行高杠杆的经营方式加剧了金融系统脆弱性与风险积累,对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信贷监管不对称会刺激影子银行规模扩张;宏观审慎政策实施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包含影子银行的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抑制影子银行的顺周期性,使金融调控政策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2.
随着巴塞尔委员会逆周期资本缓冲制度的确定,量化监管下商业银行的顺周期行为及其矫正机制再次成为热议的焦点问题。本文讨论了资本监管与会计监管这两个最为重要的量化监管制度所导致的顺周期性。前者的顺周期性源于风险评估技术的内在缺陷,后者的顺周期性则主要通过贷款损失准备与公允价值计量予以体现。本文提出了四点相应的矫正机制,包括根据宏观经济状况逆周期调整资本充足率要求;引入动态贷款损失准备机制;在不活跃市场中慎用公允价值计量;加强与会计准则及货币政策制定机构的协调。  相似文献   

13.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如何通过资本充足率监管缓释银行信贷行为的亲周期效应、增强银行业在经济周期波动中的稳健性成为理论界和学术界高度关注的议题。本文对宏观经济波动下银行资本缓冲的调整行为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采用1998~2011年全球100个国家1708家商业银行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对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商业银行不具备逆周期调节资本缓冲的行为特征.其资本缓冲与宏观经济波动呈现负向变动关系;第二,银行资产风险承担水平在经济上行(下行)周期的提高(降低),是造成资本缓冲呈现亲周期特征的主要原因;第三,商业银行所处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自身的微观特征会显著影响资本缓冲的周期性调整行为:第四,巴塞尔资本协议Ⅱ的施行,强化了资本缓冲与经济周期的负向变动关系,从而加剧了宏观经济波动。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得出了监管当局科学运用逆周期资本缓冲工具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借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提出的逆周期资本缓冲计提模型和方法,选取广义信贷/GDP和修正后的社会融资余额/GDP作为监测指标,运用HP滤波法对我国银行业2002~2015年的逆周期资本缓冲的提取时点和提取比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巴塞尔委员会推荐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广义信贷余额和修正后的社会融资余额均可作为我国监测逆周期资本缓冲的挂钩变量。本文还结合信贷增长、宏观经济"一致性指数"等,来审慎确定是否需要计提逆周期资本缓冲,并提出科学运用逆周期资本缓冲工具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证券行业靠天吃饭的顺周期性长期以来是制约证券公司发展的严重问题,要解决此问题,除了加快新业务新产品的创新外,还需完善逆周期调节机制。本文通过分析证券公司各业务顺周期性的形成机理,在建立综合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来界定周期时点后,通过动态净资本调整、动态净资本缓冲、动态风险资本准备调整、计提前瞻性的动态风险准备、公允价值的逆周期监管、内部风险评估的逆周期要求、薪酬激励政策的逆周期要求以及逆周期调节的反馈机制等措施,构建了适合我国证券行业的逆周期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6.
应用国内60家城市商业银行2004~2012年间的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城商行资本缓冲的周期性特征及其动因。研究发现,经济形势越好,城商行资本缓冲越低,说明城商行资本缓冲具有顺周期性。对资本缓冲分子及分母部分与经济周期关系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城商行监管资本占总资产比重与经济形势负相关,而加权风险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对经济形势不敏感,说明城商行资本缓冲顺周期的原因在于资本补充滞后于资产扩张。研究还发现,由于资本补充困难,城商行为提高资本缓冲不得不降低信贷供给。  相似文献   

17.
本文立足宏观审慎思想将货币政策立场和资本充足率要求引入信贷传导模型,拓展剖释货币政策立场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及其与宏观审慎工具的配合机理,并以2001-2013年37家商业银行为样本进行经验分析.结果发现:宽松的货币政策立场会促使商业银行提高风险偏好,增大信贷投放,加剧其亲周期性,反之亦然;货币供给调整、货币政策立场转变时,“大而不倒”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响应尤为积极;逆周期资本缓冲要求能够有效抑制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和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高风险承担.因此,货币当局需兼顾调控目标和稳定需求,全面研判银行体系的复杂性,谨慎选配政策工具,精准操控旋钮力度,有序牵引银行信贷行为和信贷规模,提升货币政策调控的稳妥性与针对性.  相似文献   

18.
保险业顺周期形成机制及其逆周期监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超  刘志威 《经济与管理》2010,24(11):59-65
基于金融系统顺周期性和保险业逆周期监管理论,针对保险业顺周期性的形成机制,中国保险业实施逆周期监管主要包括:对保险业承保业务、准备金计提规则、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偿付能力中资本要求和薪酬激励机制等的逆周期监管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蒋海  罗贵君 《经济前沿》2012,3(2):134-149
近期全球金融危机表明,以微观审慎监管为核心的《巴塞尔协议Ⅱ》,不能有效解决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问题,同时还加剧了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各国金融当局和学界开始关注宏观审慎监管和逆周期监管问题,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我国"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构建逆周期宏观审慎金融管理制度的目标。为了反映这一最新研究进展,更好地为我国金融监管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在对微观审慎监管缺陷的相关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全面归纳、梳理了关于逆周期宏观审慎银行监管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预期损失模型分析了动态贷款损失拨备规则的作用机制,并总结了西班牙实施动态拨备规则的模式和实施效果。研究表明,动态拨备规则能提高银行体系的风险缓冲能力和增强其稳健性,并可作为危机后抑制银行顺周期行为的逆周期资本监管措施的重要补充工具。文章认为我国短期内全面推行动态拨备规则的条件和时机并不具备,但我们应借鉴西班牙动态拨备经验,与《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国内实施时间表相结合,适时改革和推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银行业前瞻性拨备制度,提高国内银行的风险管理和抵御冲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