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李光明 《特区经济》2009,(11):195-197
产业结构变动影响就业,乌鲁木齐市各产业产值就业弹性数据清晰地阐明了两者关系密切。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产业所能吸收的劳动力非常有限,第二产业产值的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同步,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拉动就业的主要力量。当前宏观形势严竣,在保经济增长的同时,有必要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动增加就业。  相似文献   

2.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1985年~2006年的数据建立计量模型,通过ADF检验和格兰杰检验,运用OLS实证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的总影响,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可以带动国内就业增长.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方面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我国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变动的影响正向关,对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变动的影响负相关,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3.
毛雁冰  薛文骏 《改革》2012,(5):33-3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收入占比近年来出现下降的趋势。从产业结构变动,城乡结构变动以及出口结构变动等角度,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协整模型检验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出口依存度与居民收入占比之间存在的关系及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应当以提高居民收入为目标,要充分发挥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优势促进就业,建立收入增长的有效机制并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从而实现扩大消费、增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4.
在构建VAR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分析和方差分析等动态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甘肃改革开放后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间的互动关系,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并且具体量化了各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综合分析后,提出了甘肃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中,第三产业企业基本单位数量增加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企业基本单位数量的增长,对总体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笔者通过深圳市第二次与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5年中基本单位数量在各行业的增减变动,分析得出新常态下深圳市基本单位数量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的相关关系,以及深圳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增长轨迹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经济理论揭示,就业结构的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密切相关。本文借助量化分析方法发现:根据目前产业发展对就业的拉动状况,今后新疆若只强调发展任何一个单纯的产业,都不能直接带来任何一个产业内部就业人数的增加,只有强调各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才能带动全社会从业人员的增长;另外,量化分析结果折射出:第三产业如果只是第一层次的扩张发展,即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的发展,那么,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不能带来全社会就业人数相对量的增加,甚至会出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经济发展与能源弹性系数变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弹性系数是研究能源和经济发展变动的重要指标,能源弹性系数的变动主要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变动有关。本文顺延这样一条研究路径,即经济政策指导产业方针,产业方针与市场环境影响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和结构的变化又影响能源弹性系数,去剖析本市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动对能源弹性系数变化的影响,以期能对未来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思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熊健益 《改革与战略》2009,25(9):159-161
文章从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就业的弹性、单位增加值带动的就业人数、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度等三个方面比较了四川省三次产业对就业增长影响的差异,发现将有更多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退出,而第二产业也拒绝接受更多的从业人员,只有第三产业还可以容纳较多的劳动力就业。因此,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助于改善四川省的就业状况。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1992—2004年上海市第三产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之间关系,建立了经济模型,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上海市第三产业的增长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而与人口增长呈负相关关系。本文建立的模型在对上海市产业发展和相应的人口政策方面具有一定的预测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广西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协整理论对广西1978~2007年间的数据进行分析表明:广西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经济增长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相互促进,广西经济增长与第二、三产业结构之间互为双向因果关系,广西经济增长与第二、三产业产出在GDP中的比重成同向变动关系,而与第一产业产出在GDP中的比重成反向变动关系;第三产业产出对GDP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山东省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发现,第二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尤其是工业,其次是第三产业,但这两个产业都表现为比重高,但是效率低。第一产业对经济的相对贡献力高,比重稍低。同时通过考察1992年政策节点前后对产出弹性的影响发现,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引入对第一产业的产出弹性产生负的效应,同时增加了第三产业产出弹性,但是对第二产业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杨丽艳 《特区经济》2011,(9):204-206
本文从宁夏产业结构的演变入手,通过考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第二产业内部结构"重型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是造成宁夏就业规模难以伴随经济高增长而不断扩大的症结所在,并据此提出了一条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相协调的产业结构调整路径。  相似文献   

13.
新疆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与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城镇化的重要推力;同时,城镇化的加快发展也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重点研究了产业结构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新疆产业结构与全国和东部地区相比,层次明显偏低,甚至低于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新疆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城镇化发展进程不匹配,城镇化相对滞后于工业化;新疆的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与城镇化水平均呈正相关,尤其第三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强劲,但新疆越来越"重"的工业结构极大地降低了第二产业的就业效应,新疆城镇化进程缺乏现代服务产业的支撑。因此,实施以就业为中心的工业化路线,促进新疆地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壮大,继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是新疆进一步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全要素生产率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文章通过使用与前人不同的方法计算出1990-2012年中国三次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发现中国经济历年来主要靠第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拉动,但是2009年以后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开始超越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此外,文章计算出三次产业资本边际产出比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应当调整投资在产业间的分配以提高资本效率。最后,通过产业结构与三次产业就业关系的研究发现,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能够促进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相似文献   

15.
王自华  韩芳 《科技和产业》2024,24(8):187-192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地区产业结构发展的最高阶段呈“三、二、一”形式的结构,即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后的产业结构形式。数据显示,桑植县目前产业结构中出现第一和第二产业所占GDP比例相差不大,第三产业遥遥领先的局面。产业结构呈现明显的不合理。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桑植县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进行研究,分析了桑植县三次产业与GDP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发现第三产业对桑植县的经济增长的作用最为明显,关联度最高,第二产业与经济的关联度最低,这与“三、二、一”产业结构形式相违背,于是针对第二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为促进桑植县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提供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使用1978—2008年山西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员和产值数据,运用回归模型以及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两个分析工具,实证分析了山西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分析表明:山西就业结构的转变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一产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劳动吸纳能力不足,第三产业正在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部门。要解决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矛盾,缓解就业压力,必须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统计分析2000-2011年上海市能源消耗数据的基础上,以Tapio脱钩弹性指标为手段,研究上海市2001-2011年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及程度,分析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联状况的时间演变趋势。结果表明:2001-2011年上海市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总量间总体上处于弱脱钩状态;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石油、电力在大多数年份都处于弱脱钩状态,天然气则属于扩张负脱钩状态;产业结构中,第一、三产业都未能较好实现脱钩,第二产业以弱脱钩状态为主。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经济发达城市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对节能减排至关重要。能源消费除了总量控制外,产业结构的有序演进和能源结构的高效低碳演进是节能减排最基本途径和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第三产业促进就业水平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现代企业的建立以及农村严峻的人地关系,"排挤"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如何解决就业问题成为我国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以山东省为例,就第三产业对就业水平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初步认为提高山东省的就业水平,要在保持第二产业增长的同时,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