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人们一般认为发展模式的转变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层次,基本上是完成"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即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包括资本、土地、劳动力在内的大量的物质要素的投入,追求发展速度为主要目标和粗放式的增长,转变到更多依靠非物质要素的投入,包括人力资本、技术要素等等;第二层面是制度要素,包括政府职能转变、银行体制、国有企业等等。从"十五"时期出现的能源问题和资源问题看,依靠高投入,维持 GDP 高增  相似文献   

2.
温玉萍 《北方经济》2007,(24):17-19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将影响棉花产出增长的众多要素归结为土地投入、资本投入、劳动投入、气候因子和政策制度5大要素.再应用CD模型分别测算这5要素在我国棉花产出增长中的贡献率.分析发现,1978~2005年,资本投入对我国棉花产出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土地投入、气候和劳动投入,而政策制度的贡献率则为负.  相似文献   

3.
温玉萍 《北方经济》2007,(12):17-19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将影响棉花产出增长的众多要素归结为土地投入、资本投入、劳动投入、气候因子和政策制度5大要素。再应用CD模型分别测算这5要素在我国棉花产出增长中的贡献率。分析发现,1978~2005年,资本投入对我国棉花产出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土地投入、气候和劳动投入,而政策制度的贡献率则为负。  相似文献   

4.
王艳 《北方经济》2018,(4):51-54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经济发展阶段越高,经济增长越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指经济增长中不能被土地、劳动、资本等有形要素投入增长解释的部分.一般来说,全要素生产率由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两部分组成,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为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一方面可以通过制度改革重新组合生产要素实现配置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正> 1.所谓区域开发模式,是指生产力空间配置的总体格局,它规定了各地区开发的先后次序。就我国总体而言,主要是指东、中、西三大地带或沿海、内地发展次序的安排。从事生产、进行生产布局,需要自然条件(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事实已证明,自然条件会给经济增长、生产布局造成有利的或不利的条件,但不能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力是一般发展中国家的比较充裕的投入要素,当然不会成为经济增长、生产布局的约束条件。而资本存量的多寡,特别是资本形成的快慢,往往是促进和限制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因此,国家区域开发模式的选择,实质是国家宏观投资战略的决择,即区域投资比例的确定。  相似文献   

6.
经济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与产业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华南地区创造了连续2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而奇迹的原因之一正是以进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的华人资本使得华南地区形成了富有竞争力的、合乎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方位进行,华南地区原有的政策优势正逐步消失,劳动力成本以及土地等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挑战。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挑战,华南地区必须以新的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发展新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华人资本的大量输入在继续巩固华南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增强华南地区在资本方面初步形成的禀赋优势,创造华南地区未来在高新技术产业上的比较优势,实现华南地区的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方向转移。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年来我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工资水平的迅速上升,在某种程度上过度依赖低廉的劳动力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在长期内是不可能持续的,所以迫切要求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通过采用2000-2007年中国制造业全部规模以上企业数据,计算并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以及劳动力成本状况,结果发现,长期来看资本密集型产业更具有单位劳动力成本优势,因而进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升级是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我们发现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多年的发展成熟,其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较高,并且鉴于其在吸纳就业方面的重要优势,我们认为从短期和阶段性的时期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存在和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众多人口的就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高度依赖土地和劳动的要素投入,是以资源的高耗费来支撑高投资和高出口。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国内的生态环境等因素使得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压力日益增大,我国经济必须从主要依赖土地和劳动的要素投入转向依赖技术创新和生产率要素的提高。但是,  相似文献   

9.
王静 《魅力中国》2010,(6):346-346
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根据经济学理论,促进经济增长的三要素为劳动力、资本和科技进步。本文利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和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投入增加和人力资本效率的提高。同时资本利用效率低下,技术影响力弱,劳动和资本影响力严重不平衡。中国想在未来保持较快的增长率必须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相似文献   

10.
何鹏 《北方经济》2007,(2):74-75
众所周知,企业在生产产品或者服务的过程中,资本、劳动是投入的主要生产要素,在这两个要素中,资本和劳动的稀缺性与丰富程度则取决于一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却相对过剩,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根据国家农调队的农村劳动力专项年度调查显示,1997年至2000年全国农村转移劳动力数由8315万人增长到11340万人,年均增长率达10.9%,总体上转移速度较快,2002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超过9400万人,比2001年增加约470万人,到2003年末,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达16950万,比上年增加490万人,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34.9%。但是从2004年起至今,我国却多次发生了大范围的“民工荒”现象。  相似文献   

11.
规模递增、技术进步与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粟娟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9):45-49
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加大技术进步贡献率是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文章用OSL估计方法建立了样本区域旅游就业线性模型和索洛余值增长模型,研究发现:已有研究中基于经济规模不变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的前提假设与现实严重不符。现阶段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增长的资本要素与劳动要素弹性和为2.03,呈规模报酬递增,且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贡献差异明显,资本投入要素贡献度高达182%,劳动投入32%。平均广义技术进步贡献率极低仅为一11%,是典型的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最后为持续发展西部旅游经济,提出加强技术引进、制度创新及继续大量资本投入的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考察在我国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增加情况下,资本深化对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就业增长的反向作用。鉴于我国技术进步具有要素偏向性,本文在构建理论模型时加入有偏技术进步假设,发现在技术进步偏向资本要素投入的条件下,资本深化会加深对就业的负向冲击。并利用wind数据库公布的中国制造业2383家上市企业2007-2018年数据,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验证了这点,结果发现:(1)在技术进步偏向资本要素投入时,资本劳动比增长率提高会降低整个制造业的就业增长率,技术进步吞噬就业。但是,资本深化对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就业增长作用呈反向趋势。(2)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后,该反向变动趋势加强。这意味着,在技术进步和制造业深度融合过程中,劳动者需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企业和政府配合提供培训支持,防止工人由于技能不匹配而导致大规模的结构性失业。  相似文献   

13.
运用1996-2015 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FGLS 模型,本文实证检验了劳动力结构变化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在劳动力年龄结构中,新生代劳动力占比上升能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即对劳动、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影响效应为负,而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影响效应为正且作用强度较大;在劳动力素质结构中,知识型劳动力占比上升对制造业结构升级具有一定推动作用,即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影响效应为负,而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影响效应为正,但作用系数较小;在劳动力性别结构中,男性劳动力占比上升阻碍了制造业结构升级,即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影响效应为正,而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影响效应都为负。最后根据实证结论, 就如何顺应劳动力年龄、素质与性别结构变化顺势推进制造业结构升级,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郑江淮  荆晶 《南方经济》2023,42(1):28-48
在传统Solow增长核算框架基础上引入异质性劳动投入以及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从而将经济增长分解为固定资本投入增长、劳动投入增长、技能结构深化、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及效率改进等五种动能。研究发现:第一,中国经济增长主要由固定资本投入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共同驱动,其中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为61.64%,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则为35.66%,中国区别于其他中低收入国家的发展奇迹背后正是较快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第二,即使对于高收入国家而言,资本投入仍然是主要的经济增长动能;第三,技能结构深化以及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来源,二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分别为32.04%和21.27%;第四,资源配置效率变化是引起全要素生产率波动的主要因素,资源配置效率下降是导致2008年后中国以及大部分高收入国家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研究孔丹霞杨勇一、改进的经济增长模型经典的经济分析认为,经济增长来源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即取决于资本、土地和劳动的增长。由于资本和土地都是“非劳动性生产因素”,因而一般将土地划归到资本中去,把生产要素简化为劳动...  相似文献   

16.
自2015年底以来,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文件,但多数集中在“三去一降一补”的具体任务落实上.供给学派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劳动力、土地与自然资源、资本、制度、创新五大要素,本文试图从劳动力要素入手,进行重点分析研究,以期推本溯源找到推动淮安劳动力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制造业发展最活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其他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特别是“西部开发”以及“中部崛起”的产业结构发展的示范“大课堂”。其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对我国其他地区制造业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示范、指导和借鉴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改变,受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出口形势严峻、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长三角地区外资开始大量撤离,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来发展经济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单纯依靠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方法也不能永葆活力。只有提升长三角产业结构,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利用产业集聚效应吸引高质量FDI的进入,才是保证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97-2009年新疆16个地州(市)的面板数据,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研究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技术进步对新疆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静态条件下人力资本以及物质资本投入对新疆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技术进步影响不显著;动态条件下市场成熟度、人文、制度等无法量化的因素对当期经济增长作用较大,从长期看能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水平,资本弹性下降,人力资本影响更为显著,新疆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资资本投入的说法并不能成立。从区域差异来看,不同要素投入对南、北疆的经济增长效应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9.
劳动力要素对广东省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性是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广东省山区劳动力丰富,但是广东省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大,使得珠三角城市的劳动力处于无限供给状态,这样就抵消了山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从而限制了产业的转移。  相似文献   

20.
蒋宁 《乡镇经济》1999,(2):39-40
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制度短缺或制度供给的滞后会制约经济的发展,而适宜的有效率的制度能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制度的差异上,因为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并不是生产要素简单叠加。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这些要素,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