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5 毫秒
1.
中国经济经过2012、2013到2014年3年的7.5%保卫战,2014年增长速度将低于7.5%,2015年经济将继续减速到7%。经济增长速度处在明显的"换挡"阶段。这一减速换挡期称之为"新常态",即处于经济结构、体别和政策的持续调整阶段。"新常态"是新挑战,也是新机遇,通过减速期间加速体制改革和存量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面转型。  相似文献   

2.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减缓,经济形态由常态转换为新常态,中国经济新常态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经济新常态旨在用发展促增长,用增长促发展,它包含丰富的含义和内涵.因此,掌握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国新经济常态的特征,分析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于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增长规律影响和作用的必然结果,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以往30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难能可贵,但同时加大了制约经济发展的压力,经济增长速度开始逐渐步入与潜在自然增长相匹配的趋稳状态。"新常态"下稳增长是新的探索,要创新宏观经济的思路和模式,找准着力点,充分发挥市场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4.
郭霞 《商周刊》2015,(1):35-36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是自然而然从天上掉下来的。适应放缓了的增长速度,最重要的是要形成与以往大不相同的增长结构和动力机制。2014年12月9日—1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就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速放绥、是否有通缩风险、中高速增长的探底过程有  相似文献   

5.
马海龙 《经济师》2015,(3):88-89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又优于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新常态下,由于人口红利和全球化红利衰退,中国经济增长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但是,从国内和国际看,中国经济仍处于重大的战略机遇期。因此,新常态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增长,需要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处于世界前列,已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在中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和经济面临"新常态"转型的背景下,依靠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具有可持续性,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成为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相似文献   

7.
我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增长后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把握节奏,调整结构,平稳度过"中等收入陷阱",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和马克思经济理论,剖析经济增长动力及源泉,分析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的必然性、必要性和阶段性特征。经济增长"新常态"是经济总量增加和财富增长的"双增"阶段,我国应采取措施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的动力也在转换.新常态下,投资、出口这两驾马车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趋减弱,消费逐渐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主要内生动力.广东作为经济大省,也是全国消费大省、网购大省,最终消费总额占全国的11%左右,消费升级对全国扩大消费影响重大.打造消费新增长点,形成多点支撑的消费格局已成为当前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必须要认真分析和准确把握当前消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政策举措扩大居民最终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转型升级,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相似文献   

9.
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呈现出新常态态势。而养老产业的巨大消费需求既有利于稳增长,又有利于调结构,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是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的有效途径。因此,抓住新常态的有利机遇,建立完备的养老服务体系,利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调整到合适的"挡位",进一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正在变化中的中国经济,传导最高决策层对当前中国经济的认识。1一、"新常态"的特征经济学家马光远认为:"新常态"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增速正式告别8%的快速增长,潜在增长率在2020年前后回落至7.5%左右;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经济形势做出了一个重要判断,认为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时期,进而提出了经济领域的“新常态”。从以往的追求高速增长,转变为求质量保就业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高速增长将是中国经济领域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12.
基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电子商务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因此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完善电子商务发展战略与体制是当前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以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地位作为论述切入点,阐述经济新常态下电子商务发展战略与体制保障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经历了高失业、低增长的弱复苏过程,美国经济的"新常态"概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2011年以来,中国也出现了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本文从五个方面概括了中国经济"新常态",并比较了当前中国和美国两种"新常态"经济的周期性特征,认为美国"新常态"经济复苏向好的基础比较坚实,但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中国"新常态"经济仍处于去杠杆、去泡沫过程。中美两种"新常态"经济出现周期错配继续延续的可能性加大,但中国具备一系列政策工具防止中美经济周期错配深度恶化可能引发的二次冲击。当前迫切需要保持定力,坚持底线思维,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在去杠杆的同时,通过微刺激实现底线增长率以上的增长目标;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释放改革红利,尽量避免与发达经济体"脱钩",挖掘经济增长新源泉,实现可持续的高效增长。  相似文献   

14.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我国是一个崇尚投资拉动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原有经济模式的核心就是政府主导型投资拉动增长。文章通过理论与实践上对投资拉动增长的"凯恩斯动力"客观分析,尤其是对我国长期奉行的投资拉动增长模式进行了理性反思,进而论证了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加快从投资拉动增长的"凯恩斯动力"向创新驱动增长的"熊彼特动力"转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认为要使"创新驱动增长"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的增长动力,唯有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来推进。  相似文献   

15.
经过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如何在新常态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对我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并且可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长久动力。在第九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国际高峰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新常态新转型——‘十三五’规划展望"的主题,针对"十三五"规划展望、新常态下的经济改革、新常态下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新常态下的对外开放等重大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可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经济师》2016,(9)
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新常态"的概念愈加为人所知。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多新的变化与挑战。对此,文章在简单介绍了"新常态"的相关概念之后,从"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驱动力的转变"、"新的挑战与风险"四个方面分析了新常态的特征。最后从"提质"、"增效"、"升级"三个方面对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策略进行了相关探讨,希望能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提供一些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转型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日益严峻,如何保证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实现稳定增长是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实践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推动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立足于新常态下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论述新常态下财政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8.
新常态下广东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转型的任务依然艰巨。对于习惯高增长的广东经济来讲,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依赖外向带动和低成本资源要素外延扩张发展的模式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在经济增速趋缓的新常态下,广东经济如何实现转型发展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纵论新常态     
《新经济导刊》2015,(Z1):94-99
新一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新常态"定位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让"新常态"很快成为岁末年初各界热议的关键词。2015是改革关键年,经济学者和智库专家表示,2015年最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改革红利和新增长动力。  相似文献   

20.
一、2006年和2007年经济形势1.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但速度出人意料。去年每个季度GDP增长都在10%以上,全年平均10.7%,今年一季度11.1%,而且上下波动不大,所以说是平稳快速增长。但增长速度出人意料。2005年末2006年初,普遍预计2006年经济呈下行趋势,第一季度10.4%的GDP增长就让各界十分吃惊,不过有人认为第一季度受春节等因素影响,应该看半年的情况,而第二季度GDP增长达到11.3%。今年几乎重复了去年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