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九十年代初以来,伴随着城镇化运动的开始,中国广大农村开始了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地转移。许多农村青壮年离开村庄去城市打工,妇女、儿童、老人留守村庄。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51%,进城务工农民达2.53亿人;在农村人口中,留守儿童、老人、妇女分别达到5000万人、4000万人、4700万人。三十多年过去了,农民工在中国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与农民工相伴的是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农村"空心化"背后的土地利用问题值得我们去认真地探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促进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思想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领域,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迫切要求,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式.“以民为本”,丰富宣传载体,创新传播方式,拓展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路径,对于增强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红云 《黑河学刊》2011,(5):45-47,143
农民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对象,当前农村存在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民群体的社会分化、农村教育状况相对落后、农民思想观念多元化等问题,是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约因素。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努力改善农村文化教育状况、运用群众语言和现代化宣传手段、发挥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是克服这些制约因素,实现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农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领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而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农村思想文化领域呈现混乱的局面,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各种社会谣言盛行,对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严重阻碍了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因此,如何拓展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路径,让马克思主义牢牢掌握农村阵地的话语权,对于在当前形势下,增强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郝鑫 《黑河学刊》2014,(2):81-82
农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领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而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农村思想文化领域呈现混乱的局面,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各种社会谣言盛行,对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严重阻碍了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因此,如何拓展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路径,让马克思主义牢牢掌握农村阵地的话语权,对于在当前形势下,增强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乡村空心化"的基本表现 "乡村空心化"包括农村土地空心化、人口空心化、农村产业空心化和基础设施空心化等等,其本质是农村地域经济社会功能的整体退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城市边界不断扩展和乡村边界不断缩小的过程,也是农村人口资源要素向城市的转移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是以政府主导与市场拉动相结合.由于在一定限度内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再加上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别,农村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自发流向城市,造成农村人口年龄结构极度不合理.这是第一层次的"乡村空心化".  相似文献   

7.
朱圆  方文 《黑河学刊》2015,(2):64-66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命题。农村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领域,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大众化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梳理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的成效和积累的经验,全面阐释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叙述了在我国农村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农村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探索马克思主义在农村实现大众化的传播载体:第一,运用由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和微信、QQ、手机等新兴媒介组成的大众媒介:明确定位大众媒介的内容;大幅度提高大众媒介的有效利用率。第二,充分借助文化资源和农村习俗等传播载体和充分利用农民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农村人口结构急剧变化,部分地区非户籍居民大幅度增加,社会融入问题凸显;部分地区出现农村"空心化",农村"三留"群体持续扩大;农村利益主体多元,农村居民服务需求多样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难以适应,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0.
人力资本的积累决定着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而我国低素质农村人力资源的"富足"与人力资本的"空心化"是当前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这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做好新型农民的培育工作,对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科 《中国经贸》2011,(24):142-143
在我国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广大农村地区面临着农村空心化的问题。本文从农村和城市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空心化的成因及其影响;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人的城镇化和城镇化中的以人为本究竟该怎样体现思考四:乡村"空心化"背后的社会隐忧新东古县村80%的家庭都有劳力在外打工,村里出现严重的"空心化"现象。村里的青壮年在县城或市里打工的每月回家一次;而在北京、深圳等大城市打工的大多只能半年或者一年才能回来一次。留守的妇女除照顾老人孩子外,最多的娱乐活动就是玩麻将、打扑克;留守的儿童靠  相似文献   

13.
自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体系逐渐被解构,农村空心化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态势,农村空心化也成为制约农村有效治理的困境之一。立足当前农村空心化的乡村社会变迁实际,梳理了农村空心化的基本含义,认为农村精英向城市的单向外流使得农村经济社会建设人才极度匮乏并会造成乡村治理疲软乏力的治理困境,分析了广西南宁市宾阳县两岸村"同心共建"工程的乡村协同治理模式及其成效,从人口流动维度探索了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乡村协同治理模式建构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农民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农民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有着密切联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离不开作为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农民的普遍接受和认可。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推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使二者的关系尤为密切。农民的文化传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提供思想土壤,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推动了农民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张琪 《新西部(上)》2010,(5):14-14,18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本文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教育、心理等方面存在问题.提出: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网络,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须实现亿万农民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中国的转型过程中,农民的思想观念也属于转型期,当代农民思想观念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之特色,也有时代特色。因此,实现农民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须认识农民的传统文化、农民的现世化追求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并通过现世化的路径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促使农村青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从而形成了特定时代下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通过对留守儿童暑期文化娱乐活动的调查,研究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情感上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改善建议,以培养留守儿童自立、自强、自爱的精神,让他们在文明和谐的农村环境中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8.
关于农村"留守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文化有了长足发展,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农村"留守少年"的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违法犯罪现象急剧增加,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农村"留守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户籍管理壁垒是制度原因;家庭教育缺失是直接原因;学校教育失当是主要原因;社会教育缺位是重要原因;"留守少年"的自我觉悟低是主观原因。预防"留守少年"违法犯罪必须多管齐下,各方配合。  相似文献   

19.
现代城市化发展使得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加之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所形成的城乡分割状况,使得农村"留守妇女"这一特殊群体随之形成。本文通过阐述留守妇女承担多重角色与面临的角色冲突,以及自身主动、被动的调适,了解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现状,发现多重角色冲突对该群体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建设视域下农村空心化现状及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迁出,我国农村空心化问题日趋明显.本文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在形式上和精神上“空心化”现状入手,从土地制度的局限、经济方面、文化方面以及社会治理方面分析农村空心化的原因及导致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