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提出了名的“世界历史思想”。本认为阐述人的解放与发展是世界历史思想的核心,具体表现在人的解放是世界历史思想的出发点与归宿;人的解放的过程是与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内在一致的;人的解放程度也是同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程度一致的。因此,人的解放与发展就成为世界历史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己成为21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于每一个民族国家来说,它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而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要想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正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3.
实现人类解放,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图景,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核心内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人的智能的开发,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指恢复中华民族古代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的地位,使中华民族重新站在世界各民族前列。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所创造的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业绩,揭示了一个真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总结中国和世界其它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是必须紧紧抓住本世纪初一二十年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相似文献   

5.
哥伦布发现美洲是世界史上的划时代大事 ,使世界历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它打破了世界各民族的原始封闭隔离状态 ,扩大了世界各民族间相互影响活动范围 ,从而使世界历史开始形成。本文就哥伦布发现美洲的动因和所产生的影响做一些肤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迫于全球化挑战的压力,民族国家放弃自由放任的政策而加强了社会管理,以行政权力和货币为媒介的系统整合使得社会的团结力量受损,资本主义统治遭遇合法化危机。资本的全球性流动使民族国家失去对经济的管控,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则让民族国家不得不从各自为政走向合作共赢。基于此,哈贝马斯认为民族国家将被超越,并提出了建立"世界公民社会"的构想,即依靠程序主义法律范式将全球公民联合起来。从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和现实情况来看,世界公民社会只是一种乌托邦,但从乌托邦的理想性和批判反思性考虑,世界公民社会的设想又给予民族国家建设以及国家间的相处以启示。  相似文献   

7.
自由是一个人的内在自由,是从一个人的自由到所有人的自由,“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由的实现在于共产主义的实现,共产主义的实现在于从政治上废除资本主义国家和从经济上废除私有制,这两者的实现又都有赖于对异化劳动进行积极的扬弃。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早在一个多世纪前,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分析,提出了历史上著名的“两个必然”理论,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革命学说。当资本主义完成了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后,列宁又适时地提出富有独创性的“帝国主义论”,断言“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资本主义的命运和无产阶级的解放问题,世界历史进程中出现了出乎意料的变化:(1)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在工业化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而是在非工业化国家中取得胜利的。(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仍然具有生命力和社会包容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安  相似文献   

9.
粤商是诞生和发展于岭南地区,然后扩散到国内各地区、世界各国家的商帮。岭南的历史文化滋养了粤商;近代中国的开放推动了粤商的崛起;20世纪前期民族工商业的振兴,使粤商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机遇。粤商在成长、发展、壮大和转型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商界小说的身影几乎闪现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其价值取向、思维观念和审美特性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深刻的嬗变。近二十年来,商界小说创作更是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中的一种精神呈现,一种积极的现代性的追求。它一方面坚守与民族文化传统的知识谱系、精神原则的意义关联和有机转换,另一方面又以“断裂”的形式为存在表征,充...  相似文献   

11.
当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以“中国威胁论”为由歪曲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诋毁中国的国家形象.具体表现如散布“中国经济威胁论”以及“中国环境威胁论”等等,以此来离间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破坏我国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因此,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不能无动于衰,必须采取措施对这种言论给予坚决有力的回击.  相似文献   

12.
世界金融危机昭示我国经济"转型"迫在眉睫,我们应该变被动调整为主动调整。面对来自西方国家的"中国等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的外部经济失衡导致全球金融危机"论调,我们首先应当对近年我国持续多年的国际收支"双顺差"进行一番重新审视。持续"双顺差"的直接后果是外部经济失衡,顺差的积累造成很多负面效应。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既有内部原因又有外部原因。我们必须以哲学的眼光,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观念,才能恰当的把握"双顺差"及其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3.
“和合、和为贵、协和万邦”是我国处理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关系的重要传统理念,是新中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与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主张的重要思想渊源。弘扬“协和万邦”的理念对营造我国建设良好的国际环境,加快对外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的发展目标定位,是“协和万邦”理念的具体实践与“和谐世界”主张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重要政治思想资源具有维护国家政局稳定、提升政治正当性、抵制削弱敌对意识形态渗透等功能。互联网作为高效便捷的信息传递系统,同时也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载体。西方发达国家凭借互联网技术优势,以“互联网自由”为借口,力图使网络成为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这必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威胁。我国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揭示作为意识形态的西方自由主义为西方国家利益服务的本质,同时探寻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发展潮流的价值共识,实施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我国意识形态的阐释力、传播力、影响力与控制力,从而有效抵制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与侵蚀。  相似文献   

15.
统筹城乡发展之所以在“五个统筹”中位居首位,是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我国建设和谐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只有将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我国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国家战略,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在重庆和成都市,是我国改革推进模式的重大转变,标志着西部地区已具备进行先试先行的条件和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世界遗产与民族经济发展往往呈现出某些矛盾的现象。对这一矛盾的处理,应当遵循"优先考虑在不破坏当代人需求前提下的可持续发展"与"优先考虑在不破坏具体实存民族利益前提下的全人类利益"的原则。文化与经济是紧密相关的,经济是嵌合在社会关系之中的。具体民族实存及其发展,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具体体现。对于具体的民族地区的发展差异性的关注与尊重,就是对"全人类"的尊重;对差异性的尊重就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对差异性的尊重就是对"发展道路多元化"的尊重。  相似文献   

17.
开放型经济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西安"十五"、"十一五"规划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功实施,极大地推动了西安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来"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将把西安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使西安成为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目前西安发展开放型经济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如何扬长避短,找准定位,制定西安发展开放型经济战略,使西安走出一条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路是需要认真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了当前学界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的几种“新定义”的基础上,提出把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理解放入马克思思想体系进行完整的、历史的解读。从“现实性”的视阈入手,进而从人类解放的视角去分析、把握人的本质,才能彻底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最终获得“人作为人”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架构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为节点,是中国领导层吸取中华文明精华。结合中国国情与国际形势提出的全方位和谐理念。它印证科学的发展观、改革观进一步完善并进而作出重大调整:社会和谐的理想架构从制度建设层面扩展到文化建设层面,渐进的帷幕已经拉开;传统的舆论和价值追寻,亦以新时期不断地、比较系统完备的政策落实和制度导向作为重大抉择。实现了从点题到进一步破题的转变。这是中国为和平而崛起的积极因应。是对“和文化”的坚守与弘扬。是对华夏文明的秉承与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手笔。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镇化的探索和实践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创举,健康有序的城镇化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给经济增长注入强大动力,而且具有世界性意义,尤其是能够为中欧合作开辟新的平台,注入新的动力。一方面,中国能够借鉴欧洲发达国家城镇化历程的积极经验,学习其先进技术,推动自身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的城镇化意味着巨大的内需,为中欧贸易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当然,在学习西方经验和技术的同时,中国应当注意从实际情况出发,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城镇化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