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颜煜 《云南金融》2012,(2X):83-83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但中国制造的形象却令人堪忧。文章通过对中国制造业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制造恶劣形象产生的原因,并从企业品牌、技术研发、质量监管、国际交流等方面对中国制造原产地形象的提升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制造不仅仅是物质产品,也是国家形象的代言人。随着中国制造走向全球,国外民众通过中国产品认识了快速发展的中国,还留下了“价廉质次”的不良印象,成为打造中国软实力中的软肋。当前中国制造的形象广告正在全球播放,无疑会为中国制造的形象起到加分的效果。但是对于全面提升中同制造形象而言,还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3.
《证券导刊》2011,(4):80-80
当中国国家形象片亮相美利坚,当中国制造变身中国创造,当工业社会步入品牌时代,品牌对企业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4.
<正>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常时期,将品牌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无疑是对建设者们最好的鼓舞。过去中国制造的形象更多地体现在"量"上,如今强调的则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追求,让中国制造也拥有响当当的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5.
2014年,一部名为《中国制造》的电影在巴西各大影院上映。在这部由巴西人拍摄的电影中,“中国制造”似乎只是漂洋过海而来的各式玩具、服装、百货和圣诞饰品等。但近两年来,巴西人对“中国制造”的传统印象已经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6.
Made in Japan——“日本制造”的标志,长期以来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代表着可信赖的、微型的、精致的高科技产品的形象。但2000年以来,日本企业接连发生产品质量缺陷、售后服务较差等问题,从国内闹得沸沸扬扬的东芝笔记本事件,到三菱汽车存有严重安全隐患,再到松下GD92型手机大规模返修,以及日航公司粗暴对待中国旅客等一系列事件,使得“日本制造”形象迅速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瓦解。  相似文献   

7.
<正>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打造知名品牌已经成为各国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成为主导全球产业链的重要力量。推动更多的中国企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蜕变恰逢其时。现阶段,我国宜积极释放创新动力,在提升"中国制造"品质及设计的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品牌塑造和传播经验,打造一批在消费者利益保护、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与公益形象、商业信用方面可跻身世界一流水  相似文献   

8.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设计顶层规划和路线图,而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是推进"中国智造"。只有实现了中国智造,才能使我国制造业摆脱大而不强的窘境,真正实现工业强国的地位。本文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通过分析我国制造业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相应的提出建议来推进制造业由"大"向"强"的升级。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转型、企业升级的大潮中,中国制造正向高端迈进,试图改变“劣质产品”的不良形象。但是任何事情都不能走极端,不能用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眼下,中国制造尚不具备完全自主生产高端产品的条件,必须坚持“高低并举”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的今天,企业之间的比拼,无不反映出企业品牌之间的竞争。正如黄兆华在《柳工出海》一书中所说的,华为、海尔、联想和中交集团已经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典型代表。这些企业在海外市场打造自主品牌,是中国企业做强做大海外业务的必由之路。这些品牌“走出去”,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国家形象走出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相似文献   

11.
2005年7月21日,我国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一次性调高2%,为8.11元人民币兑1美元。经历了2006年、2007年人民币的持续小幅升值后,2008年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并于4月10日首度破7,达到6.9920元人民币兑1美元。曾经以低廉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的中国制造,正在经受着日益沉重的人民币升值压力。悲观的观点认为,人民币升值可能成为压垮中国制造的一根稻草,乐观的观点则预期,人民币升值将成为中国制造改变廉价品形象而走上产业转型的一个契机。3年过去了,在人民币升值及一系列政策调整的背景下,中国制造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现实?本期一线话题正由此展开。参与本期话题讨论的嘉宾包括:商务部研究院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研究部李健研究员、国家外汇管理局浙江省分局周业樑局长和中国人民银行东港市支行于华金。  相似文献   

12.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当前中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大而不强向又大又强的转变阶段,在政策扶持及科技创新的驱动下,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得到持续优化,制造业优势不断巩固。作为重资产配置的制造企业,固定资产占企业总资产比重高,而且是赖以生存的根本,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对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中国制造企业面临新挑战,重视固定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有助于提升企业效益,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本文先从制造企业固定资产特点和管理目标阐述了制造企业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再探讨制造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管理意识、制度体系、投资决策、信息化建设、日常管理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3.
《国际融资》2008,(3):57-59
临近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之时,西班牙知名品牌论坛组织与西班牙出口与投资部门合作,在西班牙使馆经济商务处的支持下,在京举办了“品牌影响力座谈会”。会上,全球品牌顾问专家——Interbrand公司的西班牙董事Oonzalo Bruj6展示了Interbrand公司最新的两个研究成果,西班牙品牌在中国的形象和中国品牌的形象。那么,中国品牌在海外是否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中国制造对中国品牌是喜是忧?谁家是让世界承认的中国品牌?中国品牌应向全球最具价值品牌学习什么?这份Interbrand2007中国品牌研究报告通过大量调查研究,作了详实分析,且看  相似文献   

14.
蔡利红 《金卡工程》2010,14(2):282-282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问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国际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的原产地形象,因为原产地形象与产品评估有关、而且也与购买意图、购买行为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但中国现有出口的产品仍然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不多,多数产品的优势仅仅建立在价格基础上,这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负面的原产地形象,所以提升中国原产地形象迫在眉睫,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5.
以当下的互联网转型来说,并不是采用了智能设备,有了大数据分析就能成功转型,这是一场系统性变革,需要实践和时间的积累。一个时代已经过去,新的"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互联网+"绝对不是中国政府的率性而为,而是开启一个新时代的有力信号。在中国制造2025中,智能制造被定位为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动几乎所有领域发生群体性技术革命,核心就是智能制造。  相似文献   

16.
<正>在经济转型、企业升级的大潮中,中国制造正向高端迈进,试图改变"劣质产品"的不良形象。但是任何事情都不能走极端,不能用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眼下,中国制造尚不具备完全自主生产高端产品的条件,必须坚持"高低并举"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劳动力素质还不具备完全适应生产高端产品的技能。生产高端产品,特  相似文献   

17.
《现代商业银行》2017,(5):33-33
中国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就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制成品出口国,也建成了世界上产品门类最全、生产配套最为完善的制造业体系。小到火柴大到火箭,中国均能制造,然而我们也不能不承认,中国制造存在自己的问题,那就是在高端制造方面中国还是弱项,在面对美国"制造业回流"战略、印度及东南亚国家的低成本挤压下,中国制造业如何实现再次腾飞?  相似文献   

18.
2015年12月,北京市发布《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提出"大力推动自动化、数字化制造技术以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深度应用,推动制造业企业向云制造、分布式制造、生产外包等方向转型",并设立"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专项"、"云计算与大数据专项",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全国智能制造创新总部。从全球看,工业4.0的背景下,以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制造”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赖廉价劳动力和大量消耗资源得以做大的"中国制造",其基础是脆弱的。"中国制造"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诸多的困惑和隐忧严重地威胁和阻碍着"中国制造"开拓国际市场的步伐。要想真正做强"中国制造",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自主品牌,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同时,政府和企业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应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  相似文献   

20.
与4万亿扩大内需政策一样,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目的还是为了缓冲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货真价实的产业振兴,从鼓励消费到产品结构调整,几乎涵盖了这两大产业从制造到销售的整个“市场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