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公司跨行业并购与产业重组对市值管理绩效影响较大问题,提出基于市值管理的公司跨行业并购与产业重组研究。通过多方面确定目标企业,预测公司跨行业并购后的市值效果,以此来制订公司跨行业并购方案;运用假设分析法研究公司产业重组对市值管理呈正相关作用,分析出企业规模和风投参与对公司产业重组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而出现的市值管理正被我国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所认知和实践,但由于市值管理是我国资本市场的新事物,许多上市公司还存在着不少认知和行动上的误区。上市公司应该从诚信、系统性规划、良好的公司治理、管理手段的创新、并购重组、做大做强主业、重视资本市场营销、"社会责任"意识、危机管理等方面更新市值管理观念。  相似文献   

3.
全流通时代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与并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我国证券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全流通给资本市场带来两个重大变化:市值取代净资产成为衡量企业价值的标准,市值管理成为市场关注热点;股权流动性的增加为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带来机遇与活力,公司的控制权市场进入一个空前活跃的时期.本文分析了全流通时代市值对企业并购活动的影响,并针对并购前期、中期、后期的不同特点,为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分别提出建议,即提高市值管理溢价;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建立相机决策的市值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是一个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公司的发展方向是做大做强,所以实行并购重组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这样就决定了公司的市值资产的多少,以此我们来研究上市公司的兼并重组与公司估值的关系,挖掘一下深层次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市值管理成为上市公司日常管理的新课题.市值管理,就是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市值信号,综合运用多种科学与合规的价值经营认识水平和手段,以达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市值管理对上市公司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经营效率,有利于提高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有利于强化资本市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市值管理工作,则应当强化市值字处理的理念和意识,应当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要积极推行股权激励计划以发挥市场时管理层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要积极采取措施强化投资者关系管理,要加强资本运作实现公司快速的扩张.  相似文献   

6.
杨金鑫 《商》2013,(17):87-87
在股权集中的上市公司,大股东会利用其控制性地位,将上市公司的现金资源和利润转移到大股东及其附属公司中,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本文将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与公司并购结合起来作为研究对象,探析大股东通过公司并购来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前,兼收并购已成为上市公司发展扩张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兼收并购,可以为企业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因而近几年来,我国的上市公司兼收并购行为越来越多。在这一背景下,研究企业兼收并购对市值管理造成的影响无疑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兼收并购行为,对其市值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进行,我国证券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大量上市公司以扩大经济规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占有率以及股东利益最大化等为目的进行并购与重组。本文论述了以同力水泥同业并购义马水泥为例,研究分析并购能够产生的价值创造,以及给公司带来的财务风险,确定并购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利用财务分析说明公司并购与重组的价值来源,确定企业并购重组价值创造水平。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型的融资方式,股权质押获得了企业、投资者的关注。随着经济政策不确定影响下的股权质押风险爆发,股权质押后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与反应受到资本市场的重视与关注。因此,本文对面向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下的股权质押与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进行研究,了解股权质押风险及其影响因素,并集中优化其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管,通过有效的市值管理来预防与控制股权质押风险。  相似文献   

10.
市值管理是中国资本市场独特的管理概念,它的萌生是与2005年开启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有着必然的联系。股权分置改革后,市值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全新标杆。市值管理在经过多年的理论探讨和操作实践后,2014年5月9日,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由此可见,上市公司实施市值管理已经成为现阶段上市公司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不断变化的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要求。本文就上市公司如何进行市值管理展开相关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企业并购作为扩建公司规模最直接的途径,近几年经常被各大上市公司所采用。收集雅虎财经2005-2015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和并购统计数据,使用并购数和市值增长率两个变量对所有上市公司进行聚类分析,得出了上市公司依照并购数量与市值增长率划分为三类,冒进型、保守型和规划型。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应根据市值和行业发展类型判断自己适合的并购策略,发现适合的方向要及时调整。并购方也应选择适合的并购方案,来拟补自己的不足,寻找共同发展的并购方。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越来越多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上市公司的并购和重组也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也成为经济增长,加快企业转型和资源的合理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早在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以后,在我国的资本主义市场发生的很大的变化,股东利益的一致化、各股东的行为模式和公司价值发展的变化、股份交易等因素的影响下,使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非常的活跃。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常见现象之一,那么什么是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有什么特点?  相似文献   

13.
耐用消费品     
《新财富》2008,(5):116-118
美的集团是白色家电中市值管理的代表,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等手段,使上市公司市值尽量最大化,在享受财富增长的同时也扩大了支持其在白电领域继续扩张的融资能力。2007年,美的集团花巨资收购了小天鹅的部分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美的集团的目标是2010年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跻身全球白色家电制造商前五名。  相似文献   

14.
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浩岚 《现代商业》2012,(32):23-24
股权分置改革后,市值管理已成为上市公司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迫切要求,证券市场已逐渐进入全流通时代,不仅公司市值表现与全体股东经济利益紧密相连,而且市场定价渐趋理性,股价变动对公司经营者的市场约束也相应增强。在这个全新的制度环境中,市值管理理念不断扩散。如何有效地进行市值管理已成为所有上市公司面对的重大管理课题。本文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相继出现了公司并购的现象,并且这种状况还在频繁出现。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亚洲第三大并购市场,而且我国的并购速度还在不断加快,同时近年来外资并购也融入了我国的企业并购市场。本文则针对上市公司股权的并购与重组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王奔 《商业时代》2007,(8):14-15
并购是现代企业扩张的重要手段,零售企业为抢占商业资源正加快并购扩张的步伐。而进入全流通时代,股权分置改革带来的股权平等、控股地位危机、融资创新、业绩预期向好等变化,进一步激发了零售业上市公司并购的机会和风险,并购与反并购的争夺战必将愈演愈烈。本文从并购和股改两线出发分析零售业上市公司的特点,最后对全流通背景下零售业上市公司并购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钟敏  毕茜 《商业会计》2008,(6):41-42
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明确了并购支付手段和财务安排应多样化,这为并购重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在股权分置制度缺陷基本解决,中国资本市场进入后股权分置时代后,加强对后股权分置时代并购重组报表粉饰手法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上市公司以公司价值利益为出发点进行的股权置换和并购,在实际操作中有多种途径和方式,股权置换和并购也分为不同形式也各具特征。本文中,笔者从上市公司股权置换和并购的特征出发,选取了2004年-2006年间的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财政实例分析,并举了实践操作中的例子,对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上市公司在股权置换和并购中应注意的情况,和对企业价值进行全面的思考.望与读者共勉。  相似文献   

19.
市值管理是中国资本市场独特的管理概念,它的萌生是与2005年开启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有着必然的联系。股权分置改革后,市值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全新标杆。市值管理在经过多年的理论探讨和操作实践后,2014年5月9日,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由此可见,上市公司实施市值管理已经成为现阶段上市公司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不断变化的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要求。本文就上市公司如何进行市值管理展开相关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随着宏观经济和市场主体日益的复杂,公司之间并购重组更为频繁,通过并购股权导致的控制权之争不断出现,相关的并购重组案例也成为了资本市场的热点问题。本文是以JK公司股权引发的的控制权争夺为案例,以通过公司章程的设置掌握公司控制权的视角来分析控制权争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